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世界盃評論:死亡之組重新定位 踢得牛球隊多了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2日 08:31 來源:

  新京報消息:世界上本沒有死亡之組,踢得牛的球隊多了,也就有了死亡之組。按照傳統的説法,死亡之組應當分成兩種類型:一是小組中絕大多數球隊的實力都相當出色;另一種是四支球隊實力都不是最強,但水平極其接近,任何一支球隊都有可能成為小組第一,也都有可能小組墊底。

  似乎近幾屆世界盃賽都有死亡之組一説,1986年的西德、烏拉圭、蘇格蘭和丹麥;1990年的E組西班牙、比利時、烏拉圭和韓國;F組英格蘭、荷蘭、愛爾蘭和埃及;1994年的意大利、墨西哥、愛爾蘭和挪威;1998年的西班牙、保加利亞、尼日利亞和巴拉圭;2002年的阿根廷、英格蘭、尼日利亞和瑞典;以及本屆的阿根廷、荷蘭、塞黑和科特迪瓦。這麼多強隊被抽到了一起,想想都令人熱血沸騰。

  最有資格稱得上群英會聚的是1982年的小組賽第二階段,阿根廷、巴西和意大利三支傳統強隊碰在了一起。但這是憑藉著他們在小組賽第一階段的成績來進行排名的。説他們一起陷入“死亡”,其實不是他們當時的實力指數和運氣指數之和,而是他們幾十年積累起來的名氣給了輿論炒作的噱頭。

  但名氣這東西也是一種武器,一種足以在心理上給人以威懾的武器。比如説今年的C組四支球隊,阿根廷、荷蘭、塞黑和科特迪瓦,在第一場比賽開始前,人們都還在為他們捏著一把汗,為阿根廷,也為荷蘭。但是開場哨音一響起,兩支世界排名稍低的球隊就露出了馬腳。科特迪瓦人在場上如同散步,不是因為踢得太自如,而是下腳太恭敬,突破也變得縮頭縮尾。而在“仇人”荷蘭面前,塞黑人也並未見得有大開大闔,直上直下。單從場面來看,他們並不比哥斯達黎加和厄瓜多爾強多少。

  “死亡”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決心。尤其是對於球星相對稀少,志在衝擊的球隊來説,他們更需要的是這種破釜沉舟的精神。很可惜,在大家普遍認為的“死亡之組”裏,我們並沒有看到科特迪瓦和塞黑兩隊的勇氣和決心。

  看球看到這個年代了,所以有必要顛覆一下傳統觀念:所謂“死亡之組”的兩種類型並不科學,它並不比阿Q口中念叨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更為真實有用。我們可以很庸俗的説,個個小組都是“死亡之組”,因為你永遠別指望一個臨時拼湊起來的集合給你帶來一個又一個輪番拼命死磕的好戲。倒不如某一支球隊死磕的精神更令人震撼。當你眼中閃爍不出“死士”般的光芒,你還有什麼資格説自己身處死亡之組?

  四個人中,總有一個好漢,也總有一個是孬種,這道理就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樣自然。當其中有兩個人是孬種時,那麼另外兩個人就可以率先高唱“好漢歌”了。

  其實世界上並沒有“死亡之組”,只不過是大家隨口説説罷了。世界盃舉辦了這麼多年,之所以到了最近20年才出來這麼一説,純屬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那麼,當大家都覺得這種説法無聊,它也就隨著“蹴鞠”等詞彙一樣,寫進足球歷史教材中了。

責編:賈文國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