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聞調查》製片人張潔與網友漫談“深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2日 14:48 來源:CCTV.com
專題:《新聞調查》十周年

  

  CCTV.com消息:新聞調查走過了十個年頭,他們保持着關注社會民生的熱情,秉持着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念,每一期鏗鏘有力的節目背後有調查人的身影……

  “新聞調查十周年”系列在線第一期——2006512日上午1000,《新聞調查》現任製片人張潔做客央視國際,向網友講述《新聞調查》的成長軌跡。以下為在線實錄:

  嘉賓[張潔]:央視國際的網友們你們好,非常感謝央視網絡提供這麼一個交流的機會,儘管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冰冷的電腦屏,但透過屏幕我似乎能夠看到你們一雙雙熱情的眼睛。你們不知道就是在你們這樣目光的鼓勵下我們走過了十年。

  嘉賓[張潔]:其實對於這一刻我的期待比你們還要迫切,因為這是一個交流的時代,這是一個通過交流增進了解、通過交流實現共贏的時代。

  而且十年了實在憋了一堆的話想對你們傾訴啊,你們盡可能多的問,我盡可能多的答,我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電腦的錄入跟不上我表達的慾望。

  網友[漫游世界]:既然如此,你最想跟《新聞調查》電視觀眾和我們網友説的一句話是什麼?

  嘉賓[張潔]:我最想説的就是:我知道你們對新聞調查的期望,而且我和我的同仁也將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滿足你們的期望!觀看在線全景>>

一、漫談《新聞調查》發展理念

 

  網友[思考中前進]:製片人您好!請您談談《新聞調查》發展成長到今天,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你們是如何解決的?謝謝!

  嘉賓[張潔]:十年三千多個日日夜夜,我們所遇到的困難真是......,不知從何説起,如果非要把他説的準確一點,應該是我們期望傳達我們這一群電視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方面所遇到的外部和內部的挑戰。外部挑戰主要表現在我們所超越的時代局限,內部挑戰是我們自身的素質、能力和韌性,比如説就每一期調查節目而言,我們是否能拿到每一個證據,我們是否能做到客觀和平衡,這種挑戰是永恒的。


  網友[超級胖子]:張老師一定遇到過選題、節目被槍斃的情況吧?這麼多年做新聞調查,被槍斃多少次?這種結果會不會影響您繼續奮鬥呢?另外,您現在肯定也沒少槍斃手下的東東,你槍斃他們的時候心裏在想啥呢?謝謝。

  嘉賓[張潔]:我們的每一期節目的選題立項都是通過臺裏審批的。所以我槍斃節目的唯一理由就是專業上不過關,證據不足或者技術粗糙。


  網友[漫游世界]:你對《新聞調查》寄託的希望是什麼?如果允許你選擇的話,你準備把《新聞調查》做多久?

  嘉賓[張潔]:説到希望,又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往大了説,希望我們這個欄目在這個轉型的時代能夠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的價值觀念。促進社會的公證與和諧。我們期望我們的每一期節目不遠離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正義和良知。我們期望在推進中國進步的力量之中我們是其中的一員。

  説到個人的選擇,這是一個相對小的話題,就我本人來説,我想在新聞調查做到退休,但是這個前提是我的表現足夠優秀,使我的老闆不炒我的魷魚。


  網友[benben0411]:《新聞調查》的節目有時候深度不夠,沒有産生強烈的社會震撼力。我以為與選材的深度有關,只注意事件的單一性,沒有解剖其深刻的社會性以及形成原因,另外抓社會重大題材不夠,比如房價問題,全社會普遍關注,但至今沒有做。

   嘉賓[張潔]:房價的問題,我們現在正在着手。

  説到深度不夠,那的確是就像我們剛才所説的,我們自身的積累還沒有達到你們所期望的高度。能夠讓每一期節目都滿足公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我曾經説過,深度意味着現場的抵達,深度意味着追問的深入,深度意味着證據的確立,很多時候我們的確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網友[薇洛尼卡]:你覺得《新聞調查》對社會發展産生過作用嗎?你覺得這個節目的使命是什麼?

  嘉賓[張潔]: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網友們最有發言的資格,節目的使命前面已經説過了,就不重復了。

  

    網友[[vivienan]:在給您個機會,創辦個新欄目,您會把它怎麼定位?

