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20 09:45 |
|
物理的態度——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上) 2002年6月19日播出 解説:前不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參加了東南大學的百年校慶。丁肇中的出現受到東南大學師生的熱烈歡迎。1974年,丁肇中因發現J粒子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從而獲得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記者:您獲得的諾貝爾獎,對您來講已經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講,還是很想跟您交流那個時候的事。就是在您做那個尋找粒子實驗之前,其實別人並不是很看好的,所有人都反對。當時主要的反對意見是什麼呢? 丁肇中: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所有的物理現象可以用三種最基本的粒子,叫做夸克,來解釋幾乎所有的現象。所以人們就認為不需要第四種,沒有找這個的必要;第二,我設計的那個實驗靈敏度比較高。就是説,比方説北京下雨的時候每一秒鐘有十億個雨點,中間有一個是黃的,你要把那個找到,所以很困難。因此,所有學理論的人都説這個實驗沒有必要,因為我們的理論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做實驗的人説,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出這樣困難的實驗,所以很多人反對。 記者:那這些爭議也好,不贊成也好,對您沒有任何影響嗎? 丁肇中:沒有影響。通常我認為是對的話,我就做了。 記者:會想一想別人這樣講是不是有他的道理嗎? 丁肇中:我不聽。 記者::不是有點武斷麼? 丁肇中:這樣不能説武斷。沒有人能證明所有的理論都是對的。你不找的話,永遠不知道為什麼世界上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三個呢。所以你對自己有點信心。 記者:您的信心是來自於哪呢? 丁肇中:來自於一些思考吧。我做過很多的實驗,幾乎每一個實驗都有很多人反對,因為科學的進展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是多數服從少數。就是幾個人,別人的觀念打破了,以後科學才有進展。和投票選舉是兩回事情。 解説: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童年時由於戰亂他無法接受系統的教育。1962年丁肇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6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到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他剛剛40歲。 記者:我們知道您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其實是兩個人一起獲得的。發現這個粒子,您的發現是在先的,而當時您非常慎重,所以沒有馬上公佈出來。就在這個期間,恰恰第二個人就發現了。您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沒有那麼慎重的話,可能是自己一個人拿這個獎? 丁肇中:有可能啊。不過最好還是慎重一點比較好。 記者:那兩個人分享總不如一個人拿。 丁肇中:無所謂,都是一樣的。 記者:一點都不遺憾嗎? 丁肇中:沒有,一點都不遺憾。我女兒可能有遺憾。 記者:她怎麼説的? 丁肇中:你應該早發表。 記者:那您當時的慎重出於什麼考慮呢? 丁肇中:我當時慎重,就是説有這個粒子以後,還有沒有第二個,第三個。就是找別的,我覺得換了別人,比方説現在年輕人,肯定會扼腕嘆惜,説,如果我當時發現馬上公佈出來。但是錯了呢?假使是錯的就不好了。因為我只能這麼説,到現在為止,雖然做過很多的實驗,還沒有做過一個錯的。所以我認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是要對他自己的實驗結果負責。就是公佈出來的人公佈出來的東西,應該是正確的。 記者:在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一次,您和另外那個同時獲得的科學家,兩個人用的儀器好像水準並不一樣? 丁肇中:不一樣。 記者:他的好像要比您的要先進? 丁肇中:他的儀器要比我先進多了。實際上科學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二就等於最後一名。第二名,自然科學上的第二名就是最後一名,沒有什麼意義。沒有人知道誰是第二個發現相對論的。 記者:就是這麼殘酷? 丁肇中:不是殘酷。 記者:這不是殘酷是什麼呢? 丁肇中:這是事實。 記者:我聽一個學生問您,現在的實驗有可能選擇更好的更精密的儀器。