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CCTV.com消息(焦點訪談):
共産黨員譚竹青是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居委會主任。在社區這個基層崗位上,她連續工作了50年,憑著一種責任感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為社區群眾辦了許多實事,被社區居民稱為“小巷總理”。
“上有國務院,下有社區辦”、“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這些話不僅常挂在譚竹青的嘴邊,也落實在她的工作中。上任之初,東站十委只有三條衚同一條街,由於社區環境差被人形容為“都市裏的村莊”。譚竹青帶領居委會工作人員挖沙子、撿磚頭,從一家小吃部開始,艱苦創業,發展到現在,居委會擁有鞋廠、服裝廠等17家企業,固定資産達2000多萬。有了錢,居委會辦起了幼兒園、養老院,還為社區內部分困難群眾解決了醫療、教育等生活難題。
近些年,社區內一部分居民下崗,生活受到影響。譚竹青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有下崗,無失業”。她上下奔走,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一座室內市場,社區內數百名下崗工人被安排進去就業。在她的努力下,市政府還在十委社區實施了安居工程,500多戶居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
由於長期工作在一線,身體嚴重透支,去年冬天,譚竹青因病住進醫院,2005年12月3日不幸去世,社區居民以各種形式紀念這位黨的好幹部。
[詳細內容]
主持人:
這就是我們今天節目的主人公。在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她是一個大家都尊敬的人,人們見了她,有叫譚媽、譚姨的,也有叫譚奶奶、老譚太太的,當然也有人叫她“小巷總理”,管她叫譚主任。她是一位居委會的主任,在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她一幹就是50年。
解説:
這出二人傳唱的是一位被稱為“小巷總理”的老人。老人是位普通的社區居委會主任,不幸于去年12月去世,她的名字叫譚竹青。
記者:
大媽您好,是這兒住吧?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居民:
是在這兒住。
記者:
那肯定應該認識譚竹青,譚主任吧?
居民:
認的。
居民:
那怎麼不認識啊,這是我們的“小巷總理”啊。
居民:
“小巷總理”嘛。
記者:
為什麼這兒的居民都管譚主任叫“小巷總理”?
姚君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黨委書記:
因為社區的工作是紛繁複雜、包羅萬象的。比如説社區的衛生、社區的治安、社區的民政工作、社區的殘聯工作、社區的計劃生育工作、社區的低保再就業的安置等等吧。我們曾經統計過,社區一共有169項工作內容之多。
記者:
那這169項工作都需要由她來做是嗎?
姚君:
對啊。所以這169項工作的內容老百姓都來找她做,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每項工作內容她能給老百姓辦好。這樣長了,大家就管她叫“小巷總理”。
解説:
據説譚竹青二十幾歲就當上了這個“小巷總理”,這一當就是50年。她知道“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道理,她常説“上有國務院,下有社區辦,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
(資料)
譚竹青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黨委書記 居委會主任:
雖然這個官不大,有人説小芝麻官,不管是大官、小官,為官一任應該造福一方,這是一個黨員幹部的責任。
解説:
50年來,譚竹青就是憑著這種責任感來履行她“小巷總理”的使命的。剛上任的時候,東站十委只有三條衚同一條街,被人説成“都市裏的村莊”。當時居委會沒地方辦公不説,就連辦公用品都買不起。
趙慧君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黨委副書記:
居民會要想繼續往前發展,為老百姓更好的服務,我們譚主任就想,咱一定要辦一個企業,小吃部。那時候她帶領我們這些老主任去挖沙子、脫坯,到扒房子的部門去撿磚頭,大塊兒的磚頭,然後買一些簡易的房架子,然後回來帶領這些人,開始艱苦地蓋起這些小房子。
解説:
如今,東站十委的經濟規模已經由當初的一家小吃部發展到現在擁有鞋廠、服裝廠、印刷廠等17家企業,固定資産總值達2000多萬。有了錢,他們辦起了幼兒園,解決了居民子女入托難。接著又建成了長春市第一家由居委會開辦的養老院。
(資料)
譚竹青:
吃菜啥的爛乎不爛乎?
養老院老人:
爛乎。
譚竹青:
爛乎能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另外我和他們説了,腌鹹菜,雪裏紅多腌點,燉豆腐放點好吃。
甄雲芬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益壽院 居民:
去年11月份給我們老年人體檢,跟我們握握手見最後一面,今年年三十都沒見著,就過世了。
聶國華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益壽院 居民:
我説不客氣的話,是個知識分子吧,小知識分子,比較好挑剔點,可是她那個人挑不出毛病來。
(資料)
解説:
這是20多年前的一段錄像,畫面上的男士名叫梁國歧,如今他們一家仍住在十委社區,過著和和美美的日子。一説到譚竹青,老梁就免不了要提起年輕時發生的一件事情。
梁國歧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居民:
那個時候我接觸人好像比較多,比較雜,無論從工作上、從業務上,接觸人確實比較多。
記者:
都去一些什麼地方?
