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調查》十周年 > 正文

深入成就深度
—— ——從《新聞調查》透析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品質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30日 15:10)

  【內容提要】:深度報道源於西方,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作為一種強勢媒體,電視在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電視深度報道興起和成熟,更是令人矚目。本文從討論深度報道的定義出發,提出了深度報道“求是”的本質特徵,簡要概述了電視深度報道在中國的發展。並以中央電視臺電視新聞大型深度報道欄目《新聞調查》為例,從發掘事實深度,問題意識和探尋事實真相的理性精神等方面分析了《新聞調查》的欄目品質,以此為借鑒探析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深刻、理性”的品質特徵。

  【關鍵詞】:深度報道;《新聞調查》;事實深度;理性精神

  深度報道源於西方,被稱為In-depth Reporting。深度報道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迅速崛起,至今已成為新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增強競爭力、提升傳媒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吸引受眾注意的有力手段。而關於深度報道的界定一直是一個爭論頗多的話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美國專欄作家朱蒙得(Roscoe Drummond)從實踐和操作的角度理解深度報道為:“以今日的事態核對昨日之背景,從而説出明日的意義來”。另一種西方流行的觀點認為深度報道是在“五W”理論的基礎上,將“五W”和一個“How”的內涵加以擴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曾經提出三個層面的報道概念:第一層報道是對主體新聞事實的直截了當的報道;第二層報道是發掘涉及主體新聞表象背後的原因及實質的調查性報道;第三層報道是在事實性和調查性報道的基礎上做出的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

  《新聞學大詞典》給深度報道下的定義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係、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① 《深度報道原理》中提到:“深度報道”所體現的是一種新聞旨趣(Interests),它揭示了新聞主體與客體間的關聯,從深度(深刻性)和廣度(廣延性)兩方面指出了新聞文本以受眾認知效用為主導的運作方向。②還有學者從報道方式來定義,認為它是一種系統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闡明事件因果關係,揭示實質,追蹤與探索事件的發展趨勢的報道方式。

  縱觀各種觀點,實際都從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和它對新聞事業和受眾的影響去定義,而沒有用更廣闊的視野去揭示它的社會存在意義。美國哈欽斯委員會在其著名的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有這樣的論述,即“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③雖然這種定義方式有點模糊,但它的意義重大,接近深度報道的本質。因為深度報道是相對於客觀報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換言之,深度報道“深”就深在以現實問題的解釋分析為核心,為呈“點”狀分佈的有關新聞事實編織出一個正確的確定其社會位置的經緯度坐標來。如果説,客觀報道的基本要求是“實事”,那麼,深度報道的本質要求就是“求是”。

  電視深度報道在中國的發展

  深度報道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主要是順應了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改革開放的年代,新事物、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新聞傳媒做出準確的科學的解釋與回答。一些複雜的經濟、政治、社會的問題,光靠動態新聞增加信息量已無法解答,需要有分析解釋性、評論性、調查研究性的新聞報道去解決,深度報道應運而生。同時,新聞競爭又促進了深度報道的發展。報社考慮到報紙新聞無法與廣播新聞、電視新聞爭速度、搶時效、比形象生動,首先在深度報道方靣下功夫;隨即,電臺、電視臺也急起直追,揚長補短,也辦起深度報道欄目,因此形成了深度報道熱。

  作為一種強勢媒體,電視在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電視深度報道的風起雲涌,更是令人矚目。以中央電視臺為例,雖然早在1980年7月,中央電視臺開辦了第一個具有深度報道特質的述評型電視新聞欄目《觀察與思考》(至1993年底停辦),其中的報道不滿足於一般動態性報道,而把觸角伸到社會生活的深處並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已初見深度報道的端倪。1994年4月1日推出的《焦點訪談》,把欄目定位在:“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説”上,充分體現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深、廣、新”的特點。

