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伊朗概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4日 12:53 來源:

  國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獨立日:4月1日(1979年)(伊斯蘭共和國日)

  國慶日:2月11日(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日)>>>

  國花:玫瑰花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4。自上而下由綠、白、紅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白色橫條正中,鑲嵌著紅色的伊朗國徽圖案。白色與綠色、紅色交接處,分別用阿拉伯文寫著“真主偉大”,上下各11句,共22句。這是為紀念伊斯蘭革命勝利日——公元1979年2月11日,伊斯蘭教太陽曆為11月22日。國旗上的綠色代表農業,象徵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徵神聖與純潔;紅色表示伊朗有豐富的礦産資源。

  國徽: 由四彎新月、一把寶劍和一本古蘭經組成。新月象徵宗教——伊斯蘭教;古蘭經位於頂端,象徵伊斯蘭教高於一切,是共和國行為準則的依據;寶劍象徵堅定與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斬“惡摩”。四彎新月和古蘭經書本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個圖案呈圓形,象徵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蘭思想遍及全球。

  國家政要:最高領袖阿亞圖拉賽義德阿裏哈梅內伊(ayatollah sayyed ali khamenei) ,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後繼任領袖;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 (Mahmoud Ahmadinejad) ,2005年6月當選,8月就職。

  自然地理:163.63萬平方公里(2004年數據)。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是高原國家,海撥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羅斯山脈,東部是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北部裏海和南部波斯灣、阿曼灣沿岸一帶為衝擊平原。主要河流有卡流倫河與塞菲德。裏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南岸屬伊朗。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的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侯,乾燥少雨,寒暑變化大。西部山區多屬地中海式氣侯。裏海沿岸溫和濕潤,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中央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人口: 6747.6萬。它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阿塞拜疆、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阿塞拜疆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首都:德黑蘭 (tehran) 位於橫亙伊朗北部厄爾布斯山的南麓,有人口1100萬。

  簡史: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1941年禮薩汗被盟軍逐出伊朗,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即位。1935年3月21日,改國名為伊朗。1978年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同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4月1日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81年10月哈梅內伊就任總統,穆薩維就任總理並受命組閣。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體系。伊朗和伊拉克長期存在著邊界、教派和民族爭端。進入80年代兩國關係惡化。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經國際上多方調解于1988年8月宣佈接受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專家會議于第二天推舉總統哈梅內伊為新領袖。7月28日,議長拉伕桑賈尼當選總統。1993年6月11日,拉伕桑賈尼連任總統。1997年5月23日,哈塔米當選總統,8月4日宣誓就職,2001年連選連任。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7個省,195個縣,500個區,1581個鄉。27個省為:德黑蘭、中央、吉蘭、馬讚德蘭、東阿塞拜疆、西阿塞拜疆、克爾曼沙汗、胡澤斯坦、法爾斯、克爾曼、霍拉桑、伊斯法罕、錫斯坦-俾路支斯坦、庫爾德斯坦、哈馬丹、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裏、洛雷斯坦、伊拉姆、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布什爾、讚詹、塞姆南、亞茲德、霍爾木茲甘、阿爾達比勒、加茲溫、庫姆。

  政治: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于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才可生效。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産生,任期四年。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可授權第一副總統掌管內閣日常工作,有權任命數名副總統,協助主管專門事務。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産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産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伊朗水果、乾果十分豐富,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遠銷海內外,其中2001年伊朗開心果總産量為17萬噸,出口量約9.3萬噸,創匯2.88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出口國。有5000多年曆史的伊朗地毯編織藝術聞名全球,其精湛的工藝、美麗的圖案、和諧的色彩搭配傾倒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神話、繪畫。波斯地毯已成為伊朗享譽世界的傳統大宗出口産品。其他工業有紡織、食品、建材、地毯、造紙、電力、化工、汽車、冶金、鋼鐵和機械製造。農業比較落後,機械化程度較低。貨幣名稱:裏亞爾(rial)。

  軍事: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文化: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來,勤勞、勇敢的伊朗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在醫學、天文學、數學、農業、建築、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和工藝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醫學家阿維森納在公元11世紀所著的《醫典》,對亞歐各國醫學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觀測臺、發明了與今天通用的時鐘基本相似的日規盤。伊朗學者的許多數學著作達到了很高水平。詩人費爾多西的史詩《列王記》、薩迪的《薔薇園》等不僅是波斯文學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壇的瑰寶。

  新聞出版:各種刊物有900多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世界報》國際版。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國家廣播電視臺成立於1966年,1979年改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聲像組織。電臺用波斯語、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德語及漢語等二十五種語言對外廣播。電視有三個臺播放節目。

  外交: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佈“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盟國家的關係,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絡。除以色列外,願同所有國家在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發展關係。

  與中國關係: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闢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産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複國未成,于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伊朗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裏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于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波斯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産。公元1516年,伊朗旅行家阿裏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襖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1971年8月16日,中伊兩國建交。

責編:武林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