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1972年第20屆慕尼黑奧運會 
——以色列血染五環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4日 19:26 來源:

  


  1966年4月26日,國際奧委會在羅馬召開的第六十四屆會議上,對第二十屆奧運會會址進行了投票表決。申請主辦的有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西班牙的馬德里和美國的底特律。在第一輪投票中,後兩個城市被淘汰。經過第二輪表決,慕尼黑獲勝,贏得了第二十屆奧運會主辦權。這是自羅馬奧運會12年後奧運會又再次回到了歐洲召開。

  慕尼黑,這個優美、寧靜的城市,是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的首府,博物館、音樂劇院眾多,但缺乏現代化體育設施。為了使奧運會順利進行,籌委會花了6億多美元,興建了一個體育建築群,內中包括一個可容8萬觀眾的運動場,可供1-1萬5千名運動員住宿的奧運會村,一個有1萬觀念席位的游泳館、有1萬3千個看臺位的賽車場等。設施都很先進。主體場奧林匹克運動場別具一格,有一個半透明帳篷形屋頂,可使觀眾避免日曬雨淋。不少場館的頂篷還是活動的,可以上下升降。如排球館,原建高度為10米,因不符合國際排聯關於館高不得低於12.5米的規定,便臨時升高了館頂,運動會後又把它降到了原來的高度。田徑場下面25厘米深處,敷設了管道,冷天可注入熱水,增加場地的溫度。

  成績檢驗使用了先進的電子計時器和有"投擲運動員魔鏡"之稱的激光測距儀。這些設備的特點是準確(如計時精度可達千分之一秒)、快速(幾秒鐘內可報告成績)和自動化。其優點是跑表、皮尺無法比擬的。無怪人稱慕尼黑奧運會是跑表、皮尺時代的結束。在這次比賽中,也確實令人信服地看到了電子設備的優越性。如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第一名瑞典的貢?拉爾松,僅比第二名美國的蒂?麥基快千分之二秒;又如田徑男子800米決賽中,美國達?沃特爾和蘇聯葉?阿爾扎諾夫同時撞線,但安裝在終點的攝影機拍下的照片表明,沃特爾領先百分之一秒;再如射擊,朝鮮李浩準在小口徑步槍60發臥射中以599環破世界紀錄,起初裁判只算了596環,後來經過一種首次使用的特殊儀器檢查,確定成績是599環,等等。

  慕尼黑對這次新聞報道也很重視,進行了大量投資,設置了新聞中心、電視大樓、廣播大樓。設備也很完善、先進。新聞中心有3台電子計算機,能提供5億條資料,回答記者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有63種不同鍵盤的打字機,供數千名記者使用。另有12台閉路電視機供記者觀看各個現場比賽的實況。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還設置了4個衛星轉播站,幾十個國家可收到大會實況轉播。

  本屆帆船比賽,同1936年那屆一樣,在基爾港舉行。大會組織者別出心裁,調來十多艘拖輪作為臨時看臺。總之,本屆籌委會從場地設施、運動員住宿,到新聞傳播等都耗費了鉅額資金,作了精心的安排。大會開幕前夕,羅得西亞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到來,引起了非洲國家強烈的不滿。一些非洲國家莊重宣佈,如果允許羅得西亞參賽,非洲則進行集體抵制。因事態愈演愈烈,國際奧委會不得不舉行非常會議。8月22日,會議通過了取消羅得西亞參加資格的決定;大會還于8月23日接受了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的辭呈,選舉了愛爾蘭基拉寧勳爵為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不過,本屆有關仍由布倫戴奇主持,基拉寧任職從9月15日開始。運動會原訂於1972年8月26日至9月10日舉行。由於9月5日5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員襲擊奧運會村的以色列選手,造成了流血事件,大會被迫停辦一天,順延至9月11日結束。這在奧運會史上是第一次。

  這一事件發生後,雖然大會仍于9月6日繼續舉行,但以色列及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因擔心安全得不到保證,離開了慕尼黑。流血事件也引起了體育界人士的震驚,促使後來各屆奧運會加強了安全保衛工作。

