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楊維漢、劉曉莉)民族歌舞要走符合演出市場的道路。為期20天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的部分演出已經成功地拓展了商業演出運作的市場空間。民族歌舞劇團正在通過演出的市場化運作和向劇團注入民間資金,增強活力,摸索一條文化産業發展的新路子。
擺手舞熱情、奔放;古老的毛古斯是對生命的禮讚;一曲撒爾嗬,一首笑對生死的歌……日前在北京世紀劇院上演的大型土家族風情歌舞《比茲卡》,將觀眾帶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藝術的殿堂。
《比茲卡》是湖北省民族歌舞團經過3年排演,精心打造而成。它是我國首部全方位展示土家族風俗民情的大型歌舞。2005年,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參加大小演出活動,收益達240多萬元。今年4月,《比茲卡》成功首演。香港一家集團公司以1000萬元競得該劇全球巡演冠名權。
參加會演的湖北大型土家風情歌舞《比茲卡》演出“一票難求”,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證實了民族歌舞商業演出包裝的成功。
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團長夏曉華説:“這些日子,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有關負責人、我國駐法國大使館文化參讚、10多位演出商和一些省會城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多次與湖北省民族歌舞團聯絡《比茲卡》的演出事宜。”
“民族歌舞表演商業演出市場的開拓,是由於演出院團的股份制和民間資本進入了節目的商業運作過程。”夏曉華説,“大家對我們的節目感興趣,願意把資金投入到演出中,就帶來了活力。”
“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對院團進行股份制改造,從體制上為演出增加活力,吸收民間資金,成立演出公司,從投資到劇目創作、再到後期演出和推廣都全程參與,形成藝術表演一條龍的創作、生産、經營工序,逐步將演藝市場延伸到省外、國外。”夏曉華概括了《比茲卡》的成功經驗。
在這次會演中,類似《比茲卡》這樣的民族歌舞商業演出還很多。20天裏,一共有10臺少數民族歌舞戲劇進行商業演出,如《多彩色貴州風》《唐藩古道》《多彩哈達》等節目都受到觀眾的歡迎。演出票價從80元到480元不等,人們平均每天都能看到一場。
“這些商業演出很成功,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也贏得了票房。”會演的主辦方,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金星華對演出表示滿意。
一些民族歌舞演出正在積極探索商業化演出的道路。不久前我國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以引入非公資本的方式來延續經典。據了解,當時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只對該演出投入了20萬元啟動資金,其餘7000萬元均由非公資本投入。
“《印象 劉三姐》的投資單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實施,只有招商引資,讓民營企業介入,才能把‘點子’變成産品。”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容小寧説,“不管是參照市場下‘訂單’,還是在資金來源上做文章,這種商業運作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民族文化的作用。”
“保護是傳承的基礎,開發和利用必須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不能破壞性地開發,也不能為保護而保護,應該在演出市場中尋求定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徐萬邦説,“要找到保護民族文化和符合大眾口味的市場結合點,防止媚俗,使民族文化變味兒。”
廣西演出公司負責人盛潔認為,要讓中國的文化産品“走出去”,關鍵要善於“民族文化國際表述”。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要很好地結合,民族特色之外,還得加入一些現代元素。
責編:周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