  嘉賓[張潔]:很多製片人,都有過人的才華和精力拓展一個又一個的欄目,這一點我非常不自信。我把新聞調查管理好、耕耘好,使它不負重望,就將耗盡我所有的精力和智慧,而且我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創辦新欄目。

    網友[小星星]:和第一期的《新聞調查》比,現在的節目有什麼不同?

  嘉賓[張潔]:更有銳度、更有調查感,製作上也更精緻。

 

  網友[漫游世界]:製片人,你的個人感言説:“在轉型期的中國做一名調查記者,是我們的榮幸。?望與守護,我們將竭盡所能,不辱使命。”

  請問《新聞調查》的使命是什麼?作為一個《新聞調查》的記者與其他的新聞記者有什麼不同之處?

  嘉賓[張潔]:更多的責任、更多的智慧、更多的韌性,責任使我們去面對方方面面的問題,智慧使我們充滿創造力,韌性使我們從容應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網友[小笨--!!不會改昵稱了]:有個疑問哈,《新聞調查》對敏感題材怎麼把握呢?記得看過那期有關同性戀問題的節目,你們在做的時候有壓力麼?


  
嘉賓[張潔]:有,有相當的壓力。不瞞你説,那天我緊張了一天。因為我們在02年的時候就想播這樣的節目,但是沒有實現。到了05年我不知道我們的社會是否有這樣的承受力能夠承受這樣的選題。


  網友[[無欲則剛]:您好,張潔,很欣賞您的工作理念和節目風格,但是,不客氣的説,現在的新聞調查,好像同原來相比,少了銳氣,多了平實:少了鋒芒,多了世故,您認同這個現象麼,怎麼看待現在的問題呢?我們還是喜歡能夠針砭時弊的新聞調查!

  嘉賓[張潔]:看得出你真是我們的忠實觀眾,我經常對同事們説,我們的每一期節目都要對得起觀眾的期望,對《新聞調查》的員工來説,挑戰自身有時候甚至比挑戰外部世界還要重要,還要艱難,我不想把我們不如意的表現都歸咎於外部原因,我想對你説的是面對我們存在的問題我的不滿意和痛苦,和你一樣真切。


  網友[真真天天]:張老師您好!做《新聞調查》製片人到今天,您個人感覺,《新聞調查》在往後發展中,是否還有潛力可挖?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嘉賓[張潔]:大有潛力!還是從外部和內部來講,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們的選題內容肯定會進一步的拓展,另外,在專業和技術上,我們也會越來越成熟,不客氣的説,從專業上來講,我們目前與國外同類欄目相比,差距在十年以下,比如説我們的敘事,我們的節奏把握,我們對音效和音樂的運用,另外我們的拍攝,我們的採訪,我們的調查手段和方式都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間。

  現在電視的競爭,其實更多是在表達方式上的競爭。而且電視傳播的特性,使這樣的創造遠無止境。


  網友[vivienan]:您更願意做製片人,還是做編導?説説這兩個角色的最大區別。

  嘉賓[張潔]:骨子裏説願意做編導,因為創作的節目是真實具體的,年終盤點你會覺得很充實,而製片人是個管理崗位,你的創造、你的智慧已經分散到每一期節目和每一個人身上去了。

  當然如果欄目連續播出好節目,社會反響強烈,那時也很有成就感。

  網友[過橋米線1]:您對《新聞調查》目前的收視狀況滿意嗎?

  嘉賓[張潔]:收視狀況還基本滿意,今年以來還基本穩定。

  網友[細水青山]:十周年特別活動會刻錄成光盤嗎?是否能在市面上買到?

  嘉賓[張潔]:有!音像公司會出我們的特別節目的光盤。


  網友[立志做個無敵新聞蠻猴]:
十年的歷程中《新聞調查》是否遇上過選題瓶頸?在定位上又與新聞頻道其他節目怎樣做出區別?選題的範圍,講故事的方式,還是給出的解答?

