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往期內容

10月30日 《批判消費 反省快樂》 鄭也夫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30日 18:08


  主講人簡介:

  鄭也夫,1950年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價論》、《信任論》。

  內容簡介: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溫飽的解決使人們對生活的意義開始了新的思考。現在很多人認為,消費等同於快樂,認為只有消費才能帶來快樂,而快樂則是人生終極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鄭也夫教授從此入手,分析當前人們對人生意義的不同觀點,提出消費主義不見得就能帶給人們快樂,從而深入的探討人生觀的問題。

  鄭也夫教授指出,快樂哲學告訴人們的是人活着無一例外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快樂,他們學説的第二個內容是跟告訴人們如何去追求快樂,就是消費。快樂哲學的這種觀點,太過於簡單看待人生了。鄭也夫教授認為,快樂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人類所享有的三大思想資源完全不支持這一理論,他認為人生是三種追求,就是舒適、刺激和牛皮。舒適也就是感官的追求溫飽的解決;而刺激是在溫飽解決之後,人們尋求喚醒值提升的需求;牛皮對於少數人來説就是一種英雄情節,也就是人們自我的實現。

  對於如何實現這三者的需求,鄭也夫教授認為,在溫飽解決之後,人們要提升自己內在的水平,不要只注重物質的滿足,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人們不要走同一條道路,大家要擺脫單一的標準,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當人們通過這樣一條道路的時候,當不再貫徹單一標準的時候,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批判消費 反省快樂》 (全文)

  今天要演講的這個題目是反省快樂批判消費,第一個部分是生活的目標及其提供者的轉變,我們生活的目標簡而言之,人生觀是誰提供的?政治家都曾經是人生觀的權威制定者,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政治家為人們提供人生觀,在近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先後地從這種角色中淡出。西方的學者説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誰是意識形態的首領,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記者,是商人。西方的學者説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沒有第二個意識形態,只有一個大的意識形態是消費,這個消費的這種人生觀的第一大鼓吹者、提供者是商人。因為它採取了務實主義,採取了實用主義,採取了物質主義的立場,他們可以告訴你吃什麼,告訴你喝什麼,告訴你住什麼房子,告訴你有病吃什麼藥,告訴你出行用什麼工具,告訴你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所以説應該説如果是把鼓吹好生活作為我們提供的人生觀目標的話,那麼商人最後必然壟斷這樣的話語。

  那麼以上我所説的應該是政治家從鼓吹人生觀的這樣一個角色中淡出的淺層原因,被商人取代這種提供人生觀在當代提供人生觀的這種角色的換碼的淺層原因,其實下面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麼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這個世界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個世界發生了一個從古至今整個在人類的進化史上都沒有發生過的一個劃時代的變化,這個變化首先發生在北部世界,接着也開始降臨在南部世界,是什麼樣的變化?就是溫飽大體解決了,溫飽在北方的世界已經解決,在南部世界也越來越開始解決。這事説得很輕鬆,但這是前所未有的。這個從上個世紀中葉往前推全部的人類歷史都是殘酷的生存競爭,為生存而掙扎,艱苦的奮鬥,應該説全人類各個民族曾經提出的主導的人生觀,都是建立在這樣的一部歷史這樣的一個基調之上的。生存是嚴酷的,生存是艱巨的,每一個主流民族的曾經締造出的每一支人生觀都在印證着,是以那個為基礎的。孟子説“天將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又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范仲淹説,“先天下之憂而憂”。我們平常的俗話説,艱難困苦,育汝於成。你看這通篇説的都是苦、勞、憂患、艱難困苦。社會裏不是還有一些貴族嗎?有些貴族不是置身於苦難之外嗎?不是養尊處優嗎?但是這些貴族畢竟也籠罩在大的社會背景之下,這大的社會背景是什麼?這大的社會背景就是人們,陷入一種生存掙扎,一種嚴酷的一種生存掙扎。生活是艱苦的,少數的貴族不能豁免於這樣的氛圍之下,所以整個社會拿出來的人生觀是這樣的一種人生觀。

