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聆聽:莫斯科紅場的和平樂章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9日 14:2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專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2005年5月9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莫斯科,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與數千名老兵聚集這裡,在莫斯科紅場隆重紀念衛國戰爭,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這一改變人類命運的歷史事件。
60年過去了,戰爭的硝煙和屠殺的血腥雖早已成為過眼煙雲,但當年法西斯的罪行卻沒有模糊,那一幕幕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那一場場殘酷的戰爭,以及前赴後繼的英雄們浴血奮戰的壯舉,依然在震撼著世人的心靈。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也是為了更好地捍衛今天的和平。人類不能忘記二戰,不僅因為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爭,更是因為要對二戰進行總結和反思,以便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為警醒現實、規劃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重溫二戰那段慘烈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在這場決定人類命運的生死大搏鬥中,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永遠都難以理解並領悟過去那個時代的悲慘和無奈,也永遠難以感同身受世界大戰的罪惡和災難。但我們並沒有真正遠離戰爭,局部戰爭和衝突此起彼伏;也遠遠沒有逃脫戰爭的聒噪,“二戰的政治或精神‘遺産’,也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當今的國際格局”。因此,雖然60年過去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卻沒有被忘卻,殘酷的歷史也萬萬不能被遺忘,人們需要沉思,也迫切需要在反省中找到現實的啟示。
歐洲沒有忘記二戰,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省歷史。德國政府通過各種途徑保證歷史事實的客觀真實,德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德國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內容的納粹時期歷史;意大利國內各出版社出版教科書必須經過公共教育部門的教材委員會審查,只有不違背歷史和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圖書才能獲准出版;英國的民間公益組織主動承擔起二戰歷史教育的重任,每年撥出經費資助自己轄區內的中學生歷史教育,並進而督促政府加快歷史教育的步伐;根據俄羅斯民意調查機構公佈的最新調查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重新重視當年衛國戰爭勝利的意義,並要求為斯大林正名;同樣,對於二戰歷史的學習,法國的歷史老師也不局限于課本上的描述,而是盡可能讓學生接觸歷史實物。
遺憾的是,作為侵略國和戰敗國的日本的言行卻總是令世人失望,尤其是令亞洲鄰邦義憤。正如多數評論所控訴的,日本主流政要“言”和“行”的嚴重脫節,沒有決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與被侵略國家人民實現心靈上的真正和解。事實的確如是,日本政要總是回避“投降”一詞,而喜歡用“終戰”一詞,把日本的戰敗、投降視為一種恥辱;日本政要在談及日本人民在二戰中的生命財産損失時,往往強調日本人民也受到了原子彈攻擊,仿佛日本的受害與被日本侵略國家的受害是一樣的。而尤其不能原諒的是,日本對歷史教科書問題的倒行逆施,實在難以讓世人期望日本同過去的軍國主義劃清界限。
人類反思二戰,反思二戰怎樣發生、為什麼發生,更是反思在21世紀和更長遠的未來,如何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一向頑固不化的小泉在前往莫斯科參加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慶典前夕接受採訪時也坦誠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悲劇,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傷亡”,並明確表示,二戰後日本一貫堅定奉行的信念是:“只做經濟大國,不做軍事大國;只用和平手段解決任何問題,而不借助武力”。這些詞句言之有理,但卻不能令人高興,因為人們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空口承諾,更不是朝令夕改的出爾反爾,而是如同“德意志懺悔”一樣實在的行動。
明天還會有戰爭嗎?人們在回望歷史的同時祈禱未來。今天,為了21世紀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世界各國齊聚莫斯科紅場,正是要繼承和發揚反法西斯戰爭的優良傳統,進而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開展真誠的合作。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慶典必將發出和平的最強音,成為不朽的莊嚴的和平樂章。(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于冰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