  8月26日下午3時,大會舉行了開幕式。聯邦德國奧委會主席道默致歡迎詞,布倫戴奇用德語發表了他在奧運會上的最後一次講話,然後由聯邦德國總統海涅曼正式宣佈大會開幕。本屆奧林匹克火炬于7月28日在希臘點燃,後由5976名運動員傳遞,經過29天零7小時傳送到慕尼黑。

  參加本屆大會的國家和地區共121個,運動員7147人,其中女子1070人。蘇聯在1964、1968年兩屆接連失利,這次力圖東山再起,派出了由411名運動員組成的龐大隊伍,僅次於東道主聯邦德國(421人),居第二位。美國運動員數共394人,列第三。首次參賽的有阿爾巴尼亞、上沃爾特、加蓬、達荷美、萊索托、馬拉維、多哥、沙特阿拉伯、斯威士蘭和索馬裏。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是第一次參加,但此前參加了1964、1972年兩屆冬季奧運會。

  中國台灣派出63中男女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柔道、摔跤、拳擊、舉重、射擊、射箭、帆船、自行車10個項目的比賽。

  本屆比賽項目除上屆的18個大項外,又增加了上屆取消了的柔道,恢復了多年來未舉行的手球和射箭,大項總數達到21個。此後,1976、1980、1984年3屆奧運會的大項一直未變,只是單項以後每屆都有增加。本屆東道主在皮划艇比賽中特別增設了障礙迴旋賽(男女4個單項)。這種比賽,水流湍急,運動僅在本屆舉行過一次,以後未再列入。大會還增設了另一些單項,總數達195個。

  慕尼黑田徑賽的戰果雖然遠不如上屆輝煌,但也有自己的"紀錄"。鮑爾佐夫獲短跑雙料冠軍,就是爆炸性新聞之一。

  蘇聯男子短跑運動員瓦?鮑爾佐夫奪100米、200米跑兩項金牌,是美國近40年(1932-1972),繼1960年羅馬奧運會後第二次失利。不過,鮑爾佐夫取勝,並非完全意外。1969年,剛20歲(生於1949年10月)的鮑爾佐夫就跑出了10秒整的成績,成為世界優秀短跑運動員之一。慕尼黑奧運會前9個月美國記者理查德?貝克在法國《隊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曾談到,當前世界跑得最快的人是鮑爾佐夫。本屆9月2日100米決賽時,鮑爾佐夫發揮很好,戰勝了美國、牙買加等國名手,以較大優勢(10秒14)取勝,果然不出賽前分析家的預料。而在兩天后的200米比賽中,鮑爾佐夫取勝卻有些偶然。賽前他的最好成績才20秒7,僅排世界第十八位;而他的主要對手、美國的拉?布萊克的成績為20秒整,居當時世界首位。豈料鮑爾佐夫這次跑出了超水平,竟以20秒整獲得金牌。

  4400米接力賽,美國在預賽中失敗,這是自1912年該項列入奧運會以來,美國第一次未能進入決賽。肯尼亞首次奪冠,但成績(2分59秒8)比上屆慢了近4秒。沉默多年的芬蘭長跑,這次又捲土重來,戰勝了當時田壇叱吒風雲的非洲選手。23歲的拉?維倫再次為芬蘭在世界樹立了"長跑之國"的形象。他在10000米比賽中,以27分38秒4創世界紀錄並獲金牌,隨後又在5000米賽中取勝。這是芬蘭自柏林奧運會36年後又重新取得這樣的成就。

  上屆在長跑比賽中出盡風頭的非洲選手,這次接連受挫。但出人意外的是,烏干達的約翰?阿基一布阿獲得了400米欄冠軍,並以47秒82刷新了世界紀錄。據説他從未受過跨欄專門訓練,但喜愛在野外追獵野兔,有人風趣地説他之奪冠是靠追兔子練出來的本事。

  美國在短跑、跨欄等項目中接連失利,但在馬拉松賽中領略了數十年來久未有過的勝利喜悅。美國的弗?肖特獲得了這個項目的桂冠。這是美國自1908年倫敦奧運會後再次贏得的金牌。由於田徑及其他一些項目中的"意外",評論家認為,慕尼黑的情況表明,一個國家無"永恒"的項目。

