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烏干達共和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3日 14:42 來源:外交部網站

    【國名】 烏干達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ganda)。

  【面積】24103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7096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澤地為43942平方公里)。

  【人口】 2270萬(2004年統計)。全國約有40個民族。按語言劃分,有班圖人、尼羅人、尼羅-閃米特人和蘇丹人四大族群。每個族群由若干民族組成。班圖族群佔總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幹達(佔總人口的18%)、巴尼安科萊(佔總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個民族。尼羅族群包括蘭吉、阿喬利等5個民族。尼羅-閃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瓊等7個民族。蘇丹族群包括盧格巴拉、馬迪等4個民族。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斯瓦希裏語、盧幹達語等地方語言。居民信奉天主教(佔總人口44.5%)、基督教新教(39.2%)、伊斯蘭教(10.5%),其餘信奉東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首都】 坎帕拉(Kampala),人口約200萬。年平均氣溫23℃左右,4、5、9、10月份為雨季,其餘為旱季。

  【重要節日】 國慶日:10月9日;全國抵抗運動組織執政日:1月26日;建軍節:2月6日。

  【國家元首】 總統約韋裏卡古塔穆塞韋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1986年1月武裝奪取政權,並出任總統。1996年5月成為民選總統,2001年3月蟬聯,2006年2月大選中再次蟬聯。

  【簡況】位於非洲東部、地跨赤道的內陸國。東鄰肯尼亞,南與坦桑尼亞和盧旺達交界,西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北與蘇丹毗連。境內多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連綿、山地平緩。東非大裂谷的西支縱貫西部,谷底湖泊眾多。南部擁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近一半的水域,為著名的尼羅河源頭之一。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2℃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公元1000年,地處烏南部的布幹達地區就建立了王國。19世紀中葉,布幹達王國成為東非地區最強盛的國家。1850年後,阿拉伯商人和英國、德國殖民主義者相繼進入布幹達,布境內爆發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間的連年戰爭,布幹達王國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簽訂瓜分東非協議,布幹達劃為英勢力範圍。1894年6月,英宣佈布幹達為其“保護國”。1896年,英將“保護國”範圍擴展到烏全境,並於1907年在烏設總督。

  1962年10月9日,烏宣佈獨立,保留布幹達等4個自治王國,成立烏干達聯邦,仍留在英聯邦內。1963年10月,烏修改憲法,取消英派駐烏的總督,由布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任總統。1966年4月,奧博特任總統。1967年9月,廢除封建王國和聯邦制,建立烏干達共和國。1971年1月,阿明發動政變,同年3月就任總統。1979年4月烏全國解放軍攻佔首都,盧萊、比奈薩、穆萬加先後擔任總統或國家元首。1980年12月,奧博特在大選中獲勝,再度出任總統。1985年7月,奧凱洛發動政變,推翻奧博特政權,並出任國家元首。1986年1月25日,全國抵抗軍攻佔首都,推翻奧凱洛軍政權,29日,穆塞韋尼就任總統。

  【政治】自1986年穆塞韋尼執政後,結束了烏連年內戰的混亂狀態,建立並逐步完善以烏干達全國抵抗運動(1995年後更名為烏干達全國運動,2003年改為全國抵抗運動組織,以下簡稱“運動”)為核心的獨特的“運動制”(為烏特有的一種黨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黨、部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許政黨存在但限制其活動。)政治體制,力促民族和解,化解部族和宗教矛盾,組成了以“運動”為主,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廣泛的聯合政府,政局日趨穩定。

  2005年,烏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變。7月,烏就保留“運動制”或實行多黨制舉行全民公決,92.5%的民眾贊成開放黨禁,烏至此進入多黨制國家行列。8月,烏議會表決通過以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為主要內容的憲法修正案。11月,“運動”作為政黨舉行首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穆塞韋尼為“運動”主席,並推舉其作為“運動”候選人參加2006年2月烏總統選舉。同月,烏警方以叛國罪及強姦罪逮捕烏最大反對黨“民主變革論壇”領袖貝西傑,引發該黨大批支持者在烏首都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和騷亂。2006年1月,貝被保釋出獄。2月23日,烏舉行首次多黨大選。25日,全國選舉委員會宣佈穆塞韋尼以59.28%的支持票再次當選總統。目前,烏政局基本穩定。