您的回答是,應該用保守的儀器。拿到這個工具應該是最適合你這個實驗的。 丁肇中:最棒的儀器,最快的儀器,最好的並不代表一切。最主要的是能用在你實驗上,安全地用在你實驗上,不會出錯。這是最重要的。 記者:在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如果有一次失敗,會意味著什麼呢? 丁肇中:我想對我可能是很大的打擊,因為我從來沒有失敗過。 記者:但是人總有可能失敗,不可能永遠萬無一失。 丁肇中:到現在還沒有吧。就是做實驗,真正做實驗沒有失敗過。 記者:您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是請您的父親一起去參加的頒獎會。是您主動想請他去的嗎? 丁肇中:是,是。他還穿著燕尾服。當地人們認為他是日本駐瑞典大使。 記者:他當時的精神狀態、心情怎麼樣? 丁肇中:心情當然很好。沒有人到瑞典去心情不好的。 記者:可不一樣啊。 丁肇中:還算是很高興吧!因為那時正在做另外一個實驗,以我請了幾個跟我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去參加,然後請我父親去。 記者:你沒有感觸嗎?在那個自己最光彩的時候。 丁肇中:沒有。沒有多大的感觸。 記者:在我們普通的人想像裏,得到那樣一個獎,應該是一個狂喜的心態才是。 丁肇中:這個獎,有時候它讓你等二十年,三十年,就從發現到給獎。為了保險起見,它讓你等很久。我那個時候,它大概一時糊塗,所以第二年就給我了。 記者:這樣講您是過謙吧! 丁肇中:我猜想他們可能是一時糊塗。 記者:您在89年的時候有一個記者問過您,説您已經拿了諾貝爾獎,應該算是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在這麼積極奮進、進取?您當時説十年之後,我再把答案給你們。現在十多年也過去了,您現在有什麼答案嗎? 丁肇中:我可以給你一個答案。我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書,因為我很年輕的時候就在那做教授。所以假設我現在退休的話,我的薪水正好比我現在薪水高一倍,可是一退休就不能領導實驗了。 記者:為什麼要繼續做實驗? 丁肇中:是因為有興趣。 解説:對物理學的興趣最終使丁肇中成為世界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後來,丁肇中組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進行空間探測反物質的試驗。1998年6月2日,丁肇中領導的小組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搭載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成功升入太空,從而揭開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探索宇宙之謎的序幕。 不知道的興趣——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下) 2002年6月20日播出 解説:2002年5月31日,丁肇中在東南大學舉辦了學術報告會,受到師生熱烈的歡迎。 丁肇中:今天南昌路小學的校長來見我,因為我以前在南昌路小學念過書。我特別感激的是,他沒有把我的成績單帶來。 記者:剛才我進到會場的時候,看秩序很好。您不知道,門口擠得水泄不通。我們進來的時候,完全進不來的樣子。您覺得這些年輕的學生,想進來,他們最想聽您説什麼呢? 丁肇中:我不知道。 記者:您猜想一下。 丁肇中:我記得李政道和楊振寧拿諾貝爾獎的時候,我還在台灣念中學。我就覺得,這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想看看。他們,我猜想他們可能也是同樣的心理。 解説:丁肇中講的題目是《尋找宇宙最基本的結構》,這樣的報告對於學生們來説可能過於專業化,但是現場的同學們還是對丁肇中教授有著濃厚的興趣,學生們似乎想從他的只言片語中尋找成功的經驗。 記者:我剛才也坐在這個位置上。我問了一下旁邊的學生,你是學這個相關專業的嗎?你懂嗎?他説我不懂。我説那你來聽什麼。他得了諾貝爾獎,我就想了解他。所以他很想聽聽您講一些比方説人生經驗呀,人生的這些事情。 丁肇中:沒有,沒有什麼經驗,除了工作以外,沒有什麼經驗。他們就想聽一個人怎麼能夠成功,人生的經驗,包括治學的方法可能對他們提示會更大。我希望學自然科學的人經過這個演講以後,他專心聽的話,他可能了解到一點怎麼樣做自然科學。 記者:您覺得您在談哪部分的時候,可以滲透給他們這些東西呢? 丁肇中:比如現在做的實驗,沒有一件事情是人家做過的。所有的事情人家都認為非常困難,很多都是別人失敗過的。那我們為什麼去做?怎麼樣克服這些事情?他們應該有一點體會。 記者:所以物理上的真理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我看到您説實驗的過程,好像所有的地方檢查一遍再檢查,所有的數據記錄之後再記錄。可能要十幾個小時不能離開這個位置。這種東西是所有的科學實驗,都會這樣嗎? 丁肇中:只能説我的科學實驗是這樣。