  慕尼黑女子田徑賽的特點是,歐洲囊括了全部金牌,昔日強手美國、澳大利亞均無所建樹。而歐洲主要力量又集中在兩個德國與蘇聯三家。本屆獲金牌最多的選手是民主德國的雷?施特歇爾和聯邦德國的海?羅森達爾,她們各獲兩枚金牌和1枚銀牌。年剛20的施特歇爾是當時短跑中的尖子人物,在100米、200米賽中連下兩城。100米成績11秒07,破世界紀錄;200米成績22秒40,平了我國台灣運動員紀政保持的世界紀錄。她的1枚銀牌是在4100米接力賽中獲得的。25歲的羅森達爾是跳遠世界紀錄保持者,短跑中的有數人物。她獲得跳遠和4100米接力的兩枚金牌,另在五項全能賽中得了銀牌。

  女子田徑賽中另一引人注目的明星,是聯邦德國的烏爾裏希?邁法特。她在跳高比賽中獲勝,成績1.92米,平世界紀錄。當時她年僅16歲(生於1956年3月),是田徑史上獲奧運會金牌最年輕的選手。

  女子1500米賽也值得一提。這是奧運會首次列入女子"長跑"項目。前七名運動員的決賽成績都超過了賽前的世界紀錄。其中突出的是獲該項冠軍的蘇聯選手柳?勃拉金娜。她在預、復、決賽中都刷新了世界紀錄,成績分別為4分06秒5、4分05秒1和4分01秒4。1500米跑比賽的情況,表明女子在中長跑中具有無限的潛力,為女子中長跑項目列入奧運會比賽奠定了基礎。

  與墨西哥奧運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次游泳取得了出色的成績:30次破22項世界紀錄(男女各11項,上屆總共才5項)。成績突出的當然要首推美國的馬克?施皮茨。他在100米、200米自由泳(51秒22、1分52秒78)和100米、200米蝶泳(54秒27、2分00秒70)以及3個接力賽中均創造了世界紀錄,共獲7枚金牌,成為奧運會史上一屆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加上上屆得到的兩枚金牌,他是繼蘇聯拉蒂尼娜(體操)、芬蘭魯米(長跑)後奧運會史上第三個獲9枚金牌的運動員。澳大利亞的沙?古爾德是本屆游泳賽女選手中的強者。這位出生於斐濟島上的姑娘,當時還不足16歲(生於956年11月23日)。嬰兒時期被沸水燙傷,開始只以游泳作為治療手段,而此時卻成為70年代泳壇的佼佼者。在這屆奧運會上,她獨得了3枚金牌(200米自由泳,2分03秒56;400米自由泳,4分19秒04;200米個人混合泳,2分23秒07),還得1枚銀牌(800米自由泳)和1枚銅牌(100米自由泳),並且所獲金牌的成績都刷新了世界紀錄。她被評為世界最佳運動員。日本游泳運動員田口信教和青木真弓分別在男子100米蛙泳(1分04秒94)和女子100米蝶泳(1分04秒94)和女子100米蝶泳(1分03秒34)中奪得了金牌,兩人成績都是世界新紀錄。這是自1956年後日本再次在奧運會取勝,引起了泳壇人士的注意。

  同游泳情況相似,本屆舉重成績也大有起色。上屆舉重,1項世界紀錄未破,這次有3個級別(56、67.5、75公斤級)的世界紀錄被刷新。本屆級別也有改變。自1952年始,舉重一直固定為7個級別,這次分成了9個,增加了52公斤級,另將原90公斤以上級分成了110公斤和110公斤以上兩個級。在這次比賽中,往昔稱雄的蘇聯,碰上了新露鋒芒的保加利亞,兩國各獲3枚金牌,而且保隊還多得兩枚銀牌。保加利亞的崛起,預示著舉重進入了保蘇抗衡的年代。慕尼黑舉重賽中,世界大力士、蘇聯的瓦西裏?阿列克謝耶夫首次露面,氣勢逼人,以比第二名多30公斤的優勢奪得110公斤以上級金牌。