  那麼現在這樣的基礎不存在了,發生重大的變化,就是生活不再是那麼一種苦難了,生活不再是那麼艱苦了,溫飽解決了,那與之相對應的你還能夠向每一個普通的眾生説,再要他們拿過去的那種人生觀來支配他們嗎?艱難困苦,育汝於成。為什麼要艱難困苦,育汝於成呢,我壓根從一齣生起活得就不艱難。西方的一個大文豪蕭伯納説了這麼樣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話,説“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慾望得不到滿足,溫飽解決不了”。太不幸了,説“人的第二大不幸,是溫飽這麼容易解決”。當溫飽一下子猛然解決的時候,你會忽然覺得空落落的,你會忽然不知所措了。這種不知所措,這種溫飽解決後帶來的空虛曾經先降臨在少數人的頭上,於是少數人精神失調,於是少數人可能墮落了,這無傷大體。現在所發生的事情不是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是人類幾百萬年來頭一次溫飽大致解決了,那麼我們以往建立在溫飽未解決之上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不是整個地將被卷地毯,掀桌子。我以為這是人生觀的提出者所必須面臨的最嚴酷的挑戰,最深層的原因。那麼以往的生活意義因為生活基礎的極大的改進,徹底的變革而不復存在,那麼生活的意義就出現了真空了。

  那麼怎麼樣填補生活意義,成了一個大問題了。兩股力量在力爭填補這樣一個空白,一股力量就是商人我們前面已經説到了,商人們在推動消費,在一方面推動消費,另一方面在營造以消費為核心的人生觀。但是後一種工作,光靠商人是不行的,商人只能夠去促銷去,那麼後一個工作還要由理論家來出場,那麼要有和商人的活動相配合的理論家來出場,這就是提出了快樂哲學的理論家們。

  那麼下面我轉向我的演講的第二部分,快樂哲學批判。什麼是快樂哲學?快樂哲學的核心告訴我們説人活着的每個人基本無例外的人活的主要動機是追求快樂。他們學説的第二個內容是跟我們討論如何去追求快樂。在如何去追求快樂的時候,我和有些經濟學家享有共識,他們是經濟學家中的少數派了。這少數派認為不是有錢就一定快樂,不是一切經濟舉措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和這樣的經濟學家裏面的少數派們享有共識。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少數派們,也還是認為前一個大前提那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人活着當然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在這點上我們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更準確的説,説我認為説如果你説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這不是自明之理。什麼東西可以證明您説的這個事情是正確的,就是人活着就是追求快樂。我們所享有的三大思想資源,應該説最大的三個思想資源不能支撐您的這個論斷。第一大資源就是我們所繼承古代的各個民族的宗教,統統地不支持這個,那是最古老的思想資源了,應該説曾經覆蓋面最大的,統統地不支持這個命題,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

  第二大思想資源傳統道德。各個民族的傳統道德沒有公然鼓吹人活着就是追求快樂的,大致上説都不是這樣的。那麼我認為我們所享有的第三大思想資源是什麼呢?是進化論的思想,進化論闡述了生命的進化,闡述了人是怎麼産生的,但這樣一個最有解釋力的近代一個大的思潮,遺憾的是它也不能支持你,説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簡化了一言以蔽知,就是“適者生存”,那麼什麼叫適者?適者應該是適者的行為有利於它的生存和繁衍,如果它的行為不利於生存繁衍這樣的物種將被淘汰。那麼一個物種如果過度地沉迷在快樂追求當中,很有可能不利於它的生存和發展,當二者發生衝突的時候,你將被淘汰出局。當代的生物科學家曾經做過這麼樣一個小的實驗,可以幫助佐證這樣一個不可以將追求快樂作為一個物種的主要的生活目標,那樣將給你帶來一個很大的災難。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小的實驗,把一個老鼠面前放了三個金屬柄,將一個腦電流通向老鼠的大腦當中,通向它的腦下丘這個部位,這樣三個金屬的柄。一個柄呢就是老鼠智力其實是很高的,經過訓練就能明白這三個金屬柄一觸它會怎麼樣,一個金屬柄老鼠一觸這個柄就會出來食物;還有一個柄一觸就會出飲料;再有一個柄一觸的話,這個電流就擊它大腦的腦下丘的這個部位就使它産生一種快感,是非常之愉悅,是非常之高興。那麼其結果是怎麼樣呢?這個老鼠就是不停地觸摸這個産生快感的這個柄,不吃不喝,最後這個老鼠餓死了。這個例子應該非常雄辯地説明如果過度地追求快樂,將使物種怎麼樣。這是人造的一個環境,在自然的進化過程當中,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物種的行為模式,都不會走到這一步,要走到這一步的話那違反進化的規律了。進化規律要淘汰不適合生存的,所以進化的結果不會有這種品性,就是不會説哪個物種就是執著地只追求快樂,以這個為生活的主要目標,我主要的行為都是在這樣做的,那是不會的。我並不認為我完成了這個論述,就是人活着不是追求快樂,我只是説,最起碼我們保守地説,説你説人活着就是追求快樂的話,可能你還要去證明,可能那證明是很艱難的,你可別把它當作前提拿了就説。