就是説通常你的假設,這個儀器是錯的,要詳詳細細檢查,到底是不是錯了,因為錯了以後,你就不容易找到怎麼回事了。 記者:那是不是對人的意志力是一個挺大的考驗? 丁肇中:對!應該説對興趣和意志是很大的考驗。 記者:考驗非常艱巨的時候怎樣才能挺得住?靠什麼? 丁肇中:我認為最主要是要有興趣。比方説,我最初在德國做實驗的時候,因為我對實驗特別有興趣,所以常常白天晚上都在實驗室裏,有時候在實驗室一個禮拜。最主要是也沒有人要我這麼做,因為我對那個東西很有興趣,所以我願意在那兒。 記者:是因為有興趣之後就不計得失了嗎? 丁肇中:對,對!如果不是圖興趣,而是圖其他什麼,那就不行了。為圖名圖利最好不要學自然科學,因為學自然科學圖名圖利是很困難的。 記者:您什麼時候悟出來,興趣應該是你做這個事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呢? 丁肇中:大概從小就這樣。從小的時候,在學校裏,我就是對幾門課比較有興趣。比方説物理、數學、中國歷史,有文有理。中國歷史因為小時候記性比較好,所以考歷史考100分。 記者:這麼厲害? 丁肇中:所謂有興趣就是成績好,成績不好就沒有什麼興趣,考零分的話就不能説有興趣。 記者: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興趣,然後又能夠把全身心投入在裏邊的時候,那種快樂你能形容一下嗎?是什麼樣一種感覺呢? 丁肇中:就是説你要做這個實驗,你要認為這是你一輩子裏最重要的事情,其餘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所以為了這件事情,別的事情都可以放在後面。 同期:再好的理論,沒有實驗證明是沒有用的。實驗可以證明和推翻理論,理論是沒有辦法推翻實驗的。 解説:丁肇中曾在諾貝爾獲獎演説中強調過物理實驗的重要性,這也是他之後20多年試驗過程中一直堅信的一點。 丁肇中:就是説所有的人認為會動手的人才能做實驗這觀念是完全錯誤的,一個好的物理學家,或者做實驗的好,做理論的好,對物理要了解,最重要的是能找題目,做實驗的方法是次要的。我所認識的20世紀的實驗物理學家都對理論有深刻的了解,通常的觀念説在學校的成績好就做理論,會動手的做實驗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記者:有人説中國人在理論方面會比較優秀,而動手能力就相對要差。您這麼認為嗎? 丁肇中:我也是中國人呀!所以動手能力還可以吧! 記者:那對您來講,從事實驗物理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 丁肇中:就是了解自然現象是怎麼回事。比方説,現在要知道到底有沒有一個反物質所組成的宇宙。 記者:作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 丁肇中:最重要的素質是對物理有興趣。第一對物理有興趣;第二要了解輿論,要了解實驗的技術;第三是不要害怕。 記者:怕什麼呢? 丁肇中:怕別人批評。不要害怕! 記者:看您的傳記方面的書,我感覺您每一個人生階段自己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方説小的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的時候,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夠這麼堅定和正確呢? 丁肇中: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倖吧! 記者:沒有必然麼?在這裡面? 丁肇中:不知道。那我就不知道。我每做一個實驗以前,通常我都找幾個世界上很有名的科學家,和他商量一下。了解他們什麼看法。不過我很少聽他們的。 記者:很少聽,為什麼還要聽? 丁肇中:聽就是説,了解別人對東西的看法。 記者:怎麼能讓自己在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 丁肇中:我不知道。因為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記者: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説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是!確實這是事實。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説他知道,我們那裏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記者:可是像我們這麼輕鬆交談,我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嚴謹。 丁肇中:不是。可是我確實不知道。 解説:我們從丁肇中的言語中能夠感覺到一個科學家的果斷和堅定。現在,丁肇中領導16國的科學家正在創建國際空間站。他告訴我們,2005年,國際空間站將組裝完畢,那時,國際空間站將成為除了月亮和金星之外的第三顆亮星。
|
|
責編:戴昕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