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譚竹青:為官一任為國分憂為民解難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25日 19:55)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為官一任,就要為國家分憂,為群眾解難”。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竹青,50年來,堅持共産黨員先進性,用行動實踐著自己這一人生諾言。2005年12月3號,譚竹青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記者現場:在她去世後,人們在她生前所在的長春市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建起了這個譚竹青同志事跡展,懷念他們的好主任。
楊秀榮已經是第三次來參觀展覽了,在譚竹青上個世紀80年代初帶領大家創辦的第一批社區企業的照片前,她總是禁不住熱淚盈眶。那時,楊秀榮和愛人剛剛下崗。
十委社區居民 楊秀榮:“譚姨來到我家説,孩子,雖然單位垮了,但是咱有政府、有居委會,放心吧,咱一定度過這個難關。”
十委社區居委會幹部 趙惠君:“我們大家當時都覺得這事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咱們要找崗位多難啊。老媽(譚竹青)就斬釘截鐵地説,這個事咱必須得做。”
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位於長春市城鄉結合部,曾是長春市有名的棚戶區,居民大多是普通工人,像楊秀榮這樣的下崗職工家庭在社區超過了70%。
譚竹青帶領居委會成員經過反復調查,決定創辦企業、發展委辦經濟,解決下崗工人的就業問題。
二道區東站十委社區居委會幹部 趙惠君:“老媽(譚竹青)當時説咱們先辦一個小吃部,(但是)建小吃部你得有錢啊,另外你還得蓋房子,你得有資金啊。”
譚竹青二話沒説,&&拿出了老倆口多年的積蓄——450元錢。為了省錢,年近半百的她和年輕人一起挖河沙、撿磚頭,憑著一股子韌勁,硬是壘起了僅有10幾平米的小吃店。
十委社區居委會幹部 張玲:“當時創辦小吃部安排了18個人就業,大家都非常高興,我們社區幹部也有了幹勁兒,居民群眾也看到了希望。”
小吃店剛開張,沒有面點師傅,每天淩晨兩三點譚竹青就和大家一起到3、4公里外去批發酥餅,沒有公交車,他們就推著板車去,一個來回要兩三個小時,而每個酥餅卻只能賺到一分錢。
靠著這樣“小燕壘窩”的辦法,一點一滴的積累,沒要國家一分錢,沒有向銀行貸一筆款,十委社區又陸續辦起了服裝廠、裝潢公司等17個企業,從一無所有到擁有2000萬資産,楊秀榮和全社區700多名下崗職工都重新上了崗,十委社區成為長春市第一個有下崗無失業的社區。
譚竹青生前資料
“我是個黨員,我幹這個(居委會工作)的,上為國家、為黨中央分憂,下為居民解難,這是一個黨員幹部的責任。”
這條寬敞整潔的馬路,曾經是長春市最讓人頭疼的一個馬路市場。每天上百個小攤聚集在這裡,影響了交通,破壞了環境,群眾意見很大。1999年,長春市政府下發文件取締馬路市場。
十委社區市場監督員 洪錫德:“我們前腳剛攆完了小攤小販,馬上就重新又給我們糊上來了。我們覺得這個工作沒法辦了,回去跟譚主任説,容易起矛盾,還是等政府吧。”
譚竹青沒有等,她説沒有不講理的群眾,只有不會工作的幹部。她帶著社區幹部挨家挨戶的了解情況,首先找到了有名的“釘子戶”丁廣吉。
十委社區居民 丁廣吉:“那天晚上譚姨到我們家,我想不是來罰款就是給我下最後通牒來了。沒想到譚姨跟我嘮了一晚上,就是問我們家有什麼經濟困難。”
了解到馬路市場的攤點是很多居民唯一的經濟來源,譚竹青左思右想,決定用招商引資的辦法來建一個市內市場,這樣既不影響環境又方便經營和群眾。尋找開發商,落實資金,説服商戶,很快一個面積達3500平方米的室內市場落成了,這是長春市第一個由社區居委會自己興建、管理的市場。丁廣吉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
十委社區居民 丁廣吉:“結果進了大廳(室內市場)以後,我們環境也好了,衛生也好了,也多賺錢了。”
吉林省委副書記 唐憲強:“譚竹青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黨的政策落到實處,把黨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我們)迫切需要千千萬萬像譚竹青同志這樣的基層黨員!
責編:楊潔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