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在距離北京市區不到一百公里的房山區大安山鄉寺尚村因為信息的不暢,制約了經濟發展。兩年前,通過北京市實施的信息工程,村民們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把一個封閉落後的寺尚村打造成了一個現代化的“時尚村”。
村民楊永懷的上網據説在大安山寺尚村裏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讓村民感到新鮮的是,通過互聯網,上百公斤的煤巷道蘑菇被訂購一空,賣出了個好價錢,實現了開門紅。
然而,就在兩年前,大安山鄉寺尚村的小煤窯因為安全原因被強制關停。鄉里鼓勵發展生態農業,提出在廢棄的巷道裏種植蘑菇,煤礦工人出身的老楊心裏可是沒有了底。
菇農 楊永懷:我作為一個煤礦工人,挖了一輩子煤,巷道養蘑菇能不能成功,種出的蘑菇好不好賣,我們心裏沒有底。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鄉里專門請來農業專家給村民講解巷道種植蘑菇的前景,還保證替農民銷售。
菇農 楊永懷:村裏給我們買了蘑菇菌棒,又説包我們銷售,我們湊了幾個老哥們,大夥一商量,覺得我們只會賠點工夫,又不花什麼本錢,大夥覺得能幹。
經過加固的煤窯巷道十分安全。種植蘑菇的成本不到大棚的一半,並且還不滋生蚊蟲,能賣個綠色食品的好價錢。
不到一年時間,大安山鄉總共投資600萬元,在30條被關停的煤巷道建成了6000多米長的蘑菇生産基地,第一個月就達到近20萬公斤的蘑菇産量。然而由於信息不暢,這給承諾包銷售的鄉政府出了個難題,怎樣才能把新鮮蘑菇及時賣個好價錢呢?
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房山分公司 李昌俊經理:大安山鄉政府和村委會找到了我們(問)能不能把寬帶接入我們的村呢。
在鄉政府的幫助下,互聯網進村了,網絡技術人員也來了。村民學會了上網查詢市場供求信息,在網上找買家。不久,電話和網上訂單就源源不斷地涌進了這個小山村,綠色食品為村民們鋪了一條通往市場的康莊大道。蘑菇、五穀雜糧、柴雞蛋這些以前農戶們自給自足的土特産搖身一變,就成了農民增收的新路子。目前大安山鄉的農業産業化不僅解決了210戶650多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還帶來了年11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
【現狀】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95%的行政村開通電話。但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還不到城市的十分之一。
【心願】
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鄉寺尚村村民 楊永懷:現在我們種出蘑菇來是靠網上往外賣,要是説,有多少蘑菇,它(互聯網)就要多少蘑菇,我們就更有幹勁了。
【展望】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使固定、移動、衛星通信網全面覆蓋農村。到2010年在農村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鎮能上網。使暢通的信息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