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勒克瑙到瓦倫納西(Waranasi)
參觀恒河和鹿野苑。恒河沿岸神廟林立,蔚然壯觀。玄奘來到這裡時,看到這裡“天祠百餘所,外道萬餘人。” 濕婆廟(Wishwanath Temple ),是瓦倫納西最古老的建築。它建於1776年,由於廟頂用800公斤的黃金包裹着,所以又名金廟。在印度,瓦拉納西猶如耶路撒冷一樣,是印度教徒的心中聖地。他們人生的四大樂趣——“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恒河水、敬濕婆神”有3個要在瓦拉納西實現。玄奘讚嘆恒河“水色滄浪,波濤浩汗。”
鹿野苑
當年佛陀在菩提伽耶頓悟後,向西步行3百里來到了這裡,尋找當年的五位同修者,向他們闡述了生死輪迴、善惡因果、以及修行超脫之道。這裡被尊為法輪初轉之地。佛法傳承中最重要的佛、法、僧三寶,在鹿野苑聚齊了。玄奘來到了這裡,他看到“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 考古學家發現,這裡有4、5層壘疊的寺廟和僧房遺址,説明這裡的佛塔和寺廟在歷史上被反復修繕建造過很多次。
183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卡寧漢爵士帶領考古小組來到這裡開始發掘,佛教歷史的輝煌終於顯露出了一角。在遺址班駁的草坪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達麥克塔(Dhamekh)。塔高33 5米,像一個碩大的堡壘。塔的基礎部分為石頭,上部分為雕刻有精美圖案的磚結構。圖案中除了幾何圖形外,還有人物和花鳥圖案,整座佛塔為實心。此塔建造於公元500年前後,對稱的花卉浮雕圖案是笈多時代的典型佛教圖案。據考證,這裡曾經有一座公元前200年的磚結構佛塔。1026年,波羅王朝的摩哂波羅王曾經到這裡參觀訪問,並提寫了銘文。到了1194年,由庫塔布丁 埃巴克(Qutabuddin Aibak)率領的伊斯蘭教軍隊佔領這一地區後,他們在掠奪這裡的黃金佛像和珠寶的時候,也放火燒燬了這裡的佛教建築。
■從瓦拉納西到戈勒克布爾(Gorakpur),從此後,沿着旅游路線行走。
俱屍那迦
俱屍那迦為古印度末羅國都城,位於北方邦戈勒克布爾鎮(Gorakhpur)以東55公里的地方。公元5世紀,晉僧法顯來此地時已人煙稀少,寺院毀圮,“城中人民亦稀曠,止有眾僧民戶”。唐僧玄奘到來時,這裡已經凋零不堪,“城郭頹毀,邑裏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玄奘對這裡的環境也有詳細描述。城西北阿恃多伐底河西岸有娑羅樹林,“其樹類?,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地也。”該樹林遠望猶如群鶴聚集,故名鶴林。繼玄奘之後來此的是唐僧慧超,“其城荒廢,無人住也”。公元12世紀,穆斯林軍隊入侵這裡時,當地信眾連夜把臥佛像埋藏在地下。從此以後,這裡就被世人遺忘了。
公元1853年,考古人員在這裡發掘出了臥佛寺、大涅?塔、安加羅塔和聖人廟等。臥佛寺(Nirvana Temple)的窗戶十分獨特,保證了良好的通光性,不同時間的陽光會使室內産生光影變化。借着光影變化,會看到佛陀呈現出莊嚴、微笑、安詳的表情,讓人想到佛陀的一生。臥佛寺的門朝向西方,夕陽可以直接照射到佛陀的臉上,佛陀的臉上貼着金箔,陽光照在上面,金光四射,滿屋生輝。當年考古人員從地下挖掘出臥佛雕像時,已經嚴重破損。經過修復和拼合才基本恢復原貌。臥佛像長約6 1米,用整塊石頭雕成,佛陀枕右手側身而臥,面朝西方。佛睡在7 32米長、1 71米寬、0 64米高的赭紅色基座上。臥佛床榻上刻有高徒阿難陀、須跋陀羅、末羅酋長以及5位信眾,他們都雙手合十,神情黯然。臥佛像是公元5世紀的作品,出自以雕鑿犍陀羅風格佛像而著稱的馬土臘。那古樸而圓潤的雕刻技法如今被信徒門供奉的各種絲綢袈裟覆蓋住了
藍毗尼(尼泊爾境內,過境手續十分拖遝)
毗尼面積約為770萬平方米,分為三個區: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祠為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廟為寺院區,還有綠化區。藍毗尼的標誌是巨大的菩提樹,粗大的樹榦需七八人方能合抱。傳説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裡手扶娑羅樹,生下了王子悉達多。如今娑羅樹(Sal tree)已經被菩提樹(Ashoka tree)所替代。玄奘曾經在這裡看到:“有無憂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
菩提樹旁有一長方形水池,佛陀出生後就在這裡凈身。玄奘看到這方水池“澄清蛟鏡,雜花瀰漫”。水池附近的僧院十分殘破,僧人已經不知去向。玄奘在這裡還看到了一根阿育王石柱,“上作馬像,無憂王之所建也。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仆地。”説明這根高大的石柱上有一馬頭雕塑,被雷電劈倒在地。如今的阿育王石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親至此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石上刻一形象,並豎石柱一根,表示佛陀在此降生。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這根石柱確定了藍毗尼為佛陀誕生地。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