  從電視深度報道的類型看,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除了述評型電視深度報道、評論型電視深度報道外,1996年5月17日中央電視臺又推出調查型深度報道欄目《新聞調查》。雙機拍攝、記者現場採訪、現場評述,對事件多角度分析、問題調查層層推進——從形式到內容,《新聞調查》第一期節目《宏志班》呈現出獨特的形貌。創辦者當初對這個欄目有這樣的期許: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為客觀、系統、權威。 八年來,從內容到形式,《新聞調查》一直在進行個性化的探索,努力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 2003年5月8日,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改版,在晚間第二個黃金時段播出的七個精品節目中,新聞類節目只有一個《新聞調查》,這就使《新聞調查》這個電視深度報道欄目在同綜藝文娛類節目同場競技中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從《新聞調查》的報道理念、理性和質疑的精神為我們透析高品質的電視深度報道提供了一個主流的範本。

  《新聞調查》:從調查節目到調查性報道

  《新聞調查》以分析性報道、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等面目出現的深度報道承擔起了窮究事理、深挖本質的認識功能和精神引導功能。這種對事物探尋的深度,這種理性的精神,這種辯證的、歷史的眼光是電視深度報道最可珍貴的精神品質。

  《新聞調查》雖然也有一些評論語言,但不是節目的主要指向,評價與主張讓觀眾自己去把握與領悟。這是一種創新模式。從《新聞調查》八年來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基本上秉承了深度報道的“深刻、理性、關注大命題”的精神實質。《新聞調查》在創辦之初提出的口號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後的新聞 ”其意義就是要探尋事物背後更深層面的內容,而且要站在歷史的高度關注那些具有典型時代特徵的事物。在《新聞調查》最初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香港回歸祖國的《香港首任行政長官選舉紀實》,關於國企改革的《國企改革備忘錄》等重大事件,從而凸顯出了一個深度報道欄目的權威和深度。

  1998年,《新聞調查》又提出了“重大新聞事件背景調查全面深入,國計民生改革話題難點疑點解惑,大時代背景在新聞股市一波三折”的新聞理念。這個階段的調查可以分為各種類型,比如《公交能否優先》和《鐵路面臨重大改革》等主體性調查,培養起了《新聞調查》的一種理性精神。此外還有輿情性調查如《一言難盡擇校生》;歷史解密性調查如《探尋東方馬奇諾防線》;事件性調查如《眼球丟失的背後》;心理層面調查如《從市長到囚犯》、《戒毒者自白》,內幕調查如《透視運城滲灌工程》。2001年,它正式提出了“探尋事實真相”的調查理念,開始“以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為追求目標”。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新聞調查》涌現出大量的調查性深度報道優秀節目:《走進文樓村》——艾滋病在中原農村嚴重的疫情狀況及成因,《南丹礦難內幕》——礦難如何被瞞報,《廈門特大走私案走私黑幕》和《廈門特大走私案罪惡陷阱》——“遠華”走私驚天大案背後權錢交易的層層黑幕,《與神話較量的人》——學者劉姝威戳穿“藍田”神話揭開了金融黑幕的冰山一角……進入2003年後,《新聞調查》提出要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這不僅是欄目的定位,也是欄目的終極目標。2003年《新聞調查》為觀眾交上了《死亡名單》、《北京“非典”阻擊戰》、《雙城的創傷》、《無罪的代價》等優秀作品。經過這一年的努力,《新聞調查》距離調查性報道是越來越近了。

  發掘“事實”的深度

  在所有關於“深度”的認識中,有一個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表述:深度主要來源於事實本身。“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無論節目製作者選擇了什麼樣的方向來尋求節目所要達到的目標深度,都必須首先尋求支撐這個深度的事實與證據。所謂深度就是對事實的佔有,作為記者,你獲得事實越多,你離深度越近。”④新聞應提供一種真實,並不提供觀念。深度報道的本質應該是事實的深度,不應是觀念的深度和理論的深度。事實的新鮮感永遠高於觀念的新鮮感。