  那我認為人活着不是僅僅追求快樂的。我認為這種説法呢,太過於幼稚簡單地看待人生了,不是這樣的。從我們直接的人生經驗上看,很多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快樂。利他、為了他人、為了團體、為了祖國去獻身,他們知道這是極大地破壞了自己感官的快樂。那麼獻身自己沒有痛苦感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用這樣一個支點來解釋人生那是非常之荒誕的,那是太小看了人生,太簡化了人生了。我認為人生是三種追求,不是一種追求,是快樂的。我認為人生哪三種追求呢?舒適、刺激牛皮這樣三種追求。

  第一個舒適也就是感官的追求溫飽的解決。食、性這曾經是得不到的東西,溫飽得不到,所以曾經是最大的問題。我們説對整個人類而言,不是只對少數高高在上的貴族而言。對整個人類而言這應該曾經是非常難辦的事情,所以成為過去生活的主要主題這不假。因為沒有解決。第二個追求是刺激。刺激在近現代日益成為人們主要的追求之一。為什麼?這正是跟前一個追求相輔相成的,當生存是非常嚴酷,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時候,刺激就包含在生存當中,生存本身就有無數的刺激。我們假設一下我們現在還在狩獵時代呢,我們在座的男士要和我一起,大家一塊去打獵去,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當我們承受了這樣刺激之餘,我們還需要去找小刺激嗎?夠了,太夠了,回去就別再刺激了。回去,回去就安全一點吧,就舒適一點吧。因為那個時代前現代的生存壓力太大了,刺激育於生存當中。與之正相反,因為近當代溫飽解決了,生存當中的刺激小了,所以這種需求就提升了。

  我再從另一個視角看,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也有一個術語叫做喚醒,也就是興奮。這個興奮指標在一定的尺度上,人不能太不興奮了。太不興奮了,這個生活是一種很不好的精神狀態,很不好的一種心理狀態。也不能太興奮了,太興奮了時間長了以後承受不了,這就叫做喚醒值。喚醒值不能太低了,那在一些動物裏邊,喚醒值天然地就都比較高。為什麼比較高呢?就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晚上睡覺的時候,沒有一個四面的圍墻把自己很好地保護住,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必須半睡半清醒,一有風吹草動隨時就起來了。也就是説,自己是自己的警衛,自己這邊睡覺要保持好好的休息,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神經一直在興奮着,有動靜我馬上就能提醒主人趕緊起來。這樣呢動物也就始終保持着比較高的一個喚醒值。而人類因為先是解決了固定居住的問題,有了一個牢固的住所,有了門窗。而後呢,以後生産方式也變了,不再去打獵了,以後工作也越來越不是特別艱苦了。安全解決了,勞累解決了,這之後種種事情都解決了以後。那麼平常的勞作當中,所天然帶的這種興奮值,包括夜裏還要警戒這種,一下就下來了。下來以後,但是你的身體跟祖先沒有什麼大的變化,這時候你就感到一種,感到就是喚醒值太低了,就要提升它。提升它怎麼辦?就要找刺激,前現代和現代的生活方式,對人的精神狀態的作用那是截然不同的。前現代那種狀態我們可以用一句比較文學話的語言來説,那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太艱難了。可是當代的生活,當代解決了溫飽生活的人,又換一句話來説就是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那沒辦法,要人為地找刺激,以前的刺激就是天然包含在你的勞作當中了,現在不同了。