梁國歧:
去舞會、餐廳、飯店啥的,包括在辦公室也有很多人,願意和你搭搭勾勾,來來往往的,畢竟有點權有點勢。
解説:
這樣一來,老梁的愛人十分不滿,雙方一賭氣就離了婚。一聽説這事,譚竹青就專門把他們叫到了一起。
梁國歧:
老太太一分析,你們倆也沒啥的大矛盾,就這點你懷疑我,我懷疑你,你不服她,她不服你,也不是什麼真正感情破裂,就這樣在老譚太太的耐心教育下,又復婚了。復婚以後這麼多年,説實在的,也真正體現出了老譚太太在我這個家裏來講,確實為我們家播種了幸福的種子。
解説:
搞了多年的民事糾紛調解工作,譚竹青從這裡面總結出了一套熱心、細心、誠心、耐心和攻心“五心”工作法。而為了幫助那些誤入歧途的人,譚竹青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甄雲芬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益壽院 居民:
有的孩子都不像人樣了,在這委上,連偷帶摸的送到那什麼去了,還是她送的,她給人送到教養所去了。送到教養所每個禮拜去看去,還不少給買東西,叫那孩子好好改造,改造好了,回去我給你找工作。回來就給孩子找工作,找工作以後那孩子能忘嗎?那孩子當時就恨不得給她跪上。
解説:
近些年,社區內的一些居民下了崗,生活受到影響。見此情況,譚竹青又定下了“有下崗、無失業”的新目標。社區居民董學琴原來沒有工作,1997年丈夫又下崗回家,一家人正在犯愁的時候,譚竹青找上了門。
董學琴 長春市二道區東站街道十委社區 居民:
她説你看我給你整個攤位,你説你適合幹點啥,你就幹,你要是沒有資金,譚姨能給你拿點。譚姨的錢是從她自己家拿的。
解説:
就樣,譚竹青出錢幫董學琴在社區的露天市場開了一個攤位,把小兩口安頓下來。可沒想到,一年多後,市裏為整頓市容,取締了露天市場。這時,譚竹青又開始上下奔走,最後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這座規模更大的室內市場。董學琴和數百名下崗工人一起被安排進來。
趙慧君:
這個時候進入室內市場不像馬路市場了,因為它環境好了,條件好了,而且還有攤位費了。這個時候譚主任就感覺到,還得讓這部分人繼續生活,我還要去扶持他們。她就跑了稅務局、工商局,這會兒給了我們一年半免稅的時間。
董學琴:
我説我都不知道怎麼回報你了。譚姨説你不用謝我,她説你看譚姨困難也不少,下崗職工在我手裏也有不少人,她説你幫我解決點兒是點兒。
記者:
後來你招了幾個?
董學琴:
招了五位,都是下崗職工。
解説:
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上級曾先後兩次決定給譚竹青晉級。但是譚竹青都婉言謝絕了。她跟別人説,我掙錢就是不愛和掙得多的人比,我和剛到居委會時不拿工資的時候比,和那些拿低保的居民比,這一比,我就知足了。
記者:
你有沒有印象,你們譚主任這些年都掙多少錢?
何桂賢 會計:
有印象。我是1979年來的,她1981年到1989年,她的工資是20元到30元;等到1990年到1995年,她的工資是120元到150元;等到2000年2003年,她的工資是200元到300元;就是2004年到2005年這兩年才漲到890元。
記者:
就這麼多?
何桂賢:
就這麼多。
解説:
工資低,但譚竹青的追求不低。當到長春市一座座住宅樓拔地而起,看到十委的居民也在熱盼著能住上樓房的時候,譚竹青又開始一遍一遍地跑政府,跑開發公司,為的是早點圓了大家的住樓夢。
記者:
找有關的領導,有關的部門,順不順啊?
范兆全 開發商:
應該説辦事不是那麼十分順利的。
記者:
那可能是該等的話,要等很長時間吧?
范兆全:
為了咱這個事,領導再忙,領導也是忙,她是為了達到改造的目的,使居民早日住上好房子,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解説:
最終譚竹青的努力收到了結果。1995年,市政府在十委社區實施了安居工程,使500多戶居民住進了嶄新的樓房。這時譚竹青又開始了新的工作。
去年冬天,74歲高齡的她,由於長期工作在一線,身體嚴重透支被迫住進了醫院。2005年12月3日,正當人們默默地祝福她早日康復的時候,病魔卻無情地奪走了她的生命。
甄雲芬:
看不著了。
記者:
太想她了?
甄雲芬:
想的厲害。
梁國歧:
老太太是我的真正的恩人,是我的老媽媽,是我的親人,我會永遠記住她的。
唐憲強 副書記(中共吉林省委):
她在居委會工作了整整50年,始終牢記黨的宗旨,默默無聞地奉獻,甘當人民老黃牛,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了一個共産黨員的光輝形象。
主持人:
譚竹青在社區這個最貼近百姓的地方,在居委會主任這個最基層的崗位上,體現了共産黨員的先進性。而黨的先進性就是靠每一個黨員的行動體現出來的。在構建和諧社區的日常工作中,她用心工作、用情服務,以自己平凡的工作,贏得了群眾真心的愛戴。
責編: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