  【憲 法】1995年10月8日正式頒布實施新憲法,2005年11月修改。規定總統由直接選舉産生,任期5年,無任期限制;議會有權彈劾總統和罷免不稱職的部長,總統的重大任命、決定和簽署重要條約均應先經議會批准;成立由部分內閣成員和議員組成的國務委員會,負責解決政府與議會之間的矛盾,出現政治危機時充當總統顧問,並代表議會批准總統的任命。

  【議 會】1986年抵運政府成立後,由“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代行臨時議會職能。根據1995年新憲法,烏于1996年6月選舉産生新的國民議會,運動制擁護者獲議會多數席位。2001年,烏干達進行第二次議會選舉,運動制擁護者再獲多數議席。議會共設292席,其中包括214名直選議員和10名軍隊代表、5名殘疾人代表、3名工會代表、5名青年代表和39名婦女代表。議長愛德華塞坎迪(Edward Ssekandi),2001年7月就任。

  【政 府】本屆政府于2005年1月成立,2006年2月大選後新政府尚未成立。本屆政府成員有:總統約韋裏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副總統吉爾伯特巴裏巴塞卡布凱尼亞(Gilbert Balibaseka Bukenya),總理阿波羅恩西班比(Apollo Nsibambi),第一副總理兼救濟和災害預防部長摩西阿裏(Moses Ali),第二副總理兼公職部長亨利卡朱拉(Henry Kajura),總統事務部長瓦布德亞比亞特麗斯(女,Wabudeya Beatrice),總理事務部長卡戈尼耶拉蒙多(Kagonyera Mondo),外交部長薩姆庫泰薩(Sam Kutesa),國防部長阿瑪瑪姆巴巴齊(Amama Mbabazi),內政部長魯哈卡納魯貢達(Ruhakana Rugunda),財政、計劃和經濟發展部長厄茲拉蘇魯馬(Ezra Suruma),安全事務部長阿凱奇貝蒂(女,Akech Betty),工程、住房和通訊部長約翰納薩西拉(John Nasasira),農牧漁業部長簡納特穆克瓦亞(女,Janat Mukwaya),能源和礦業部長塞達布姆巴(女,Syda Bbumba),教育和體育部長納米蕾比比塔瑪齊蕾(女,Namirembe Bitamazire),司法和憲法事務部長兼總檢察長基杜馬庫布亞(Kiddu Makubuya),性別、勞動和社會發展部長祖巴可可巴可魯(女,Zoe Bakoko Bakoru),旅遊、貿易和工業部長道迪米吉雷科(Daudi Migereko),水利、土地和環境部長卡因達奧泰弗爾(Kahinda Otafiire),衛生部長吉米卡圖古古穆哈維茲(Jim Katugugu Muhwezi),不管部長兼運動全國政委克裏斯珀斯基永加(Crispus Kiyonga),地方政府部長塔西斯卡布韋吉爾(Tarsis Kabwegyere)。

  【行政區劃】烏現有56個地區(District)。

  【司法機構】全國設高等法院、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政府設司法和憲法事務部長。首席法官本傑明奧多基(Benjamin Odoki)。

  【政 黨】現有16個合法政黨,主要有:

  1全國抵抗運動組織(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NRMO)簡稱“運動”,執政黨。1981年6月,穆塞韋尼創建反政府組織“全國抵抗運動”,其軍事組織為“全國抵抗軍”,政治組織為“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下設各級基層委員會。1986年1月抵運奪取全國政權,全國抵委會代行議會職能,各級抵委會取代各級地方行政機構,“運動制”在全國確立。1995年9月,烏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將“烏干達全國抵抗運動”更名為“烏干達全國運動”,明確規定“運動制”延續到2000年,並決定此後每五年舉行一次全民公決,由全體人民就繼續實行“運動制”還是改行多黨製作出選擇。1996年6月,烏選舉産生國民議會,取代全國抵委會的議會職能。2000年6月烏舉行全民公決,決定保留“運動制”。2005年7月烏全民公決決定棄“運動制”改行多黨制。至此,在烏實行近20年的“運動制”宣告退出歷史舞臺,“運動”遂轉變為政黨。

