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唱起《國際歌》的時候,也許許多人並不了解,最早將《國際歌》譯成中文並附上簡譜的就是我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落魄的仕宦之家。1917年赴京求學,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此時的瞿秋白在刻苦學習俄文的同時,還堅持自修英語、法語,閱讀哲學、社會科學書籍,開始接觸新思想。
1920年3月,經歷了五四運動洗禮的瞿秋白,加入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説研究會,開始研究科學社會主義。這年秋天,他應北京《晨報》等報館的聘請,前往莫斯科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考察和採訪。在蘇俄期間,他寫了大量十月革命後蘇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報道,有力地傳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5月,他在蘇聯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22年12月,瞿秋白回國,他拒絕了北京政府以每月200塊現洋聘請他到外交部任職的邀請,卻以清貧之身,先後主編和編輯了《新青年》、《嚮導》、《前鋒》等中共中央機關刊物。這一時期,他撰寫了200多篇文章,以極大的熱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係,還較早提出了無産階級領導權的問題,是最早重視農民問題的領導人之一。
瞿秋白在中共第四屆、五屆、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連續當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他在事關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地與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做了堅決的鬥爭。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8月7日,瞿秋白在漢口主持召開了緊急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實行土地革命的總方針。八七會議成為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危急關頭的一次重要轉折。
1931年,瞿秋白遭到王明等人的錯誤批判,被排擠出中央領導機構。但他以共産黨人高度的政治覺悟出發,沒有停止革命鬥爭,隨即在上海參與並領導了“左聯”的工作。他和魯迅團結大批左翼文化人士,在白色恐怖中開闢了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道路,並取得輝煌成就。他憑藉自己深厚的理論素養和高度的文學修養,撰寫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評論與雜文,成為當時除魯迅外最傑出的雜文家。他翻譯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藝理論和蘇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濯田地區被俘。蔣介石以關心他的家庭和愛惜他的才學為名,派了數批説客到獄中勸降,瞿秋白嚴詞拒絕説,你們的這種關心和陷害有什麼區別,你們的條件就是要我喪失人性而生存!6月18日,在福建長汀西門外,瞿秋白以微弱的聲音唱著《國際歌》,飲彈灑血,從容就義,時年36歲。
黨和人民銘記著瞿秋白的歷史功勳。1955年,在瞿秋白殉難20週年忌辰,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為他舉行了隆重的遺骨安葬儀式,緬懷他光輝的一生。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