  摔跤級別在這次運動會上也有變化。自由式、古典式都新設了48公斤級,其他級別在體重上也作了相應調整,並將原先的特重量97公斤以上級分成了100、100公斤以上兩個級。這樣,在級別數上,古典式、自由式都由原先的8個級擴增為10個級。舉重、摔跤級別的變化,表明這類項目分級更細緻,更科學合理。著名自由式摔跤手、35歲的蘇聯老將亞歷山大?梅德韋季,1964年在重量級賽中獲冠,1968年和本屆又在特重量級中兩次奪魁,成為奧運會摔跤史上唯一三連冠的選手。他還在1962-1971年世界錦標賽中8次獲得冠軍。

  聯邦德國和英國在馬術比賽中各得了2枚金牌。惹人注目的是聯邦德國45歲的女騎手利?林森霍夫,她在盛裝舞步騎術個人賽中,技壓群"雄",成為在這個男女混合項目中首次獲奧運會金牌的女選手。林森霍夫是位老將,1956年她就曾在這個項目個人賽中獲銅牌,團體賽中獲銀牌。24歲的英國瑪麗?戈登一沃森,也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她與男隊友合作,獲得了三項賽團體金牌。此前,1970年,她在世界錦標賽該項賽中取勝,成為馬術史上第一個世界女冠軍。

  本屆球賽,頗多意外。手球是德國人的拿手項目。但這次重新列入奧運會比賽後,南斯拉伕卻獲得了冠軍,而聯邦德國只得了第六名。曲棍球是亞洲印度、巴基斯坦的"傳統"項目,這次印、巴只分獲了銅、銀牌,而金牌得主卻是聯邦德國。這是亞洲人自1928年奧運會以來,首次輸掉這個項目。女子排球蘇聯蟬聯了冠軍,男排結果卻出人意外。日本為奪取本屆冠軍曾制訂了一個八年規劃。這次它在分組賽中未與上屆冠軍蘇聯相遇,而在復賽中,蘇聯又被民主德國淘汰。這就為日本最後奪得冠軍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聯隊只得了第三名。

  自1936年男籃列入奧運會後,美國隊一直穩居冠軍寶座。這次卻在有爭議的最後3秒鐘失去了金牌。比賽結束前3秒時,場上比分是49比48,蘇聯領先。但這時蘇聯犯規。美國罰中2球,反超1分。美國人欣喜若狂,以為大功告成。而蘇聯卻抓住戰機,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命中1球,結果以51:50取勝。美國抗議,他們認為罰球後比賽已經結束了。但這不成其為理由,美國只好自認倒楣。

  日本在男子體操中繼續保持優勢,獲得了包括團體、個人全能在內的5枚金牌。女子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恰斯拉伕斯卡已經引退,以柳?圖里舍娃、奧?科爾布特等組成的蘇聯隊重又在奧運會上居優勢地位,除蟬聯團體冠軍外,並獲得個人全能(圖里舍娃)、平衡木和自由體操(均為科爾布特)3枚金牌。民主德國卡?揚茨也是這次女子賽中的強者,在跳馬和高低杠比賽中各得了1枚金牌,還在全能賽中得了銀牌。慕尼黑奧運會,蘇聯獲得了50枚金牌,27枚銀牌,22枚銅牌,美國金、銀、銅牌分別為33、31、30枚。這是蘇聯在上兩屆失利後,再次以金牌多數壓倒美國。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列第三位的民主德國隊,獲得了金牌20枚,銀、銅牌各23枚。民主德國從1956年起至本屆止,總共參加了5屆奧運會,如果將5屆獲獎情況作一對比(前三屆是兩個德國共同組隊,此處只計其中民主德國所獲獎牌數),它的進步是相當驚人的。

  60年代中期民主德國的體育水平並不很高,可是60年代末開始了飛躍。其進步原因,主要是對體育投資多,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工作,並加強了體育科學的研究。東道主聯邦德國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獲金牌13枚,銀牌11枚,銅牌16枚,居第四位。

  (來源:搜狐體育)

責編:宏偉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