  這也就是説,所謂深度,不是或不主要是因為記者所發表的對事實的深刻見解,而是深在以事實的講述和事實中疑問的解開為核心,並由此引導受眾進入到一種深度中去。“深度不是艱深的話語和生澀的表達,而是最終由觀眾來感受的深刻。” ⑤

  “深度來源於事實”,可以從兩方面解讀:首先,需要準確理解“事實”。事實具有不同的份量與品位,有的事實簡單明了,因而一般僅可作資訊報道。但另一類事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具有歷時性和延展度,具有開掘和拓展的潛力,本身就呈現出意猶未盡的“深度”,有深入報道的可能;其次,需要正確理解“事實”與“報道”的關係。報道是對事實的涵化,深度報道的涵化方式有多種類型,如深刻的評論、為事實建構背景、多向性的解釋、巧妙的敘事等等,但所有這些涵化方式與報道手段,都取決於“事實”本身的意態。有豐富內蘊和意態的“事實”是深度報道賴以展開的基礎,是構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決定性意義。《新聞調查》記錄和展示的,正是出鏡記者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進入事實本身一步步獲取真相的過程。

  在《死亡名單》這一期節目中,充分體現記者挖掘深層事實,對“淺表事實”進行證偽以求得報道的深度。這是一起關於煤礦事故瞞報死亡人數的報道。12月2日上午,山西臨汾堯都區的陽泉溝每礦發生了一起很嚴重的瓦斯爆炸。事故發生後,當地一些人沒有如實向社會公佈死亡人數,當地既不讓新聞單位介入,也不讓死者家屬相互接觸,其中也許存在嚴重的瞞報。記者曲長纓找到當地安監部門的負責人,了解到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是礦主違反規定,沒有安排專人監測瓦斯和打開井下風扇。然而曲長纓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四處搜尋和打聽——沒有輕信表面的證據。於是他更加深入、細緻地進行調查和挖掘,一幅觸目驚心的礦難瞞報事件的真相隨之逐漸浮出水面。

  在記者調查採訪中,一系列的問題展現出來:礦難中到底死亡多少人?誰在瞞報和撒謊?如果那些報告結論中有人作假,證據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的人為謊言做注解、為礦主打掩護?深度正是由這樣的問題開始的。記者證偽調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獲取事實並接近深層事實的過程。從而一些深層面的問題如:到底是誰策劃了這起瞞報事件?是誰偷偷那派了遇難礦工的火化?為什麼層層的監管部門視而不見?為什麼一個漏洞百齣的死亡名單會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和採用? 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和有關部門的關注。當關於“死亡名單”的事實的獲得走向深度時,節目的深度也會相應的被提升。

  對一個調查性欄目而言,問題挖掘的深度是它的生命,而深度意味着現場的抵達、意味着追問的深入、意味着證據的確立。由此不難看出,深度報道的思維過程,始終迴旋着“問題意識”和質疑的精神,或者説是從疑問進入,從質疑的態度進入的。深度報道的“深” 就深在以事實的講述和事實中疑問的解開為核心。對此,杜駿飛、胡翼青在《深度報道原理》中認為,新聞事實不僅僅是具體的新聞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的關係,“深度報道的指向是社會關係的總和”。⑥他們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新聞接近事實的基礎追問:

  發生了什麼事件?(What happened?)

  誰對這件事負責?(Who was responsible?)

  他們為什麼做這件事?(Why did they do it?)

  是什麼促使他們做這件事?(What impelled them?)