  那麼第三點追求叫牛皮。對於少數更有作為的人來説就是一種英雄情節。不是英雄的人呢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認,實際上在追求被承認的時候,實際上每每犧牲舒適的。那麼我批評快樂哲學的一個單一的支點我説人是三種追求不是一種追求,那麼現代的社會的誤區在什麼地方,最大的誤區在於它混淆了三者。它將這三者混淆在一起了,混淆在一起以後用一個單一的手段企圖去解決這三者,滿足這三種追求它用滿足於舒適的手段,來企圖滿足舒適,並滿足刺激,並且滿足牛皮。其實你滿足得了嗎?你因為解決了溫飽以後,你覺得少刺激要刺激,那怎麼可以説那個溫飽解決了,需要刺激了,再吃一頓吧。對不對呀?那就再暖和一點。多吃一點,物質條件更舒適一點,解決不了刺激。那不幸現代人就偏偏要用這個東西來解決刺激,因為找不到很好的手段。再説説牛皮,牛皮就是被人承認。被人承認解決舒適的辦法是吃喝溫飽,還是説這個溫飽解決了,溫飽解決以後我還要想顯示自己,我是很英雄,我很牛皮,怎麼辦呀?我可以吃半斤肉,不行,今天我得買十斤肉放在這兒大家都看著。牛皮可以這樣解決嗎?你有幾個胃呀?你再有錢你只能同一個時間睡一張床,同一頓飯你只能吃半斤肉。我説現在社會的最大誤區就是説它混淆了這三者,而拿滿足第一需要的手段來解決這三者。

  下面我們轉到第三個部分,消費主義批判。炫耀式的消費古已有之,因為這個是人的本性就有兩種需求,一個是舒適,一個是炫耀,也就是咱們前面所説的牛皮。這兩種需求可以合二為一,在一個單項中,在某些場合可以在單項中就把它解決了。不是説消費的時候,用某一件物品來解決舒適,用另一個物品來解決炫耀。不是,有時候可以合一,用同一個東西解決了舒適又解決了炫耀。為什麼這樣呢?這就是因為消費的一種兩重性,往往同一個商品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象徵價值。象徵就標誌着你的富裕程度,顯示出你很有錢來。所以我在多年以前批判轎車文明的時候,有經濟學家就反駁我説,説你説買車都是為了炫耀?不是,我説買車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你這説法太荒誕了,買車怎麼是炫耀呢?它問題在於炫耀的東西並不是沒有實用性的,相反炫耀的東西往往還一定要有實用性。為什麼?因為要完全沒有了實用性恐怕就不好炫耀了,大家再往深處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你説你喜歡一樣東西,別人誰都不喜歡,你使用一樣東西別人誰都不要使用你怎麼炫耀?就是説你能拿出炫耀的東西來,一定是別人也願意跟你比一比的,別人也在消費這個東西的。我就根本不跟你消費,對不對?一百個人九十個人不消費這東西,那你跟人比什麼呀?你怎麼跟人家炫耀?所以説,要拿出拿出手去跟人炫耀的東西一定是別人也要用。那所以説這樣的東西就一定帶有實用性,不能一點實用性沒有。一點實用性沒有不能炫耀,商品裏麵包含的兩重性決定了。一方面它有實用性,另一方面它有象徵意義。同樣一個東西可以用,它是一萬塊錢還是兩萬塊錢還是十萬塊錢。一萬兩萬十萬塊錢都有實用性,但同時它的價位就顯示出一種象徵性來。而我們通常在消費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往往很多人實際上是貫穿我的兩種追求都投入到裏面去,一個是實用一個是炫耀。為什麼要炫耀?我們往橫向的拉一拉,這因為是人的一種本能的。人還有一種本能就是要和他人區別出來,不願意和別人雷同。