  “運動”的政治綱領通常被稱為“十大綱領”,由穆塞韋尼制定,1984年7月頒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復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財産的安全;加強民族團結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義;捍衛和鞏固民族獨立;建立一個獨立、一體化、能自我生存的國民經濟;恢復和改善社會公益設施,重建被戰爭破壞的地區;消除腐敗和濫用職權;安置無家可歸者和改善人民生活;與其它非洲國家攜手合作,捍衛非洲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建立混合經濟體制。1999年4月,“運動”全國執委會在原有“十大綱領”基礎上補充了環境保護、就業、扶貧等綱要,使之擴充為“十五大綱領”。

  (2)民主變革論壇(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議程組織、議會鼓動論壇和全國民主論壇于2004年8月8日合併組成,簡稱“論壇”,最大反對黨。口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該黨吸收了烏前第一副總理兼內政部長卡泰加亞、前軍隊司令蒙圖、前國外安全局長普科爾等曾居運動政府要職的運動元老和重量級政客,並推舉貝西傑為其臨時執委會主席。2006年2月貝在烏首次多黨大選中獲得37.36%的支持票。但“論壇”表示拒絕接受選舉結果,將通過法律途徑推翻現有結果。

  (3)民主黨(The Democratic Party):反對黨,成立於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幹達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響較大,在國際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岡等西方國家青睞。1961年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第一屆烏干達自治政府。翌年在議會選舉中敗給人大黨與卡巴卡耶卡黨的聯盟。1969年12月被人大黨政府取締。1973年,該黨宣傳書記保羅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國,在美重建民主黨。後該黨加入烏全國解放陣線並參加了阿明下臺後的歷屆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開始陸續重建支部並恢復活動。信奉自由資本主義,主張議會民主;抨擊“運動制”為一黨專制,呼籲實行多黨民主,並抵制了2000年6月舉行的烏政體全民公決。現任總裁坎帕拉市長塞巴納作為該黨候選人參加了2006年2月大選,獲1.58%的支持票。

  (4)烏干達人民大會黨(The Uganda People’s Congress):簡稱人大黨,反對黨,創建於1960年3月,由以奧博特為首的烏國民大會黨激進派同民族進步黨、烏干達人民聯盟黨合併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黨兩次成為執政黨,奧博特兩度出任總統。1986年1月“運動”執政後,該黨部分領導人以個人身份參加了“運動”政府。該黨總體對“運動”政府採取不合作態度,並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體全民公決。現任總裁、前總統奧博特夫人米瑞婭奧博特作為該黨候選人參加了2006年2月大選,獲0.82%支持票。

  (5)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黨,成立於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為現名。1962年,該黨與人大黨聯手參加大選獲勝,布幹達國王穆特薩二世出任總統。1964年,該黨被人大黨排擠出內閣,穆特薩流亡英國。代表布幹達封建酋長和王室貴族利益,反對政府集權,主張建立聯邦,恢復保障聯邦制的1962年憲法,實行多黨制與議會上下兩院制,但採取與“運動”政府合作的態度。現任主席約翰肯盧克雅木齊(John Ken Lukyamuzi)。

  【主要反政府武裝】 (1)聖靈運動(The Holy Spirit

  Movement-HSM)。1987年初,一名自稱艾麗絲拉奎娜(Alice Lakwena)的女巫聚集起五、六千人,打出“聖靈運動”的旗號,活動於烏北部地區。後在政府軍圍剿下,拉奎娜逃往肯尼亞。近年來比較活躍的是由拉奎娜之弟約瑟夫科尼(Joseph Kony)率領的“聖靈抵抗軍”,駐紮在蘇丹南部,出沒于烏蘇邊界,擾亂北部地區社會治安。2002年3月以來,在蘇丹政府的配合下,烏軍進入蘇南部對科尼叛軍進行大規模圍剿,北部安全形勢得到較大改觀。

  (2)民主同盟軍(Allied Democratic Forces-ADF)。其成員多為青年穆斯林極端主義者,聲稱要從運動制下解放全國並建立伊斯蘭國家。領導人姆波扎(Mpoza),原為政府軍一名副營長。1997年烏支持卡比拉推翻蒙博托後,與剛果(金)政府達成諒解,剛果(金)協助烏軍在兩國邊境共同圍剿ADF,ADF遭毀滅性打擊。1998年,烏以追剿西部叛匪為名出兵剛果(金)東部,剛果(金)政府予以強烈譴責。ADF活動一度又趨活躍,以剛果(金)東部地區為依託,頻頻襲擊烏西部有關地區,使烏西部地區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後烏政府軍佔領剛東部地區,獲得較大戰略縱深,切斷了ADF的補給線。目前,ADF對烏西部邊境的安全威脅已基本解除。

