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俄羅斯為何對恐怖事件窮于應付?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8日 11:30)
就在全世界關注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新一屆總統選舉前後一週的時間內,俄羅斯境內相繼發生了四起恐怖分子製造的血腥事件:“圖—134”和“圖—154”客機空中爆炸、里加地鐵站爆炸、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中學劫持人質。在這四起恐怖事件中,俄羅斯遭受了巨大損失,僅前三起事件中的遇難人數就超過了100人,而後一事件中的遇難人數超過了350人,其中更包括了156名兒童。當人們被相繼而來的血腥、殘暴所震驚、震怒,並將目光投向俄羅斯——強大的蘇聯的繼承者和一貫在各方面都很強硬的俄羅斯領導人普京總統時,不由得提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怎麼了?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根據各媒體的消息,俄羅斯安全人員在對前三起恐怖事件的調查中發現,三起事件的肇事者都是來自車臣的婦女,也就是人們平時説的“黑寡婦”。而且製造“圖—134爆炸案”和里加地鐵站爆炸案的兩名車臣婦女竟是一對姐妹,她們還有一個兄弟在此之前已經因參與恐怖活動而被俄羅斯的安全部門抓捕。而在別斯蘭市第一中學中劫持人質的肇事者,他們提出的要求是車臣獨立和釋放關押在俄羅斯聯邦印古什共和國的車臣非法武裝分子,這一事件的幕後主使,正是車臣非法武裝頭子巴薩耶夫。
從本次車臣共和國提前選舉的結果來看,在反對分裂的前任總統被恐怖分子殺害後,對分裂持更為堅決反對態度的阿爾哈諾夫能以絕對優勢當選總統,可見大部分的車臣居民也是堅決反對分裂的。這種情況跟兩次車臣戰爭時相比,應該説更有利於俄羅斯聯邦政府,而不利於車臣非法武裝分裂分子。但在面對來自恐怖分子的威脅和行動時,整個俄羅斯卻顯得非常被動。前三起事件暴露出俄羅斯整體安全體系十分鬆散,恐怖分子對俄羅斯腹地的滲透非常成功。如果説“黑寡婦”還屬於“家賊難防”的話,在別斯蘭市第一中學的人質劫持事件中發現的10名外國恐怖分子,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俄羅斯安全系統的疏漏。
其實,無論是“黑寡婦”還是外來恐怖分子,在恐怖事件的策劃、組織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都需要得到處於俄羅斯國內同夥的支持。在恐怖事件實施階段,恐怖分子在武器的獲取、攜帶、運送以及人員的集結、移動等諸多方面都必然會露出破綻,留下痕跡。尤其是兩架客機爆炸案中將爆炸物帶上飛機這一關,以及別斯蘭市第一中學事件中,三十多個恐怖分子的集結、移動,都完成得非常順利。這已經不是用鬆散和疏漏可以解釋的了。四起事件在時間上如此集中地發生卻毫無徵兆,可以説俄羅斯整個安全系統已經失能。四起事件中惟一發生作用的安全措施是在里加地鐵站執行檢查任務的警察,正是這一檢查,使恐怖分子沒能進入人員更為密集的地鐵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次事件的傷害。
然而,面對恐怖事件的接連發生,俄羅斯安全部門的反應卻只是被動地加強重點部門和部分公共場所的保衛,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電視講話中雖然説這是對整個俄羅斯和俄羅斯人民的挑戰,卻沒有動員人民積極參與到這場與恐怖分子的鬥爭中來。俄羅斯擁有全世界最廣闊的國土面積和極其漫長的國境線,要想在如此的廣度和長度上做到百密而無一疏,要想在這場持久的反恐怖鬥爭中取得主動,僅僅依靠國家安全系統的孤軍奮戰是沒有希望的。我並不懷疑俄羅斯安全系統中絕大部分工作人員的勇敢、智慧和努力,但在這樣一場特殊的鬥爭中,強力部門的利劍往往無法準確命中目標,將悲劇阻止于萌芽狀態。説穿了,就是因為缺少了人民的支持。由於缺乏群眾工作,第一次車臣平叛遭到了失敗。第二次車臣平叛行動中,俄軍重新恢復了群眾工作,但這一工作的偏重於西方軍事理論中的心理戰,而不是一般中國人所理解的方式,第二次車臣平叛雖然贏得勝利,但顯而易見的不徹底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當然,俄羅斯就是俄羅斯,它跟蘇聯是兩回事。但從俄羅斯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俄羅斯政府確實應該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場鬥爭中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俄羅斯的情況跟中東地區伊拉克、巴以等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且缺乏共同利益基礎的情況不同,不但恐怖分子與一般居民差別很大,而且有著共同的利益基礎,這一點從車臣的選舉結果就可發得到證明。雖然廣闊的國土與漫長的國境線是一個不利因素,但同時這一因素對恐怖分子更加不利。如何在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動員民眾的力量,克服不利因素,甚至將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應該成為俄羅斯政府和各政黨在反恐怖這種特殊的鬥爭中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
反恐怖,不光是俄羅斯的事,也不僅僅是哪一國的事,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面臨著恐怖主義和恐怖分子的威脅和破壞。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一名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中國人,我對恐怖主義思想和行為是非常反對的。思考俄羅斯的問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拋磚引玉,讓大家都來思考如何借鑒世界上這麼多血與淚的經驗教訓,集思廣益,未雨綢繆,保護中國,保護自己,保護人民。讓全世界的生命都能夠遠離恐怖主義思想和行為,在一個更少殘暴與血腥的環境中,去創造人類更美好的生活。(天馬行空之馬也)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