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關注]幫孩子走出網吧(8月13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3日 16:38)
CCTV.com消息(共同關注):昨天播出的《網吧爭奪戰》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有人認為,網吧就是電子海洛因。其實,就網吧本身來説是沒有錯的,為什麼一項科技的進步反而會招來這樣的怨恨呢?並且大家最焦急的就是,怎樣才能幫助這些孩子走出網吧。除了加強對網吧的管理,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今年在瀋陽出現了一個專門幫助迷戀網吧的孩子的民間機構,在他們的幫助下有的孩子已經走出了網吧。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曉峰今年只有17歲,可是他上網已經有4年了。這4年中,他幾乎每天都去網吧打遊戲,有時晚上不回家,還經常逃課,甚至一學期下來,有的代課老師都不認識他。一考試,幾門成績加在一起才一百多分。為此父母沒少説他。
這是在曉峰家飯桌上的一段對話:
曉峰:嗯,學不進去。
爸爸:學不進去也得學,你不學習怎麼整?
媽媽:你咋又學不進去了?咋又學不進去了?那你下午作業做沒?
曉峰:做了。
媽媽:都做了啊?
曉峰:反正作業不多了。
媽媽:會不會呀?
曉峰:會一點兒。
爸爸:那個電腦裏頭有,得標出來,得復習幾遍,天天看看,學學。
雖然當家長的苦口婆心説的不少,但就是看不到效果。面對快要上高二的兒子,曉峰的爸爸媽媽焦急萬分。
今年5月,在瀋陽出現了一個專門幫助迷戀網吧的孩子回歸的教育成才中心,曉峰的媽媽看到公司的介紹後立刻找上門來。教育中心的孟老師還記得,當時她身心以及外表表現得相當憔悴。雖然當時這家中心成立只有一個多月,但這裡的輔導老師説,像曉峰媽媽這樣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很多,有打電話諮詢的,也有親自找上門的。家長的要求就是把孩子從網吧領回家,因為家長們對此已經是無能為力了。所以他們非常苦惱,有一些家長甚至都有放棄的想法。
在與很多家長和孩子接觸之後,這家中心的輔導老師發現,雖然家長反映的都是孩子的問題,但是背後的深層原因往往都在家長身上。
曉峰是一個愛好非常廣泛的孩子。他喜歡跳街舞,在學校藝術節上作過表演;曉峰還喜歡體育,他的身體素質很好,是校排球隊的隊員;並且他還學過畫畫。採訪中記者感到,曉峰很開朗,對人很友善,也很愛思考,比其他同齡人顯得成熟。據小峰講,從2000年開始,新鮮刺激的網絡遊戲對他産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當時家裏還沒有電腦,他就成了網吧的常客。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在曉峰打遊戲時,總有一位網友與他組隊一起拼殺。他們邊打邊聊天,巧合的是,這位身在大連的網友與曉峰同齡,也是17歲。兩個相距遙遠、互不相識的同齡孩子一邊共同殺“敵”,一邊興致勃勃的聊天,讓坐在一旁的記者也受到了感染。
兩年前,曉峰的父母先後買斷工齡下了崗,收入的減少、再就業的困難使曉峰的父母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有了切身的體會,而現實生活的這些壓力也使他們對曉峰的學習開始空前關注。曉峰的母親總對曉峰説:“你現在不學習沒有出路,現在爹媽都下崗了,找工作都不容易,給人幹活都看著人家臉色,有文化人掙得多一點兒,沒文化的掙得少。”在和記者的交談中,曉峰媽媽説她不能理解孩子玩電腦遊戲時的快樂,也沒有試圖理解他的感覺的想法。她説:“反正我看他成天那麼玩,學習學不進去,我就是著急,我就是要他趕緊把成績給我提上來。”
曉峰告訴記者,在學習和遊戲之間,自己並不是沒有苦惱過。“每次成績發下來了,非常低,自己也很後悔,也説以後再也不玩了,但就是做不到,隔了兩天又和以前一樣了。”
曉峰曾經在自己畫的每一張畫上都寫下“快樂每一天”五個字。但在交談中他卻一再表示,雖然自己還年少,但也有許多苦惱,而網絡遊戲可以更直接地幫助他排遣苦惱,給他帶來快樂。“也算一種虛擬的成功吧。不管別人是嫉妒的眼光還是羨慕的眼光,我都感覺比較得勁,比較欣慰。”
越是學習不好,遊戲中的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就越強烈。曾經風靡一時的網絡遊戲《傳奇》,曉峰打到40多級,不但是同齡人中的高手,受到羨慕,並且靠賣裝備他還賺了幾千塊錢。
可是已經40多歲,對電腦知識了解很少的父母對曉峰從網絡遊戲中得到的樂趣根本無法理解。曉峰説,父母總是在他玩遊戲的時候嘮叨“別玩了別玩了”,不依不饒的。雙方因此産生過激烈的衝突。