  【重要人物約韋裏卡古塔穆塞韋尼: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全國運動主席。1944年出生,巴尼安科萊人。1966至1969年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獲學士學位。1970年回國後任奧博特總統府研究助理秘書。1971年阿明上臺後流亡坦桑,參加反對阿明的鬥爭。1979年阿明被推翻後任全國解放陣線執委兼軍委會副主席,歷任國防國務部長、國防部長和地區合作部長等職。1980年創建“烏干達愛國運動”。1981年6月,穆與盧萊共同創建“烏干達全國抵抗運動”,先後任副主席、臨時主席、主席。1986年1月推翻奧凱洛軍政府,就任總統兼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1996年5月在烏首次全民大選中當選總統,2001年3月蟬聯,2006年2月再次連任。曾于1989年、1996年和2004年三次訪華。已婚,有三女一子。

  【經濟】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分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糧食自給有餘。工業落後,企業數量少、設備差、開工率低。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

  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於連年戰亂,經濟一度瀕臨崩潰。1986年“運動”執政後,實行務實、穩妥的經濟發展政策,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優先發展農業,整頓國營企業,扶植私人經濟,推行自由貿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來,經濟年均增長6%,被世界銀行列為經濟結構調整計劃樣板。2005年,烏製造及加工業保持增長勢頭,農業産出及出口有所增加。烏政府採取了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擴大微貸範圍與規模、改革並加強稅收管制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外資開始進入烏部分行業,烏小企業有所增加,政府稅收較前提高。但由於嚴重依賴外援,基礎設施落後,能源供應緊張,外債負擔沉重,烏在脫貧、減困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4年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産總值:76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253美元

  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5%

  通貨膨脹率:3.7%

  外債:44億美元

  外匯儲備:12億美元

  貨幣名稱:烏干達先令

  匯率:1美元= 1811烏干達先令

  【資 源】已探明礦産資源有:銅、錫、鎢、綠柱石、鐵、金、石棉、石灰石和磷酸鹽等。森林覆蓋率為12%,産硬質木材。水産資源豐富,維多利亞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産地之一。水力發電潛力約2000兆瓦。

  【工 業】工業落後。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飲料、煙草、鋼鐵、五金、金屬礦産、紡織、服裝、皮革及製鞋等。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設備差且使用率較低。為吸引外資發展工業,“運動”政府于1991年成立投資局。據烏投資局統計,2002年新批投資項目161個,累計投資額為8.96億美元,大大超過年初制定的3億美元的目標。烏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截止2001年底,已有108家國有企業實現私有化,尚有38家國企待出售。2001/2002財年,製造業增長7.4%,建築、商業和旅館餐飲等服務業平均增長6%左右,採礦業增長7.8%,運輸和通訊業增長10%。據烏官方統計,1998~2000年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如下:

  1998

  1999

  2000

  食糖

  (噸)

  102667

  126936

  222888

  捲煙

  (百萬支)

  1846

  1602

  1344

  棉花和人造纖維

  (千平方米)

  5206

  6860

  4743

  皮革

  (千平方米)

  25

  18

  146

  水泥

  (噸)

  321329

  347274

  367470

  【農 業】農牧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80%。糧食自給有餘。全國可耕地面積佔陸地總面積的42%,已耕地面積500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飯蕉、小米、木薯、玉米、高梁、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棉花、煙草、茶葉等。2003/2004財年,農業産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9%,咖啡、棉花、茶葉等出口作物佔10%。據烏官方統計,1999~2001年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産量如下(單位:千噸):

  1999

  2000

  2001

  飯 蕉

  9428

  9732

  9888

  小 米

  534

  584

  590

  玉 米

  1096

  1174

  1217

  高 粱

  361

  423

  427

  水 稻

  109

  114

  120

  麥 子

  12

  14

  14

  白 薯

  478

  508

  546

  木 薯

  4966

  5265

  5373

  豆 類

  420

  511

  535

  花 生

  139

  146

  芝 麻

  97

  102

  106

  據烏官方統計,2000~2002年牲畜、家禽存欄數如下(單位:千頭/只):

