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共同關注]庫區(三)——減災防災 移民安居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6:02)

    進入[共同關注]>>

  CCTV.com消息(共同關注):


大多數村民的家裏都會看見這樣的裂縫

  主持人:民生民情民意,觀眾朋友,中午好,歡迎您走進共同關注。今天我們繼續關注《庫區》。2000年,重慶萬州區龍都鄉沙梁村8組村民黃美英和她的100多位鄰居,響應政府的號召,把家搬遷到比原來高幾十米的山樑上。這裡植被茂密,緊挨著公路,成為當時政府支持群眾遷移的好地方。黃美英用政府給的1萬多元移民款在這裡蓋了一幢三層小樓。黃美英對新家很滿意。可沒想到,這片幾代人安然生存,從未發生過滑坡的山梁卻給黃美英等100多名移民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據黃美英介紹,今年5月29日晚上,一場暴雨引發山體大面積滑坡,整個房子被石頭撞得咚咚響,第二天早晨黃美英出門一看,新房子被壓垮了一大片,屋內墻體出現了許多裂縫,新房成了危房。

  記者:像這種裂縫在你屋裏有多少處啊?

  萬州區龍都鄉沙梁村村民黃美英:五、六處。

  記者:像這樣的裂縫是墻皮裂,還是整個結構裂?

  黃美英:是純粹的(結構)裂縫。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彭先孚

  黃美英家門前的公路已經被滑坡滾下的山石泥土阻斷,現在,當地已經進入雨季,山體隨時有可能再次出現滑坡,黃美英説,現在一到下雨,全家只能晚上在公路上搭棚睡覺,不敢進屋。

  萬州區龍都鄉沙梁村村民黃美英:這上邊還有接近50米左右,全部是石頭縫口。

  記者:你是説上面現在全是大裂縫?

  黃美英:啊,全是大裂縫。

  記者:如果一下雨會出現什麼結果?

  黃美英:再下雨就要滑坡,滿滿的一片就要滑下來。

  記者:也就是説這一大片?

  黃美英:啊,這一大片全要滑下來。

  黃美英説,以前這裡從來沒有出現過滑坡,這麼大的滑坡,當地人還是第一次看到。經粗略統計,這次滑坡滾下來的石頭和土方量大概上萬立方。對於家門口的災難,黃美英也説不太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只是把這一切和三峽水位上漲聯絡在一起。

  記者:以前也下過比這還大的雨,為什麼沒有出現滑坡?

  萬州區龍都鄉沙梁村村民黃美英:沒有沒有,一直沒有,説的話還是三峽庫區那個水淹很高了佔一部分,是水漲的原因,從沒漲過這麼高的水位。


看著被壓垮的新房,黃美英的心裏説不出是什麼滋味

  黃美英的説法,在專家那裏也得到了一定的認同。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重慶市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黃家愉,從事地質災害研究43年。他認為,三峽工程的修建不可避免會破壞庫區地質,引發地質災害。

  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重慶市設計院副總工程師黃家愉:比如説原來古的河床,它是經過幾萬年以後形成的一個穩定邊(庫)坡,現在水來以後,改變他原有的平衡狀況,特別是在水的作用下,(流)動水的作用下,很多的邊坡,以前處於穩定狀況的邊坡都將失去穩定,重新出現滑坡,客觀的講三峽庫區對地質環境是一個嚴重的破壞,但我們從那個角度來講,三峽庫區的人民做了很大犧牲的。

  在5月底的那場滑坡發生之後。黃美英等100多名移民的居住地隨時都有危險。在這一地區,有的移民的家已經被滑坡摧垮,房屋地下的土壤也被雨水掏空。

  雖然庫區有關部門一直在研究對付山體滑坡問題,但由政府部門重新安置已不可能。因為這些房屋都是群眾用政府支付的搬遷費蓋的,當地政府有關人士表示,現在只能通過民政部門的救災資金解決他們的困境。


雨季到了,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山體滑坡,黃美英只能帶著家人在公路上搭棚睡覺

  其實,地處三峽庫區中部的重慶萬州,類似沙梁村這樣的地質災害並不少見。吊龍村距離萬州市區約30公里,這裡去年以來就出現了較大面積的滑坡,一些移民的房屋出現不同程度拉裂。

  萬州區吊龍村村民王明興:都是庫區水淹了以後,就有那種(滑坡)現象,但是原先還不存在好大的滑坡。

  萬州區大城管委會國土局黃賢忠:整個那一帶的話有百多家,一百多家都是這樣,都出現變形跡象,這是去年的房屋裂縫,全都起來了,全都掉開了。


治理工作正在展開,這些防護堤讓百姓感到安全

  吊龍村的絕大部分村民都是庫區蓄水前,從靠近江邊的坡岸就地後靠,搬遷到山腰公路邊上的,庫區蓄水175米後,村民們以前居住的地方和耕作的坡地都將被淹沒。雖然現在的水位只達到135米,但靠近江面的果園、莊稼地已經出現了大面積滑坡。聽村民講,從前這裡都是平整的山坡地,現在也都塌陷成了斜坡,一些莊稼也被泥流沖倒。

  記者:往年都是這樣的嗎?

