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週報消息: 靠羅本火箭般的速度拿下塞黑,荷蘭的世界盃之旅打響了頭炮,可喜可賀。然而,荷蘭除了羅本的個人表演,余者表現平淡無奇,這一狀況繼續下去,想走遠很難。
和同組阿根廷對科特迪瓦一樣,荷蘭打塞黑態度積極,對攻頻頻,奈何雙方核心球員狀態參差不齊,未能將對攻演變成經典對弈,美中不足。荷蘭一方讓人失望的是范尼;塞黑的斯坦科維奇和凱日曼也出人意料地委靡不振。如果你既捧荷蘭又擁曼聯,自然想看范尼大顯神威,以強勁的演出回敬弗格森賽季末的冷宮,反駁曼聯營內關於荷蘭大賽疲軟的譏諷,甚至借此為自己找到更好的東家。可范尼的表現勉強及格,既無爽快的搶點,也沒有明顯的失機,打到第70分鐘被庫伊特換下。
較之過去這個位置上的博格坎普和克魯伊維特,范尼多處表現遜色。巴斯滕帶隊,一幹幕僚出身阿賈克斯,國家隊的打法自然承傳阿賈克斯的傳統:中鋒既要能拿球固守待援,還需要能游離于中軸兩側,帶走對方中衛,為中場(或者內鋒)插上助攻做出鋪墊,克魯伊夫、古力特、巴斯滕等數世巨匠都具備這個特徵。但范尼的打法略嫌呆板,不僅活動範圍不如前輩(他幾乎從不去右路活動),在禁區前的策應也做得不夠,這樣一來,全場只看羅本一人表演就不奇怪了。
阿賈克斯選才總是從左路開始,技術最好的踢左邊鋒,次之則踢左前衛,最不濟的只能踢左後衛(碰巧閣下還是左撇子,善莫大焉)。克魯伊夫帶隊時,曾嘗試固定左邊鋒,其餘位置任意輪換的“核子陣型”,1987年夏季熱身時灌了拜仁八個鴨蛋。因此,你大致能理解荷蘭(阿賈克斯)的進攻集中在左路的原因。羅本本場比賽中享受到了在切爾西丟失已久的自由,他可以盡情地施展所長,一次不成功再來一次,從開場頭15分鐘的謹慎,到隨後一個多小時內的瀟灑演出,將塞黑的右閘攪得天翻地覆,運氣好些,他可以再進兩球。
塞黑對羅本的防守非常吃力,一人不夠兩人,兩人不夠三人,但還是被他屢屢突破,如果他傳中再好些,荷蘭的進球會大有改善,但荷蘭過去在大賽中左右不平衡的痼疾未除,依然是左路銜枚疾進,右路波瀾不驚。1998年世界盃讓羅納德 德波爾(中鋒出身)打右翼,也只是暫時解決了問題,之後,右路一直未找到理想的人選。
正因只有羅本一人發揮出水平,塞黑才不至於像2000歐洲盃1/4決賽那樣被荷蘭打成蜂窩。中場遠射是荷蘭的家法之一,阿裏 漢1978年世界盃上兩記時速高達112公里的重炮,入選世界盃50最佳進球,科庫和范博梅爾都有腳頭,但未找到機會試探耶夫裏奇,最漂亮的一腳遠射還是來自羅本。
皮特科維奇的換人應該是亮相球隊中最果斷的(反過來證明他的首發安排並不如意),右後衛N.喬爾捷維奇看不住羅本,佩帥很快在半場前換上科羅曼,將原來打防守中場的杜利亞伊移到右閘,隨後又拿掉缺乏狀態的凱日曼和米洛舍維奇,換上高中鋒日吉奇,將左邊鋒P.喬爾捷維奇換到右路遏制范布隆克霍斯特的助攻。
讓人費解的是,既然調上2米多的日吉奇,為什麼後場和兩側不頻繁送出高球,威脅荷蘭的後防?英格蘭有個克勞奇,半數以上的長傳找的都是他這個高點,讓對手不勝其煩,日吉奇比克勞奇強壯和靈敏,卻沒有好好使用,下場打阿根廷,他們應該把英格蘭的那場熱身好好揣摩一下。
責編: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