  2000

2001

2002

  牛

  5966

6144

6328

  綿羊

  1081

1108

1141

  山羊

  6396

6620

6852

  豬

  1573

1644

1710

  家禽

  26974

29671

32639

  【漁 業】烏河流湖泊面積4.2萬平方公里,漁業資源較豐富。漁業是烏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漁産品是烏重要出口産品,2003年達9800萬美元。因缺乏現代化的捕撈設備及保鮮和儲藏技術,捕魚量很低。據烏官方統計,2000~2002年捕魚量(單位:千噸)如下:

  2000

  2001

  2002

  産量

  220.0

  221.0

  222.0

  【旅遊業】 60~70年代初,旅遊業是僅次於咖啡和棉花的第三大創匯産業。但此後連年不斷的內戰使旅遊業遭到嚴重破壞。“運動”執政後,隨著國內局勢日益穩定,旅遊設施逐步恢復,旅遊業得以復興。1992~1996年,旅遊業産值年均增長18%。1998年,外國遊客達25萬人次,旅遊收入1.25億美元,旅遊業産值已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5

  %,成為僅次於咖啡的第二大出口創匯來源。1999年以來,因受治安問題及911事件影響,赴烏旅遊人數有所下降。2002年旅遊業恢復較快,外國遊客達25.4萬人。主要旅遊點有尼羅河源頭、伊麗莎白國家公園和基代坡河谷國家公園等。據烏官方統計,近年來烏旅遊人數和創匯情況為:

  1999

  2000

  2001

  人數(人)

  189348

  192755

  210996

  創匯額(億美元)

  1.13

  1.24

  【交通運輸】烏為內陸國家,9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經肯尼亞的蒙巴薩港。國內運輸以公路為主。據烏官方統計,2001年運輸情況如下:

  公路:總長3萬公里,其中柏油路2276公里,砂礫路為10635公里,其餘為土路。2001年新增登記機動車26535輛,總數為201521輛,比2000年增長6.6%。

  鐵路:總長1228公里。自1997年以來,鐵路客運停止運營,但鐵路運輸仍為烏進出口貨物的一種方式。貨物運輸量2001年達219501噸公里。

  空運:2001年,恩德培國際機場乘客量為413000人次,比上年下降5%,原因是公路交通安全有所改善。貨物吞吐量增長43%。

  【財政金融】 2001/2002財年,烏稅收收入6.8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2%,比預期減少2735萬美元。由於稅收收入下降,政府限制開支,總支出13.9億美元(包括從外國援助中列支部分),其中政府支出10.8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7.2%,教育、公共管理和國防支出是政府支出中的三大項目。

  據烏官方統計,近兩年財政預算情況如下(單位:10億烏先令):

  2002/2003

  2003/2004

  財政收入

  2253.8

  2934.4

  財政支出

  2770.1

  3162.0

  赤 字

  516.3

  227.4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近年來進出口額總體呈增長趨勢。2001/2002財年,烏對外貿易總額為22.76億美元,比上財年約增3億美元。其中出口4.56億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長;進口1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2003/2004年財年,咖啡、漁産品、茶葉、棉花出口創匯分別達1.08億、9800萬、3800萬、2900萬美元。主要出口對像是歐盟(荷蘭、比利時、德國、西班牙等)和美國,主要出口商品包括咖啡、茶葉、棉花、電力、花卉和魚産品等,主要進口來源國為肯尼亞、南非、印度、英國和中國,主要進口商品有石油産品、汽車及其零配件、藥品、工業機械等。據烏官方統計,近年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2001