  萬州區吊龍村村民:往年都不存在。

  記者:那今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村民:今年是庫區的這個水漲起來了,它一漲一落的,這個地勢就往下墜得很,原來這裡做了一家房子的。

  記者:那前面是吧?

  村民:很多村民都在那裏做房,現在都搬走了,房子被摧垮了。

  記者:你也是吊龍村的是吧?

  村民:我(以前)也在這邊住。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次出現的滑坡長800多米,寬500多米,總面積約0。5平方公里,涉及100多家農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吊龍村如此大面積的滑坡呢?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高級工程師,現任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顧問的彭先孚向記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委。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顧問彭先孚:它的前沿就是江水這一帶泡著,原先江水漲上來之前,應該説有一定程度的變形,那麼135水位漲上來以後,把前面抗滑段後面推起來,前面是抵擋是吧,把這個抗滑段浸泡軟化了,它的頂的力小了,相當於後面一推,前面以後退水的話,可能就形成牽引(力),我們這個滑坡滑動就是有牽引式的,推移式的。相當以後175水位蓄上來以後再一退下去,相當於前面拉後面推,就容易産生大面積滑坡。

  專家認為移民後靠也是造成滑坡的一個主要原因。移民從淹沒區後靠搬移更高的位置後,人為的建築施工破壞了山體地質結構,並且加重了江邊庫坡的負荷,加上降雨、江水的浸泡以及庫區水位的上升下降的牽引力,極易造成大面積滑坡。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彭先孚:三峽庫區這種情況應該是比較普遍的,現在比較普遍,特別是175水位以後,非常擔心,我現在心裏非常擔心這個,不及時治理的話,有兩方面情況,一個是(滑坡)下去以後,(庫區)瘀積 産生很大的淤積,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老百姓喪失生産資料了,我沒地種了,現在這個要是搬遠了,移民搬遠了,他沒法(種地),他不能搬的太遠,他要種那個地,地損失了,老百姓以後生活就困難了。

  其實不僅僅是專家的擔心,吊龍村的滑坡情況也引起了庫區和當地國土部門的重視,並多次組織專家現場勘察調查,研究解決方案。

  記者:那現在主要是採取一些什麼樣的防護措施?

  萬州區大城管委會國土局黃賢忠:這個地方一個是加強監測,另一個現在準備把它納入治理,庫區的來看過幾次了,因為滑坡的面積比較大,滑坡的範圍比較大,可能採取治理的方式花的經費比較多,後面大家趨向於把它納入搬遷避讓,把最嚴重的住戶,準備把(讓)他搬遷避讓。

  不過在一些專家那裏,他們更傾向於工程治理。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彭先孚認為,搬遷避讓的方式並非治本之策,如果工程治理費用和搬遷避讓相當,或搬遷避讓費用略高於工程治理,應該對地質災害點進行工程治理。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彭先孚:我們曾經有兩個項目,它的搬遷避讓(費用)可能要五百多萬,治理費用可能要七、八百萬,那麼搬遷避讓費用(與治理費用)只相差兩三百萬,差個兩三百萬,我把他治理好了以後,水土不流失,我這塊地保住了,這塊地長期的發揮作用,以後多少年發展下去,他的效益加起來可以超過你這個治理費用,要是不治理,不治理就沒有(費用)這個事。

  主持人:其實,吊龍村的滑坡和黃美英所在的沙梁村滑坡一樣,都是屬於需要搬遷避讓的項目,而這樣的項目在整個三峽庫區共有232個。按照國家規劃,這批搬遷避讓項目應該在三峽蓄水前就啟動治理。但是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這也使得這些地質災害多發區的庫區移民沒能及時搬遷,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

  今年6月上旬,連續幾天的暴雨致使萬州城區西北的首立山發生了滑坡險情,一塊巨石懸在了半山腰上,接到報告後當地地質災害防治部門迅速組織人員趕到現場,採用爆破的辦法將巨石炸碎,解除了隱患。當地國土部門介紹,這次的滑坡不僅對山下的居民造成了威脅,山腰上的居民房屋和地面也不同程度出現了拉裂和下沉現象。

  萬州區首立山居民:從那公路那邊過來的,那個碭碭(坑)從那邊一直裂過去,這整個的,這整個都是。

  記者:你們住在這裡不害怕嗎?