  富人靠幾個手段來跟別人區別出來,一個是有閒,一個是有錢,一個是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游戲方式。而我的光有錢不行,我得有錢讓人明白我有錢,讓人看到我有錢,那就是炫耀式的消費。以上我們説到了炫耀是古已有之,但在今天很大不同的是工業化使得消費成為多數人的事情。在古代的高消費只是極少數人的事情,而工業化使消費成為多數人的事情。工業化生産的一大特徵是標準化,標準化呢,導致了兩個結果,一個是效率的提高,一個是滿足了多數人。但是標準化造成另一個後果,就是區別性消失了。亞當斯密曾經説過,説在古代公主們穿的絲襪子,工業化使得普通的工人都可以穿,而且工業化的這種標準生産可以使得你穿的這個絲襪子,絲毫不遜色於上一個時代公主們穿的絲襪子。那麼這樣不就把區別消失了,把區別性消失了人們幹嘛?人們答應嗎?人們不答應。因為人們在消費裏追求兩樣東西,一個是實用性,還有一個區別性,還有一個是區別性和炫耀性。那你工業生産生産出都是這一樣東西了,都一樣了,而且都普及了,那普及了我們不幹,普及了滿足不了我們炫耀了,那麼怎麼辦呢?那麼追求區別性是人的本性,那就要不斷地在大致功能相似的東西裏面添花邊,來創造時髦和和時尚,做小的改動,做小的完善,小的加工。但是你剛剛造出一個新的款式來,馬上後面又追蹤複製。因為這是工業的本性,工業有這個能力呀。説這個款式最新,好,一個月以後這個一萬件,十萬件。那然後又造出一個更新的,更新的一個月以後馬上又全都複製出來了。這樣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不斷地複製,不斷地創新,創新了以後,又被複製。於是新鮮不斷地消失,新鮮不斷地再造。也就是説,不斷地産生時髦,而時髦不斷地消失;不斷地需要再造時髦,這個過程當中商人是首領,商人支配了這個社會,商人造就了消費的意識形態。當然在造就這個意識形態的時候,還有快樂哲學的理論家們幫助商人。

  那我在這一部分消費主義批判裏面,最後一個觀點談一談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我個人理解資本主義有這樣幾個內在的矛盾。一個內在的矛盾是生産機器用力過猛。資本主義在從前資本主義從貧困時代走過來的時候,為了解決生存壓力,必鬚生産機器要開足馬力,必須使得生産機器要不斷地完善。這是為社會了,但同時呢,當然要貫穿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貫穿一種強烈的個人致富的動機。那麼為了賺更多的錢,同樣生産機器要開足馬力,要不斷地完善。那麼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生産的系統接近於完美,機器運轉得極其和諧,極其有效率。與之對應的機器前面的人高度異化,二者同樣完美是追求不到的。要想讓機器系統去完美,就要委屈人。人是分工的人,人只出賣單一的部件,人不需要做全面發展的人了。人需要一隻手幹着活,這個手可以廢掉。

  第二個內在矛盾呢是兩重人格。它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了兩重人格。一重人格是工作。它講究工作倫理,講究工作狂。不工作你怎麼掙錢?要敬業,要大幹,要極其努力地辛苦地去工作。與之對應的是消費狂,二者可以天然地聯手。你不消費狂了,你還需要工作狂嗎?你不消費狂了,你掙那麼多錢幹什麼呀?但是消費狂本身很荒誕呀。這個荒誕再往前一推工作狂也有點荒誕。假設我工作説掙了四個鐘頭,我就可以,每天勞動四個鐘頭我就可以生活得不錯了,那你那個八個鐘頭的話是必須要為你消費狂服務了。如若不然就不需要勞動了。那麼假設那個消費狂是荒誕的話,往前推那工作也不需要那麼賣力氣了。我們溫飽早就解決了,我們有非常充足的生産力,我們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動員人們這麼樣大幹苦幹了。再往前推就是工作中資本主義貫徹的原則是最小的支出,最大的收益。那麼消費當中貫徹的是什麼呢?是最大的支出最小的收益。花二百塊錢買一個錄音機挺好的,能錄音能放,花兩千塊錢呢?補充了又增加了十分之一的功能。你要再加進五千呢?還能給你增加二十分之一的功能。而那些功能實在增添很小很小的。但投入的錢財是巨大巨大的。在生産中在貫徹這樣的邏輯最小投資,最大的支出。但是在消費當中,是最大的支出,最小的回收。再下面一個內在的矛盾是目標與手段的矛盾,目標與手段的衝突。過去那個經濟學家反駁我,反駁我對轎車的批判,提出這樣一個邏輯:發展轎車,因為轎車是支柱産業。搞了轎車以後呢,就可以提高GNP,提高公民的收入,於是生活就好了。就這樣的三段式,支柱産業,提高GNP,好生活。他以為他這個三段論是一個極其堅固的,我都奈何不了他的。其實這個三段論其實是極其荒誕的。

