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鋼琴師”與“工兵” 貫穿德波戰中的主題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5日 20:32 來源:

  新民晚報消息:一、沒看過《鋼琴師》的電影,你不會明白,德國和波蘭之間的那段歷史。

  沒看過《鋼琴師》這本書,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今天淩晨,德國波蘭之戰,會顯得如此“血腥”,如此“殘暴”。人仰馬翻的場面告訴你,仇恨像是一把插入口袋的錐子,一旦遇到合適的舞臺,就會脫穎而出。

  二戰距今已有60多年了。時間,終究能沖淡一些東西吧。畢竟,今天淩晨比賽結束後,雙方隊員的握手,是如此心平氣和。

  二、回到足球本身,為什麼舉世公認波蘭隊的實力不如德國隊?

  體現在場上,就是波蘭隊的中場,工兵太多,“鋼琴師”太少。工兵一多,比賽自然激烈,但三條線不易保持,彼此位置不易照顧,球隊戰術也難以貫徹。踢來踢去,熱鬧是熱鬧了,但有多少成效呢?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誰讓齊達內沒有生在波蘭?

  三、比賽輸或贏,教練的調配,非常重要。

  今天淩晨,在比賽最後半小時,克林斯曼表現出了“鋼琴師”的素養。既然舒緩的《藍色多瑙河》不行,那麼,就來《命運交響曲》吧。換前鋒,換後衛,換中場,3招一下,擺出一副“非贏即輸”的模樣,對手膽怯了。

  話又説回來,如果克林斯曼在處理人際關繫上,也能有“鋼琴師”的素養,德國隊又何至於在比賽最後一分鐘才驚險獲勝?(晏秋秋)

責編:翟國銳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