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專題首頁

探究“執政能力”提出的來龍去脈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17日 09:17

  編者按: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執政能力建設將成為全黨全國關注的焦點。在大會召開之際,中國網邀請有關專家就中國共産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提出進行了闡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理論的深化,也是全新的黨建重要命題。本文試圖對“執政能力”的提出,做些來龍去脈的探究,以更好地領會中央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

  一、中國共産黨“執政”關鍵詞的最早提出

  “執政”是掌握政權的意思。中國共産黨在重要文獻中使用“執政”一詞,最早可見鄧小平同志在1956年9月16日《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國共産黨已經是執政的黨,已經在全部國家中居於領導地位。”“執政黨的地位,使我們黨面臨著新的考驗”。

  時隔33年,江澤民同志任總書記後的1989年12月29日,在《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鬥爭》的講話中提出:“我們的黨是執政的黨,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執政”二字開始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講話中關於黨建方面使用頻率較多的關鍵詞。

  二、從“執政本領”、“執政水平”拓展到“執政能力”

  江澤民在《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鬥爭》一文中指出:“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執政本領”是“執政能力”的最初提法。

  “提高黨的執政水平”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提法要早得多。江澤民同志於1993年《在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七十二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努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執政能力”意思雖然差不多,但“執政能力”比“執政水平”更帶有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觀能動性。能力,是做事的本領。執政能力,是掌握政權的能力。如果過河,沒有橋,是過不去的。一個政黨如果只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沒有具體的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那是完成不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任務的。

  “執政能力”一詞最初出現在黨的文獻裏,則是反映在2001年5月23日江澤民同志《努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一文中。此文説:“中央反復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取決於我們黨。提出這個問題,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也有著深刻內涵。關鍵取決於我們黨,不僅取決於黨的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也取決於各級黨組織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説,取決於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不久,迎來中國共産黨80週年。在這個著名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指出,要“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全新的黨建重要命題

  中國共産黨于2002年11月8日召開了十六大。江澤民同志所作的報告,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列為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報告指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就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必須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要求,善於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必須堅持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及時研究解決改革和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善於協調不同利益關係和克服各種困難,不斷提高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必須增強法制觀念,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必須立足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善於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

  提高五個方面的能力,即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和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構成了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55年來,我黨所處的執政地位、所擔負的執政重任,使我們不僅要一般地加強黨的建設,而且要緊緊扣住執政問題加強黨的建設;使我們不僅要經得起執政考驗,而且要提高執政能力;使我們不僅要總結中共55年的執政進程和基本經驗,而且要汲取國外執政黨的成功與失敗。只有當我黨執政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的時候,才是很好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之時,才是把中國事情辦得越來越好之時。 (李海鷗)

(編輯:復蘇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