一邊是精彩的遊戲,成功的自信,一邊是學習的壓力,父母的説教,正處於青春期的這些獨生子女又很容易産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他們在遊戲中越陷越深,離家長越來越遠。矛盾激化後,甚至會離家出走,夜宿網吧或投奔網友。這樣一來,網絡就成了父母眼中的罪魁禍首。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不僅存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日益加深,而這也是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沉緬于網絡的一個重要原因。教育中心的孟老師説:“他媽媽對他的生活照顧得相當週到,而對於王曉峰的心理了解得非常少。”
曉峰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感受,“我也想和她嘮嗑,但是她一説就説到學習上了,老是這樣,時間長了誰都得煩哪。”
另一方面,曉峰的媽媽又向記者抱怨,兒子每次跟自己嘮嗑都愛説玩遊戲的事情,“我根本聽不進去,我本來就是想讓他學習,就不愛聽那些事。他有耐心跟我説,我也沒耐心去搭理他,我就生氣。”
採訪中,曉峰的媽媽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學習,記者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期望與擔憂。可是這種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只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的做法卻讓曉峰越來越反感,最後根本就聽不進去了。
和小峰的爸爸媽媽一樣,來這家中心尋求幫助的父母都存在著與孩子之間從缺乏溝通到無法溝通的情況。記者發現,在雛鷹成才中心,除了少數專家之外,大部分的輔導老師都是在讀的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比如曉峰的輔導老師,孟妍姣,25歲,瀋陽體育學院在讀研究生;郭勇,21歲,遼寧大學計算機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
網絡遊戲出現的時候,郭勇正在上高一,當年的他對網絡遊戲也非常癡迷,也曾經是班裏的遊戲高手。不過到上高二的時候,他及時地擺脫了網絡遊戲的誘惑,才沒有造成終身的遺憾。由於他有過切身經歷,所以現在他與孩子們溝通就非常容易。
郭勇説:“我教育的幾個孩子跟我溝通都特別好,因為他們都是網絡遊戲高手嘛,我就從遊戲切進去,再嘮點別的,一點一點他們就拿我當朋友,而且拿我當特別好的朋友。” 難怪曉峰對記者説:“我感覺像郭老師孟老師那樣比較年輕一點的,性格比較活潑一點的,我喜歡交這樣的朋友。”
專家解釋説,首先就是要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通過這個溝通産生彼此的信任以後,再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告訴他在網絡上對他不利的因素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他要認識到網絡這個遊戲對他自身行為是一種危害,一旦他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對網絡那麼癡迷了。
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曉峰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和學習計劃,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我也不是不玩,隔一段時間我也會玩,但是我只拿它當一種娛樂,只在課餘時間抽一點時間去玩一玩。不會像以前那些,只要有空閒時間就一定得去。”曉峰告訴記者自己的感受。
“以前放學了在外面玩,現在訂學習計劃了,到點就回來了。”曉峰的媽媽看到兒子這樣的轉變,非常欣慰。更讓人高興的是,期末考試中,曉峰的學習成績一下上升了九名。
記者:看到成績單的時候,你當時心裏什麼感覺?
曉峰:高興。
記者:那種高興和你打遊戲的時候過了一級的高興的感覺一樣嗎?
曉峰:不一樣,因為它最貼近我的生活。這種感覺是一直跟隨著我的,而那種網絡遊戲只有在同學互相之間才能了解,其他人不會替我高興。
現在曉峰和媽媽都在努力去理解對方。雖然母子間還是會發生摩擦,但真正的溝通和交流畢竟需要一個過程。不過從對曉峰的採訪中,記者已經感到他正在長大和成熟。
曉峰:在爸爸媽媽有事情的時候我也著急,畢竟我是這個家裏的一分子, 我最想説的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對我的養育之恩,你們永遠是我的父母,我永遠愛你們……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