  我大致上可以同意這三段論的前兩段。我同意發展轎車以後有可能是支柱産業提高GNP。但是提高了GNP以後可以帶來好生活,是一個非常令人生疑的這樣一個論斷。看起來在這個社會發展私車,那個社會搞公交,這個社會顯得人均的收入很高,那個社會的人均比這個社會低一些。但是這個社會人均收入高,每個人必須把多的這部分來買車。把這部分拋掉了以後,你看另外一部分,大家的錢財收入和消費差不多,或者所多的很有限很有限的。你這部分賺了錢了,你還必須把它消費掉。而在比較這兩個交通方式的時候,我沒看到你好,你並不迅捷,因為堵車堵得很嚴重的。從經濟收支上看是這樣的一種對比。從時間支出上看呢,是什麼樣的一種對比呢。在美國平均而言一個人每天要為買車開車養車要換成勞動時間要賺錢,賺錢最終要轉化成要幹多少時間來賺錢就可以買車養車,開車?每天一個人要花四小時二十三分鐘。來這樣賺的錢可以來買車,可以養車可以開車。這是時間是這樣一個概念。空間是什麼概念呢?空間是一個大城市,要把它的二分之一空間用來為轎車服務,四分之一的地方做道路,四分之一空間做停車場。那麼你看呢,當你選擇這樣一種生産生活方式後就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你每天要拿四個多鐘頭,你有限的生命除了睡覺以外,一共就有十六個鐘頭了,這十六個鐘頭以後你要拿出四個鐘頭來伺候你的車。你要拿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資源能比地皮更寶貴的,因為地皮一寸也增多長不了,人越來越多,人均越來越少。要拿出我們城市人的二分之一的空間來搞這個轎車。帳算到這會兒,你還能夠為剛才那個三段論辯護嗎?你肯於不肯於讓一個GNP給你搞遮眼法?空間、時間這是一個何等堅硬的指標!所以我説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目標與手段的衝突。

  資本主義最後一個矛盾是生態的最大破壞者,以上是我的第三部分。

  最後一部分題目是溫飽解決後空虛的排遣和牛皮的獲得。溫飽解決後人面臨着兩個可能性,一個是墮落一個是昇華。墮落怎麼講?人的物欲是有限的。在前面説到,你一頓能吃多少飯?你睡覺需要多大空間?人的物欲是有限的。這是其一。其二呢,活着不僅僅是食和性。你要明白你的心要比你的胃大,物欲的過量滿足是荒誕和荒淫。當溫飽解決了以後,當全社會的溫飽大致解決以後,出路是要靠心的發育,要靠精神的發育。要追求一種高級的精神生活。物質滿足了還有人在物質這兒不停頓地挖掘,就只能是荒誕和荒淫。這種問題呈現在全世界面前是在今天,但是在古代一部分人率先接觸到了這個問題,這就是貴族。因為在古代雖然全社會是屬於大致上説是比較貧困的,但是少數人不再貧困呀,少數人解決了溫飽。那他們就率先面臨着我前面所説的這個問題,他們怎麼辦?也就是説,他們是生命之輕的首當其衝者,怎麼辦呢?在西方和東方基本上我們可以看到走着同樣的一條道路,也是同樣的軌跡。孔子提出六藝,禮、樂、射、禦、數、書。孔子説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工具。孔子的教育最集中的體現為兩方面,就是禮樂。禮樂是什麼?禮樂是提高人的修養,提高人的精神生活。那麼西方的貴族教育是什麼呢?內容是什麼呢?貴族教育不是讓你學會怎麼生産的,貴族教育是修辭學,體育豎琴,詩歌。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古代貴族們所投入的教育主要都不是學習生産,而是學習怎麼生活。不是學習這個酒池肉林,是學習提升精神,是學習生活藝術化。雖然那個時候社會呈現出巨大的差別,但是貴族所造就的這種貴族文化實際上成為了社會貴族成為了社會的領航者。

