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9日 16:32 來源:
英國《衛報》10月31日發表《衛星數據顯示北京成為污染之都》的文章。該報援引歐洲太空署的衛星數據顯示,北京以及東北省份的二氧化氮含量高居世界之首。對此,國家環保總局首席科學家胡濤表示,歷史上北京從來不是“污染之都”。(《第一財經日報》11月9日)
北京承辦奧運會,西方媒體挑北京的刺兒,非常正常。面對別人挑刺,我們如何應對,卻又有講究。通常情況下,被批判者不外乎兩種選擇:要麼聞過則喜,要麼文過飾非。“聞過”與“文過”,雖然音相同,然而,一字之別,含義則相去甚遠矣。聞過則喜,虛心接受批評,用毛澤東的話説,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具有這種胸懷的人,實乃君子虛懷若谷風度的體現,必然贏得批判者的敬重,旁觀者的肯首。相反,對待批評,採取文過飾非的做法,難免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如果批判者是徹頭徹尾的栽贓陷害倒還好説,如果人家是有所依據,即便有所誇大其詞,也該實事求是,來個自我檢討。惟有這樣,“過”才能得以矯正。歷史早已證明,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得益於第三者的批評,而不是自我的肯定。
莊子早就開導過我們:凡事應“大辯不言”(《齊物論》)。你有本事,拿行動去證明,不要耍嘴皮子去爭辯什麼。北京是不是污染之都,最有發言權的不是北京,不是中國的環保部門,更不是所謂的首席科學家。聽聽“有朋自遠方來”的他國之都的市民,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後,他們對北京大氣環境質量的評價,或者問問從北京到別國首都去過的市民,讓他們比較一下,看看是北京的天空蔚藍還是人家那裏的天空蔚藍,是北京的灰塵少還是別國首都的污染少,答案自然有了。我的一個朋友,去了趟德國,回來後讚不絕口的是德國的大氣環境真好。好到什麼程度呢?這位老兄很會舉例子:在北京,在咱這裡,每天需要擦皮鞋;在德國,一週都不用費這個事兒。我沒去過德國,只知道他所描繪的“佳境”,在輪船上真實再現過。如果中國普通公民不是胳膊肘往外拐,故意滅自己的威風,那麼,對《衛報》“誇大其詞”的批評,真得仔細審視一番咱們這裡的大氣污染程度,到底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排名位置。不幸倒數的話,即便不是《衛報》危言聳聽的“倒數第一”,也大可不必跟人家急,急到賣馬尼拉和曼谷的賴,這是很沒紳士風度的言詞!如果馬尼拉和曼谷的首席環境學家也不願意,日後的口水戰豈不是禍起北京?
文過飾非,縱使“飾非”的“美容科學家”技藝再高,有些傷疤仍然無法徹底讓它隱身。環保總局的首席科學家,不是照樣得承認北京的環境質量沒能達到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標準嗎?不是還得承認距離綠色奧運的環境指標有差距嗎?這樣的言論,算不算自相矛盾的“科學版本”呢?
環境質量關係著每個百姓的生活安康與否,環境學家不能無視百姓的健康,純粹為了給環保部門減責,甘當“吹鼓手”!(作者:劉海明)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劉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