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綜藝資訊

“戲比天大”:常香玉的藝術人生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3:28

  新華社鄭州6月1日電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1日告別人世,也告別了被其視為生命的豫劇藝術。在長達70多年的藝術人生中,常香玉一直都在實踐著她那句“戲比天大”的名言。

  生命彌留之際,常香玉對身邊的子女留下了三句話:感謝領導和同志們對她的關心和照顧;喪事一切從簡,千萬不要驚動大家;不允許任何子女以她的名義向組織上提出任何要求。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因家庭貧寒,9歲便登臺演戲。新中國成立前,常香玉學戲、演戲屢經坎坷,飽受社會壓迫和欺淩,但她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耐心琢磨,融豫東、祥符各調于一爐,並廣徵博采,收各家各派及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

  從1938年步入舞臺開始,常香玉先後演齣劇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蘭》、《拷紅》、《白蛇傳》、《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漳河灣》、《母親》、《人歡馬叫》、《紅燈記》、《杜鵑山》、《柳河灣》等久演不衰。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表演剛健清新,細膩灑脫,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境界,創造出了獨樹一幟的豫劇常派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常香玉和她創立的常派豫劇藝術獲得了新生。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各地義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獻戰鬥機一架,並於1953年率團赴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慰問演出175天,演出180場,受到多方嘉獎,被譽為“愛國藝人”。

  常香玉視豫劇藝術為生命,早在20世紀40年代,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不僅開創了豫劇編演現代戲的先河,而且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1987年12月,常香玉自籌資金22萬元人民幣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勵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16年來,共評獎9屆,獲獎的從事河南地方戲藝術的人員達130多人,遍及全國8個省區,産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文化部為了表彰常香玉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曾于1952年為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等七位表演藝術家頒發了榮譽獎。1995年,常香玉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勞動模範,同年被中國文聯命名為優秀文藝工作者。(記者桂娟)

(編輯:淩微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