  居民:都是辦事處(地災治理部門),他們來把那個石頭弄了,看到國家都有人來治(理)滑坡。

  這裡的居民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對這裡的滑坡情況非常重視,還進行了治理,這讓他們很欣慰,住在這裡他們也不感覺害怕了。為了做好進一步治理工作,當地的國土部門還在這裡設置了簡易的群眾觀測點,隨時掌握滑坡動向。

  萬州縣國土局地質環境科林興和:這兩個點是觀測點、群測群防觀測點,對於這個滑坡是不是在活動、活動的程度,就是由我們的群眾觀測,觀測後向地災辦報告,我們來判斷它的活動情況。

  從2001年6月到2003年6月,兩年時間內,國家共投入40億元用於防治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對197處滑坡、81處塌岸防護工程以及其他地質災害進行防治和處理。國家花這麼多錢庫區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效果怎麼樣了呢?

  在萬州區的第二絲織廠下位置有一條長江支流竺溪河,這裡曾是一個很大的滑坡帶,竺溪河南岸的房屋和地面因為滑坡被拉裂得非常厲害,屬於庫區二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之一。經過兩年的治理,記者到這裡時已經很難看到滑坡的痕跡。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彭先孚:治理之前這一帶拉裂變形都很厲害,有一部分房屋垮塌了,後來的那部分房屋也拉裂得很厲害,更主要的是蓄水(175米)以後,這一片都可能失穩,房屋保不住,防護堤加抗滑樁,加這排抗滑樁主要是治這個滑坡,然後這個護岸就是保護這個岸坡和這個樁,本身就起一定保護作用。

  萬州下游的雲陽縣位於三峽庫區中部,這座新興縣城是從30公里以外的老城區搬遷過來後重新修建的。據當地國土部門介紹,下撥到雲陽縣的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總共1個多億。記者沿江看到,這裡的各種防災護坡工程已經基本完工,各種坡岸防護工程不僅有效防止了各種可能對縣城造成威脅的地質災害,也成為這個移民城市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雲陽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原來這裡是七溝八梁,都是一些村溝,並且有很多這種塌岸,所以庫區蓄水過後,這種原來是土山,土山坍塌造成一些地質災害。

  記者:現在這個護坡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汪光學:現在作用就是整個跟我們城市,將這些坍岸、滑坡全部都攔截在一頭,如果不寫這個防護堤的話,到時候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説不修這個防護堤,將來可能就是我們整個沿江沿岸。地質災害特別嚴重,特別是對我們的濱江路和我們沿江的城市建築,肯定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危害,現在國家真正能治理的也就在城區就是在城區也還有一部分沒有治理。

  記者從權威部門了解到,庫區各區縣在2003年6月1日蓄水前完成了135米水位線下的水下工程施工任務,確保了三峽工程按時蓄水、通航、發電。但專家同時也指出,雖然災害治理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經費不足仍然是目前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記者:那你覺得在治理自然災害方面,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雲陽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汪光學:作為我們三峽庫區二期地災治理存在的最大的問題,第一是資金的問題,因為國家40個億,切塊包乾到重慶和湖北兩省市,但是原來規劃的項目也比較多,要包乾使用。這個包乾使用就把整個投資固定死了,雖然災害很嚴重很大,對於這一塊,現在還存在一定的資金缺口。

  國家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黃家愉:確實經費太少,太少了以後,可能對我們的治理有一定的影響,可能就出現了,就是説本來我們該全面治理的,由於沒有錢我們只保護這一段,保護這一段的結果,可能只出現這個情況,就是説,治理的這個點,兩個點之間的連接部分沒有治,如果連接部分垮塌,就會影響其它點,由於沒有錢就只保護了重點,這是我當前感覺最大的問題。

  記者:那你們住在這裡不害怕嗎?

  吊龍村村民王明興:怕有什麼辦法呢,它不可能一下子滑跑了撒。

  記者:那以後萬一有一天,就是説比這個滑坡大,或是影響這個房屋安全怎麼辦?王明興:到時再想辦法。

  主持人: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存在了千百年,直接影響的人口有幾百萬。國家在三峽建設的同時也投入了幾十億元的資金,用於治理地質災害。據了解,三峽庫區第三期治理工程也即將上馬,這將為庫區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帶來新的動力和希望。

  到今天為止,三集系列節目《庫區》就要結束了。據我們的記者説,離開重慶的那天,又是一個大雨天。他一直惦記著那天夜裏,被滑坡威脅著的黃美英一家人是不是又要在馬路上過夜了。我們衷心地祝願在那裏生活的人們都能平安。感謝收看,下期再見!

責編:陳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