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300多年前的玄奘而言,執著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是他西行取經成功的最大保障。在熱風卷地,漫天黃沙,人馬遺骨到處散落的路上,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向西,向西,再向西,到達他心中的聖地。
今天我們重走玄奘之路,我想,更多的應該是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行者之旅。"行者", 目前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家理解上可能會有些偏差。但你不能説每天上下班,我在行走,我就是行者了。引申一點來看就是再外面行走的人,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旅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你在書中讀到的,你身臨其境去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那一切都是活生生的,在遊歷當中長見識開胸襟,把死的東西變成活生生的東西在你心中呈現。旅遊,表面上看是在物理是空中移動,但其實他是在心裏的一種移動。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文人旅行。還有一種旅遊就是經歷苦難的一個過程。英語旅行"travel"願意就是勞作。行者她不是走路的人,關鍵是行者精神,就是對於永恒的信仰,.極其堅強的意志。從文字學來講,小篆的"行"字,就是個十字路口,就是行,所以行的本意就是在十字路口去尋找,真正的行者就是《屈原》説的上下求索的人。
中國古代這種行者精神,是非常博大深厚的。其實就是一種追求理想的精神。行者是一種文化所塑造出來的,行者帶著文化的感知上路。行以證言,玄奘是一個偉大的行者,這種跨越本國疆土的行走是更刺激的。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風俗的地方旅行,疏離感不大,刺激和探索的因素不多。反而是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裏的人都不熟悉,語言也不通,風俗也不一樣,這樣行者精神才會凸現。行者精神在於開拓與冒險,要有廣闊的胸襟,堅毅,勇敢,充滿好奇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行者必須要有厚德才能包容一切,千折百回,吃苦的目的是為了自強不息。中國人安土重遷,對出生地有一種眷戀,從一個地方出發最後回到原地
行者是一直以為人生之於自己是一段無法預測終點的旅途。生命于已是一種孤獨,獨步人生之路,只希望自己一步步向著無法企及的目標前行,是否到達目的地並不重要。縱然前面是高山流水湖泊藻澤,都不是行者精神的最終目的,因為實現了這些目的之後又將有新一輪的開始.唯行進這個動作不變,代表著一種永恒.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有送到嘴邊的麵包,沒有坐著享受就能得來的成功,汗水的實踐必不可少,現在,我缺少的就是那麼一點的行者精神。我無法想象玄奘如何度過孤單的長夜,無法想象,水糧缺失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意志如何能長久的支持。
我要成為一個現代行者,走自己的路,這樣我才會覺得我的人生有意義,這樣我才覺得我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