  這種領航是有意義的。後面的跟進的人,如果你闊了,你闊了提高精神,你闊了不要奢靡,那沒有意義,那是荒誕的。現在我們社會沒有貴族了,沒有給我們提供精神生活的樣板了,那麼我們跟誰,那麼現在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實際上是商人造就的,實際上你在跟商人。那好,那也不錯過去跟貴族現在跟商人,那麼商人是很怪誕的了。商人跟誰呢?商人是想像你們都願意買,都願意做這個事,我就做這個東西。那實際上是你們所追蹤的是一個人想像你們要的東西,那這叫盲從。這也可以叫從眾。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溫飽以後沒有去努力去學習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的時候,那人那些基本慾望還得滿。,那基本慾望在我前面説了,這個溫飽、這個舒適、還有刺激還有一個牛皮。這個刺激也不能或缺,那刺激的話,就是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不從這兒找刺激,就得從那兒找刺激。你沒有學會熱愛體育,熱愛登山,熱愛競爭擊劍,熱愛這些,把你的多餘的能量多餘的冒險的願望釋放在這些激烈的運動當中,以及更高雅的這種熱情去打磨你的這種野性。你熱愛詩歌,熱愛音樂,這些東西都是在陶冶你。在古代像這些學習,實際上陶冶了貴族,使得貴族溫飽解決以後,扔掉一些野性,當然貴族中少數的人沒有得到這樣的馴化,還是繼續墮落下去。但是其中的很多貴族畢竟走到這樣一條正道上來。那麼今天同樣,但是這種刺激如果沒有把你引到這樣一條路上去追求刺激的話,那麼將怎麼樣呢?那麼就你天天極其空虛,怎麼辦呀?那麼就非常容易走到毒品和犯罪的道路,毒品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我不是指説從有形的方面研究怎麼戒毒,我是從人性方面來仔細去研究。為什麼在當代毒品每況日上?就是因為溫飽解決以後,人要找刺激。溫飽解決後,牛皮獲得怎麼獲得呢?物質的繁榮與民族的觀念刺激了一個東西,刺激了人們被承認的慾望,在過去的社會裏只是有少數人可以有這種慾望被別人承認。你看我多牛皮,被別人承認。隨着物質財富增長,隨着民族觀念推行,想被承認的人越來越多,這事很難辦。更多的人希望被注意,更多的人希望不被忘記,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上清華、上人大這樣的大學。簡化來説就是人人都是,越來越多的人社會刺激了他們。溫飽沒解決的時候不敢這麼奢望,溫飽還沒解決呢。溫飽解決了,又有民主空氣,對不對,牛皮也不是你們家壟斷,這是怎麼辦呢?我有這個願望,大家都有這個願望,這事難辦了。

  經濟的增長相對説可以無限。但是你要被承認這個事情是有限的,為什麼説有限的呢?他人的注意力是一個既定的一個值,你要生活在一個小團體裏,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人贏得了29個人的注意,你要再贏得難了。每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換句話説,一個人可以注意三個人,人人都注意到注意不了,這叫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就是他多了你就少了,他牛皮你就不能這麼牛皮了。大家都追求被承認,很好,社會給了我們新的時代給了我們這樣的空間,人人都有這樣的權利,人人都有這樣的自由。但是遺憾的是他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遺憾的是在一個田徑場上的話,不管叫什麼稱號,只有冠軍最引人矚目,而冠軍只有一個。亞軍也不錯,亞軍也只有一個,第四名就等而下之了。就是在社會上引人矚目知名度這件事永遠是這樣的一個金字塔。還有沒有出路?還有一點出路,有一點出路就是大家不要走同一條道路,大家要擺脫單一的標準,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當我們通過這樣一條道路的時候。當我不再貫徹單一標準的時候,當我不再貫徹説只有學歷高怎麼怎麼樣,只有錢多怎麼怎麼樣,只有搞物理學怎麼怎麼樣,只有搞電腦怎麼怎麼樣,只有搞國際貿易怎麼怎麼樣,我自己拉琴我很高興,我自己下棋很高興,我自己做詩歌很高興,我覺得最後大家在追求被承認的這樣的一個出路上就必須多樣化,如果不然是沒有出路的。

  我提出一個問題來做這次演講的結束語,我覺得在未來解決心理受挫的問題將大大地重於解決溫飽問題。這當然因為溫飽相對解決了,所以心理受挫的問題就越來越提到日程上來。我們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不會是一個美好可愛的社會,講完了謝謝大家。(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