2002

2003

  進口額

10.06

9.99

12.559

  出口額

4.52

4.21

5.63

  據烏官方統計,近年烏主要出口商品創匯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2000

2001

2002

咖啡

125.3

80.03

96.6

棉花

22.0

16.93

45.3

茶葉

37.0

27.63

9.5

煙草

26.8

35.80

31.3

豆類

4.4

2.4

3.3

玉米

2.4

14.84

10.6

魚類

30.8

  87.45

  87.9

黃金

43.3

  49.3

  60.3

皮張

12.9

  25.5

  9.8

  據烏官方統計,烏近年主要進口商品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2000

  2001

  2002

  石油産品

  163.3

  161.9

  173.8

  運輸設備

  85.6

  89.2

  105.1

  穀類食品

  63.0

  54.4

  73.0

  工業機械

  31.6

  21.4

  36.7

  藥品

  34.2

  49.4

  48.2

  【外國資本】烏投資局極力吸引外資,將外資集中引入到園藝、食品加工、紡織和包裝業等領域。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統計數據,烏最近幾年引進外資數額不斷增加,2003年達2.83億美元,成為非洲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外國援助】“運動”執政後,烏政局穩定,經濟情況不斷好轉。尤其是烏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提出的經濟結構調整方案後,烏外援不斷增加,美、英等西方國家已將烏列為對非重點援助國。烏財政預算中60%左右的支出依靠外援。外援中,多邊援助主要來自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歐盟,雙邊援助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丹麥和荷蘭。2002年,烏所獲外援約9億美元。2005年,烏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後,西方不斷對烏政府和穆施壓。英國、愛爾蘭、挪威等甚至中止對烏部分援助。

  【人民生活】 據2002年烏第9次人口普查結果和《2001年烏干達人口狀況報告》,烏人口年增長率為3.3%,人均壽命43歲,嬰兒死亡率88‰。貧困人口占32%,城市人口占12.2%,文盲率37%,人口密度為126人/平方公里。

  1999/2000財年,烏建立了170所診所;門診服務增加了68%;57%人口可享用潔凈水;農村地區享用潔凈水的人口比例從1986年11%上升至1998年46%;新生兒死亡率從1986年188‰降至1999年88‰。據聯合國艾滋病委員會報告,截至2001年6月,烏艾滋病患者人數約80萬,已有83.8萬人死於該病。艾滋病感染率由1992年的30%降至2001年6%。目前烏有孤兒240萬,其中55.3%是因艾滋病而失去雙親的。2000年10月,烏北部古盧地區爆發埃博拉疫病,數百人感染,一百多人死亡。

  【軍事】“烏干達人民國防軍”創建於1981年2月,當時稱“全國抵抗軍”,後稱“烏干達人民抵抗力量”,抵運執政後改為政府軍。1995年1月起用現名。1987年組建空軍。軍隊統帥為穆塞韋尼總統,司令詹姆斯卡茲尼(James Kazini),參謀長拉卡拉准將(Brig. N.Lakra)。由於軍費開支龐大和西方壓力,烏政府進行裁軍。截至1995年底,烏已完成三個階段的裁軍計劃,裁軍45000人,保留陸軍約36000人、空軍800人、海軍400人。

  根據烏政府與西方國家的有關協議,烏每年軍費開支佔國內生産總值的2%,約1.2億美元。但近年因北部地區剿匪,軍費開支有所增加。

  【教 育】 實行英國教育體制:小學7年,初中4年,高中2年。麥克雷雷大學為烏最高學府,始建於1937年,吸收了烏95%的大學新生,2002年在校生達3萬人。此外還有姆巴萊伊斯蘭大學、姆巴拉拉科技大學、東非基督教大學、烏干達烈士大學。全國文盲率很高,農村女性為42.6%,男性為28%;城市女性為21%,男性為11.8%。自1997年起實行免費教育制度,政府為全國每戶四個孩子提供免費小學教育。2001/2002財年入學人數突破720萬,教師增加11431人,小學學生對教師比率為54:1。

  據烏官方統計,2001年(另有註明的除外)學校、教師、在校學生數如下:

  學校(所)

  教師(人)

  學生(人)

  小學

  12280

  127038

  6900916

  中學

  2400

  30425

  539786

  師範學校

  64(1998)

  956(1998)

  13285

  技 校

  58(1999)

  1138(1998)

  5452

  師範學院

  10

  539(1999)

  11327(2000)

  技術學院

  5

  150(1999)

  783(2000)

  商業學院

  5

  167(1999)

  3386(2000)

  其它高校

  2

  237(1998)

  4096

  大 學

  10

  1357(1998)

  30243

  【新聞出版】 共有10余種用英語和盧幹達語出版的全國和地區性報刊,發行總量約10萬餘份。主要報刊:《新觀察報》,官方英文日報,1986年5月創刊,其前身為奧博特第二屆政府時期的官方《鏡報》,每期發行28000份;《警戒者報》,私營英文報紙,1992年創刊,現為日報,每期發行25000份;《友人報》,盧幹達語日報,1911年創刊,是烏歷史最久的報紙,原為天主教報紙,後由“友人”出版公司經營;《東非人報》,英文週報,1994年11月首次發行,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烏干達同時出版。