  嘉賓[張潔]:選題上的瓶頸肯定有,而且透過十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新聞調查的選題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我認為就是中國社會進步的一種象徵。從1997年提出作“新聞背後的新聞”,到2000年提出“探尋事實真相”,到2003年提出“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新聞調查》欄目一步一步走向了調查類欄目的終極定位。使欄目的品質更加純粹和鮮明。

  開播伊始,《新聞調查》的創辦者就提出了新聞性、故事性、調查性的三性原則,在選題上注重問題的探究和內幕的揭露。儘管當時由於環境所限,中性的主體性調查成為主流。但用調查的手法講述新聞背後的新聞,成為從業者不懈追求的目標。就調查類欄目而言,問題報道是他的生命,而轉型期的中國出現的大量複雜而尖銳的社會問題,為調查性報道提供了廣闊的資源。1997年欄目強調挖掘“新聞背後的新聞”。1998年,開播兩年多的《新聞調查》誕生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調查性報道《透視運城滲灌工程》。2000年,為純粹欄目的品質,強化欄目的形象識別系統,《新聞調查》提出欄目的己任是“探尋事實真相”。2003年,隨着新聞頻道的開播,央視一套的全面調整,電視市場的競爭變得日漸白熱化,《新聞調查》欄目審時度勢,制定了“以調查性報道”為核心競爭力的方針,以每月推出一期有影響力的調查性報道為目標,並以制度上的創新作為保障,2003年成為新聞調查優秀作品最多的一年。欄目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在央視一套全年綜合排名第七位。

  我們和新聞頻道其他節目最大的定位區別是以出鏡記者現場調查為內容主體和結構主體。《新聞調查》準備開播時,樣片製作借鑒的是美國60分“記者主導型”的採訪及敘事模式。如果把《新聞調查》的節目看作是一部紀錄片的話,紀錄片的開始是記者到達現場調查的開始,紀錄片的結束是記者調查的結束,作為主角的記者是事件的一部分而非旁觀者。他發現問題,並通過深入的調查和採訪求證問題。他多方收集證據和觀點,最終得出某一結論和判斷,調查記者對事件的介入並成為敘事和結構主體,是《新聞調查》區別於其他新聞深度報道欄目最明顯也是最本質的特徵。

二、《新聞調查》當家人的另一面

  嘉賓[張潔]:親愛的網友們,我的工作是一個很嚴肅很沉重的工作,而且沉重了十年。能不能在今天給我個機會展示一下我在輕鬆、幽默這方面的天賦?別都是大問題好嗎?

 

  網友[未未來來]:據我所知,雲南人都好悠閒人,生活悠哉游哉,似乎沒有什麼生活或者工作壓力,因為他們本身很樂觀,懂得享受!您是這樣的人嗎?作為製片人,應該很忙,工作壓力也大,怎麼去享受生活呢?

  嘉賓[張潔]:我以前是這樣的人,但是現在不是了。我現在享受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我把生活中需要的標準降的很抵。

  比如説在生活中吃一碗西紅柿炒雞蛋就能讓我非常滿足。如果再能請我吃好的東西,那就感覺非常享受了。再比如一堆好書、一堆精彩片子沒有看,什麼時候能夠靜下來看看,也是很大的享受。


  網友[真真天天]:張老師説話真幽默——沉重了十年!那我開頭,問個輕鬆的問題:有人説,做媒體的,尤其做新聞媒體的人,不適合結婚,因為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陪老婆。那麼你覺得呢?其實我覺得那人説得太偏頗,事業與家庭之間應該能較好的平衡吧!可是怎麼平衡?

  嘉賓[張潔]:我覺得這個“東東”根本沒法平衡,能夠平衡好的都是天才!


  網友[vivienan]:您怎麼看待新興的博客?是否打算開個博客?

  嘉賓[張潔]:博客真是個好東西,這一點我從柴靜的博客當中我已經感受到了妙處,但是你這個問題觸痛了我一直以來的隱處,我的打字速度很慢,現在正在加緊練習。


 

  網友[[海賊廚師]:那請問您,您平時是擅長那種冷幽默,還是喜歡給別人講笑話?工作中的您,也會時不時的幽默一下嗎?



  嘉賓[張潔]:
冷幽默還分種類嗎?看來我是一個偽幽默,都不了解幽默的市場行情。

  
平時我根本就沒有機會發揮幽默的天賦,就是因為我的周圍都有一批幽默的高手,他們給我的代號是“沉重”,所以我在辦公室的主題表情是每天耷拉着臉,説實話我都討厭自己這樣。


  網友[過橋米線1]:看到我的網名,您有沒有想家的感覺?十多年前放棄雲南臺舒適的工作機會到京城闖蕩,動因何在?