  這些基礎追問中,當涉及的問題從事件發生到原因追尋的時候,報道已經在走向深刻。而當對原因的追尋不僅僅停留在當事人的個體原因,而且更關注導致當事人動機的動因和環境因素:是什麼使他們這麼做?此時的追問已經不僅僅在追究單體的事件,而是在追究關係,追究這一事件與其他事件的關聯——至此,“背景”這個因素被引入報道中。應該認識到,“事實”、“原因”、“關係”、“背景”這些元素與報道的深度是不可分割的。

  探尋事實真相的理性精神

  調查類節目的核心特徵是對問題的探究和內幕的揭露,這也是調查類節目的內在品質。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王牌節目《60分鐘》36年來一直以“真相”為追求目標,它所表達的是新聞業的一種職業信仰,一種具有精神意味的象徵。《新聞調查》經過幾年的歷程,提出了“探尋事實真相”這個口號。在這個口號裏,不但包括我上面所説的內幕調查,同時也包括對複雜問題的深層探究。

  《新聞調查》第三任製片人賽納在《新聞調查》開播五周年電視深度報道研討會上的演講中提出了事實的真相的理解。“所謂真相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事實;有的真相被權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觀念和偏見遮蔽,有的被我們狹窄的生活圈子和集體無意識遮蔽。如果仔細分析,這些真相呈現兩種狀態:一種是屬於通常所説的內幕和黑幕,那就是被權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種是複雜事物的混沌狀態,那是被道德觀念和認識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對第一種真相的調查,是對已經存在的事實的一種反證,也就是説對假相的一種揭露,像《透視運城滲灌工程》、《楷模》、《絳縣的經驗》、《海燈神話》。而對第二種真相的調查,就是對已經存在事實的一種澄清,也就是反映事物存在的複雜狀態;比如我們做過的《眼球丟失的背後》、《一村二主》、《死亡可以請求嗎?》。 ”

  真實的表達是一個欄目必須的品質,但僅僅有真實是不夠的。一個欄目除了要講述具體的內容之外,還要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負載深厚的精神內容。只有講精神的表達視做欄目表達得的終極追求,新聞事實才具有整體性和邏輯性。《新聞調查》的理性的精神,從這一角度理解,就是欄目的品質。深度報道的産生和長期存在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得益於新聞事業總體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新聞事業傳統的輿論和精神先導的內在追求。對於《新聞調查》來講,那種對深度的追求,對事實真相的探尋,對新聞事業職業理想的信念,正是它能夠保持獨立個性的優勢所在。從以往的節目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新聞調查》的新聞力量是來自多方面的,有質疑的力量,鏡頭的力量,還有邏輯的力量。這種邏輯的力量是一種新聞的邏輯、思辨的邏輯,它能夠給觀眾一種思考、一種回味、一種思想上的提升。

  深度報道是傳者心理與受者心理完美契合的産物,它本着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達到統一,為“文化地圖”失效中的人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它以獨到、深刻的見解方式和巨大的影響力,成就了新聞學中的巨大革命。 《新聞調查》作為國內電視新聞大型深度報道欄目,在挖掘事實、建構背景、質疑精神和理性思辨的品質等方面為我們研究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提供了借鑒和思考的空間。深入成就深度,在新聞執着於追求深刻性與全面性的思維方式的新聞理念指引和統率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將會更好地體現“深刻、理性”的品質。

  註釋:

  ① 甘惜分:《新聞學大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3頁。

  ② 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新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頁。

  ③ 喻國明:《深度報道:一種結構化的新聞操作方式》,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121

  ④ 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三聯書店(北京)2003年8月,第100頁。

  ⑤ 同上,第94頁。

  ⑥ 同②,第6頁。

  參考文獻:

  ① 劉建明:《宏觀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② 李良榮: 《當代世界新聞事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③ 曹培鑫、藍旭:《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探析》,《當代傳播》,2000年第6期。

  ④ 張駿德:《深度報道在中國新聞界的運用與發展態勢》,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lw_view.jsp?id=863

  ⑤ 中央電視臺研究室編:《中央電視臺年鑒2003》,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8月。

  ⑥ 央視國際網站:www.cctv.com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2003級研究生 楊南

責編:王麗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