  烏干達通訊社為國家新聞機構,設有地球衛星轉播站。

  烏現有四家廣播電臺,其中三家為私人電臺。國家廣播電臺設有中、短、調頻等波段,以英語、斯瓦希裏語播音為主,另有盧幹達語等30個部族語言的廣播。

  烏干達電視臺在6個鄉鎮設有轉播臺,覆蓋全國。

  【對外關係】奉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同各種社會制度的國家發展關係。強調外交為經濟建設服務。注重發展與西方國家關係,但反對西方干涉其內政。倡導非洲聯合振興,積極參與地區事務,致力於推動地區合作及經濟一體化。是英聯邦、不結盟運動、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EAC)、東南非共同市場(COMESA)和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等地區和次地區組織成員國。

  【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關於國際形勢: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新的壓迫形式,使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邊緣化。強調“新秩序”應是一種寬容的、能夠容納各種精神的秩序,強求意識形態的一致只能導致動蕩、混亂和停滯。主張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貿易,呼籲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

  關於主權觀:認為僵硬地界定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含義是將主權觀念庸俗化。國際社會應更尊重個人的主權而不是政權的主權;為了更大的安全利益,非洲國家有時需暫時犧牲部分主權。

  關於反恐:認為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主張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採取強有力措施消滅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強烈譴責“911”事件,但同時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傲慢態度反而激發了恐怖主義氣焰。支持美軍事打擊伊拉克,稱因薩達姆政權支持烏鄰國而使烏長期遭受恐怖主義威脅。

  關於不干涉內政原則:烏對不干涉內政原則有保留,認為該原則的基礎已遭到根本性削弱,主張區分國際干預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認為在種族屠殺面前採取不干涉主義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為人類的和平進行武裝干預是正義的事業。國際社會應允許在生命權受到極大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緊急干預。

  關於民主和人權: 強調應確保人民享有民主和尊嚴的權利,主張民主的形式不是單一的,應符合本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認為包括烏在內的絕大多數非洲國家仍處於農業經濟時期,西方國家把工業社會的民主強加給非洲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反對西方以民主和人權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

  關於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主張對聯合國安理會組成進行改革,尤其應增加非洲國家所佔比重。支持安理會增加常任理事國,非洲應有2個席位,但新增常任理事國不應有否決權。

  關於非洲問題:認為非洲落後的主要原因一是殖民掠奪,二是非洲國家內部及國家間的政治紛爭。認為非洲要發展就必須清除部族主義;多黨制不能使非洲實現現代化,反對西方國家不顧非洲的歷史和現狀對非洲事務指手畫腳。積極倡導泛非主義,主張非洲聯合,呼籲非洲國家通過加強政治和經濟一體化解決非洲問題。

  關於外援與外債:認為第三世界國家不應視外援為發展的靈丹妙藥,真正的出路在於建立起自己獨特、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反對接受條件苛刻的貸款。

  【同中國的關係】1962年10月18日中烏建交。

  2005年中烏關係繼續全面、穩定發展,兩國各領域的友好合作進一步密切與深化。高層及其他層次的雙邊互訪進一步得到加強。我人大外委會副主任委員吉佩定、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外交部副部長呂新華、中聯部部長助理譚家林先後訪烏;烏副議長、國防部長、農業部長、地方政府國務部長及旅遊國務部長等分別訪華。烏繼續在各種雙、多邊場合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3月,烏政府發表聲明,支持我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烏同我觀點、立場基本一致,雙方就此進行了密切磋商與良好合作。經貿合作繼續取得新進展。雙邊貿易繼續保持上升趨勢,我赴烏興業發展的企業不斷增多,工程承包項目大幅增加。2005年4月兩國簽署《關於中國公民自費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5年,中烏貿易總額為9937萬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額為7937萬美元,進口額為2000萬美元。目前,烏在華留學生41人,中國在烏醫療隊員8人。

  中國駐烏干達大使:樊桂金。館址:37,Malcolm X Avenue,Kololo,Kampala。電話:259881,234058,236895。傳真:235087。商務處電話:267622,220379。地區號:00256─41。

  烏干達駐華大使:瓦吉多索馬迪博查爾斯。館址:北京三里屯東街5號。電話:65321708。傳真:65322242。

責編:逯娜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