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甌江邊唱響的《畬家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8日 10:20 來源:

  浙江省代表團參加本屆會演的節目是一台四幕舞蹈詩《畬家謠》。該劇以甌江流域的畬族民間藝術為主要素材,通過一對畬族青年沿甌江溯流而上尋根探源的過程,著力表現畬族人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生命傳承和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

  甌江邊畬家人的故事

  《畬家謠》是浙江綠谷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之一,是畬族風情歌舞劇《畬山風》的姐妹篇。《畬山風》曾代表浙江省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並且獲得了創作金獎、演出金獎。


  “《畬家謠》和《畬山風》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畬家謠》的編劇兼總導演李平也參加了《畬山風》的編創工作。他介紹,兩個劇雖然在主題上有相似的地方,主要都是講述畬族的故事。但是5年前的《畬山風》把著力點放在了展現畬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上,從畬族的成人、定情、婚嫁等日常生活的情節中體現畬族特有的生活情趣。而《畬家謠》更注重民族風情背後體現出的深刻意義。“《畬家謠》用一種更加詩意的手法,從更深的層面展示畬族文化全貌,傳達畬族這個民族樂觀堅韌、熱愛生命的那種精神。”

  李平説:“作為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劇目,《畬家謠》著重突出了浙江畬族的地域特點。甌江流域的畬族文化有我們自己的特點——與江密不可分。”沿江放排,是這裡的畬族人特有的生活內容,甌江上那逆流拔灘的排工,是畬家人頑強生命力的象徵。

  山水吟唱的畬族情詩

  “水吟”、“火咏”、“風語”、“山頌”——這四幕戲構成了歌唱畬族人民的《畬家謠》。

  李平介紹説:“因為這個節目是舞蹈詩,我們希望用具象的舞蹈動作去表現一些抽象的思考。其間有一幕劇情,女人拿著青瓷,男人拿著鈴刀——這兩件東西都是我們畬族特有的物品。這些道具在這裡並不是單純的器具,青瓷和鈴刀都來自火的錘煉,青瓷象徵著女性的柔和之美,鈴刀代表了男性的陽剛之美,這一幕表現的就是男女相愛、陰陽調和。”

  關於“水吟”、“火咏”、“風語”、“山頌”的構思,李平解釋説,因為浙江的畬族是生活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編劇的時候採用了水、火、風、山等元素,這樣也就能夠和這個劇的主題——表現甌江邊上的畬族人對生命的熱愛、崇拜,對生命回歸自然的渴望,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崇敬相契合。而‘吟’、‘咏’這樣的詞語是為了與整個舞蹈詩的名字《畬家謠》相呼應——讓大自然吟唱一首畬家人的詩歌。“我們還在每一幕的名字後面加上了小註釋,像‘浪漫的戀歌’、‘激情的交響’、‘民俗的演繹’、‘生命的禮讚’等等,這樣就更形象地體現了每一幕的具體內容。”

  傳承畬族文化的歌謠

  “雖然這臺節目力求表現精神層面的深刻內涵,其可看性同樣很強、很美。我們在麗水演出的時候,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很多人看了節目後説,這就是他們所熟悉的民俗風情。”李平説,由於會演演出與當地演出觀眾群的不同,編導們在劇目詮釋上很費了一番心思,在演出的節目單上對一些畬族特有的道具、劇情中有關的地名、畬族的民俗活動等都一一作了標注和解釋。“我們希望通過這臺節目,所有的觀眾都能了解我們畬族的歷史文化。”

  《畬家謠》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絕大多數演員都是業餘的,或是來自學校的學生,或是來自當地各鄉鎮群眾藝術館的文化骨幹。“我們的編導也都是搞群眾藝術出身的‘業餘’人士,我們了解群眾、了解群眾藝術,也就更能讓舞臺上的表演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李平認為,讓群眾參加演出,也能有利於《畬家謠》在當地保留下去。“演出作為他們的一個教學項目,這樣學生們可以一茬接一茬地演下去。我們的節目不僅僅是為了參加會演,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個節目,把畬族的文化、把畬族人的精神在群眾中傳承下去。”(記者 張綠夏)

責編:周玫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