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毛澤東于1925年寫的這首詞《沁園春.長沙》,追憶了當年長沙一批同俱壯志的摯友,蔡和森便是其中一位。
蔡和森生於1895年,家鄉在湖南省湘鄉縣永豐鎮(今屬雙峰縣)。1913年 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求學時與毛澤東結為摯友,他們從立志改革社會的思想出發,共同探討人生與救國的道路。1918年4月,他們經過充分的醞釀籌備,共同創辦了新民學會,在湖南青年中産生了深遠的感召力。李立三在1935年撰寫的《紀念蔡和森》的文章中曾指出,當時的湖南青年“盛稱‘毛蔡’之名,而奉之為表率”。
“五四”運動之後,以青年知識為主體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形成了高潮。蔡和森和毛澤東積極動員、組織湖南青年赴法求學。1919年12月,蔡和森帶著年近半百的母親葛健豪,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暢等30多名熱血青年,告別風雨飄搖的祖國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在法國期間,他刻苦地學習了《共産黨宣言》、《回家與革命》等系列著作,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他與毛澤東、陳獨秀多次通信,提出了建立中國共産黨作為革命事業領導核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張,並系統地闡明了建黨的原則、方法和步驟。毛澤東在回信中興奮地説:“你這一封信見地極高,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1921年底,蔡和森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1922年9月,他創辦黨的機關報《嚮導》週報,並擔任主編,直至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共産國際工作。期間,蔡和森撰寫、發表了大量闡述黨的路線,倡導工農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最早提出了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觀點,鼓舞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信心。
1927年共産國際決定蔡和森回國工作。在4月召開的中共五大會議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兼任中央宣傳部長,並代理中央秘書長。急劇發展的國內形勢,促使蔡和森對越來越緊迫的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問題、工農運動中的指導問題等一系列重大原則問題,與國民黨右派和黨內的機會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為此,他先後遭受了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冒險主義的打擊,他擔任的中共中央代理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宣部長的職務被錯誤地撤銷。蔡和森面對嚴重的打擊,以黨的利益為重,從不悲觀失望,不計個人得失,在患嚴重哮喘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為黨的事業奔走。
1931年六月,他在香港參加海員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時,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在獄中,國民黨反動派對他施行了種種酷刑,他橫眉冷對、堅貞不屈。最後被敵人將四肢釘在墻上悲壯就義,時年僅36歲。“一個共産黨員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毛澤東同志用極其沉重而深情的語言濃縮了蔡和森壯麗的一生。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