  嘉賓[張潔]:這又是一個長篇大論的問題 。簡單地説,我看了許多傳記,很多做出成就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離開故鄉,到遠方去!

 


  網友[vivienan]:問您一個輕鬆的問題,聽説您的兒子才三歲,您平時的工作應該很忙,是否會覺得對兒子和妻子有些歉疚?

  嘉賓[張潔]:又是一刀!你們真是哪疼戳哪兒啊!我不知道我的妻子是否在網上,這幾年對你和孩子關注很少,真是對不起!


三、《新聞調查》當家人聊愛將

 

  網友[♂奶酪♀]:在近期《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了幾頁關於《新聞調查》的報道,用了柴靜做封面,據説你們內部有分小虎隊、老虎隊、猛虎隊,小虎隊和老虎隊的隊長我都知道了,那猛虎隊的隊長是誰呢?還有,你們報道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的,需不需要保鏢隨同的?

  嘉賓[張潔]:不用保鏢了!我們的攝製組一共五個人,而且我們的攝影師都高大威猛,足夠承擔保鏢的任務!


  網友[春天的記憶]:我想聽你説説范銘。

  嘉賓[張潔]:范銘的網名叫“頭髮亂了”,噢,現在已經變到了“頭髮接着亂”,一聽這名字,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出生在八十年代的新新人類,我們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讀解新新人類時經常有些弄不明白的地方,比如説他們怎麼也會向我們一樣具有責任感?他們怎麼能用兩個手指同時發短信?他們怎麼喜歡把頭髮弄成那樣的顏色?不過這一點不妨礙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編導。以前我老覺得他們應該向我們這些老同志好好學習,現在發現六十年代向八十年代學習的地方也蠻多的。


  網友[過橋米線1]:張潔老師,請問學習電視新聞的學生需要達到什麼水平才能到《新聞調查》實習?

  
嘉賓[張潔]:在班上的學習前三名,並且由你們的班主任和專業老師推薦。當然突破常規的時候也是有的,那就是需要你有特殊的才能或者對新聞調查有特殊的讀解。


 

  網友[未未來來]:郭宇寬是《新聞調查》新來的出鏡記者吧?請問:為什麼要他來做出鏡記者?你們平常是怎麼挖掘人才的?謝謝!
  
嘉賓[張潔]:首先郭宇寬是一個優秀的平面記者,請他擔任記者首先看重的是他的思想,他對中國社會問題認知的深度,當然做一個優秀的出鏡記者需要的太多的要素,郭宇寬剛來,還在成長實驗期,他能否從優秀的文字記者轉到優秀的電視記者還要看他以後的表現。


  網友[benben0411]:聊聊節目之外的董倩?順便問一句:董倩做論壇,還有時間搞調查嗎?那可是一個絕對的人才,不做調查可惜了!


  
嘉賓[張潔]:前兩天我們剛錄製了一台節目,由《新聞調查》記者講述在《新聞調查》的故事,董倩説了兩個字:成長。可見她對《新聞調查》的看重,她現在儘管很忙,但是她向我們保證儘量爭取每個月能和《新聞調查》有一次合作的機會,對了,別忘記在517號晚1049分在中央一台看這臺節目《十年記憶》。


  網友[過橋米線1]:聊聊柴靜吧,很欣賞她的風格,綿裏藏針。您是怎麼發現她的?

  
嘉賓[張潔]:這我得感謝白岩松,是他放柴靜到《新聞調查》來的,柴靜最早在《東方時空-時空連線》工作,説到柴靜也是一個很長的話題,簡言之,是個新聞人精,不可多得。


 

四、結束語

  嘉賓[張潔]:儘管落俗但我仍然要表達我的感謝,感謝央視國際提供這次交流的機會,感謝網友熱切真摯的關注,最後要感謝你們對《新聞調查》十年來的幫助和支持、期望和等待,感謝你們的批評更感謝你們的包容。明天我們即將上!路,去開創另外一個十年,我想有你們的祝福,有你們目光的陪伴,我們將走得更從容更堅實!

責編:王麗華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