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壇]我愛世界盃1[論壇]我恨世界盃1[論壇]世界盃貼圖1[論壇]我來解説世界盃
新華網長春6月15日電(王昊飛)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大幕已經開啟,儘管中國隊並未入圍三十二強,但一場足球風暴已開始瘋狂地席捲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官員到平民,國人幾乎無一倖免地被裹挾在風暴中,令球迷們為此如癡如狂。我們不禁要問:世界盃是否在我國已經確立為一種文化?
國人為世界盃癡狂
如今,走在長春市商業繁華路段,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盃的氛圍。琳瑯滿目的服裝、飾品、小吃、玩具無一不打著世界盃的招牌,人們樂此不疲地身著巴西、德國等隊的球衣,商家運用“射門”、“越位”等足球術語促銷的聲音此起彼伏,許多店舖不間斷播放世界盃主題曲《我們生活的時代》。
世界盃期間,每個酒吧的夜晚都是人聲鼎沸的不眠之夜,每一次精彩進攻,都會傳出山呼海嘯般的尖叫,氾濫的啤酒泡沫、散了一地的爆米花都烘托著狂歡的氛圍。一些擁有大屏幕彩電的露天廣場,每晚都會黑壓壓地坐滿人,守候屏幕上一場場精彩對決。
超市裏,每天都會出現年節時才有的熱鬧場景。人們即便不去酒吧和露天廣場,也要像過節一樣奢侈購物,享受世界盃的快樂,那種歡聚一堂的氣氛仿佛在過春節。
世界盃在中國緣何這麼火
北京時間與柏林時間有6個小時的時差,這對熬夜觀戰的中國球迷的工作、學習、休息造成“重創”。儘管如此,大部分人仍然在竭力尋找時間的平衡來滿足無法割捨的世界盃情結,換來的是長達一個月的黑眼圈、涌動的暗瘡、凸起的肚腩……
毋庸置疑,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幾乎涵蓋了媒體文化的一切特質:巨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具有強烈的感官刺激和夢幻色彩、集娛樂性和傳播性于一身、受眾不受經濟地位和文化水準的限制,等等。而世界盃無疑是這些特質的放大。
吉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馬大勇認為,足球比賽實際是戰爭的一種人性化演繹,它的場地、規則、參與者、對抗特點都帶有從戰爭演變而來的痕跡,它能把城市、地域、民族、國家的榮譽統統牽扯起來。
他説:“中國人因為中國隊而關注足球,因為足球而關注世界盃。”
長期關注必然有助於理解的加深和習慣的養成,習慣了關注世界盃的國人一再領略中國男足的“悲劇命運”後,便開始還原世界盃的本貌,並逐漸從中尋求可供享受的因素:貝克漢姆的臉蛋、巴拉克的服飾、小羅代言的産品等都可能成為吸引受眾的理由。最終,龐大的世界盃關注群形成了。
世界盃使國人回歸足球娛樂心態
原本與我們沒有直接關聯的世界盃卻令國人如此狂歡,那麼世界盃在我國是否已經達到了一種文化的高度?
馬大勇認為:“從廣義的角度講,我們可以稱它為‘世界盃文化’;從狹義的角度講,它只能算一種‘世界盃現象’,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它有成為文化的趨勢。”
國人高度關注世界盃主要源於三種心態:娛樂心態、國際化心態和從眾心態,其中娛樂心態最為關鍵。以往,世界盃在國人眼裏承載了太多的民族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其背離了體育運動的特點。馬大勇説:“巴西是奪冠熱門,但這能説明巴西綜合國力的強大嗎?”
馬大勇説,足球是無國界的語言,是全世界不同背景的民族文化融合的載體,國人關注世界盃,説明了足球娛樂心態的回歸。儘管世界盃有“足球流氓”、“足球寡婦”等附屬品,但它同樣有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安定,它的文化發展前景也是被看好的。
責編: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