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打擊"高考移民"打錯了扳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19:24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日前,教育部、公安部聯合發文打擊“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一經查實,取消其考試或錄取資格,已經入學的應取消其學籍(北京娛樂信報10月12日)。

  “高考移民”恐怕是我國特有的現象,近年來愈演愈烈之勢。例如,據海南省教育部門統計,今年海南省“高考移民”創下歷史記錄,人數比去年激增3.4倍,達到9803人,每5個海南考生中就有一個是高考移民。除北京、上海、西藏外,全國27個省(市、區)都有學生在向海南省進行“高考移民”。無疑,“高考移民”會對移入地的教育公平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由此産生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打擊“高考移民”對於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穩定有積極意義。

  但是,只要了解“高考移民”産生的制度環境就會發現,打擊“高考移民”是打錯了扳子。

  眾所週知,我國高考錄取分數線全國不統一,因此不同考生的高考錄取分數又取決於其戶籍所在地。這就意味著,同樣的考生將因戶籍所在地不同,享有不同的高考錄取權利。一個河南的考生就算考分比北京、上海本地重點線還高50分,在河南也只能讀個專科院校。如果他到海南,就可能上一個本科院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總是要趨利避害。一旦發現在不同戶籍享有不同的高考錄取權利,人們自然會千方百計把孩子移民到一些分數低的地方去考,這是一種自然的衝動,實在是無可厚非。假如説一位河南的考生移民海南給當地考生帶來了不公平,那麼高考招生給河南考生造成的不公平又該找誰投訴呢?

  所以,從本質上來説,“高考移民”是人們以製造不公平的方式來抗議不公平。我們不能一味的指責“高考移民”,更不應該只把扳子打向“高考移民”,而應該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不公平。

  中國恢復高考以後,雖然實行高考進行了各種改革,但是實際上依然是以省、市、自治區為錄取單位,大學招生名額的分配是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但是名額的分配不是完全按照一種公正和公平的原則來進行的,而是教育部門或某些行政官員意志的産物,結果必然造成分配不公。因此高考錄取線的高低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給它分配的名額比較多,它的錄取線就低,反之,則錄取線就高。在這樣一個格局下,各省、市、自治區之間錄取分數線就形成差異。因此,之所以出現高考移民,從根本上説還是由於政府公共政策的偏差造成的。

  例如,目前高考分數線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情況:教育最發達的北京、上海名額多,考分低,教育不發達的西藏、新疆、青海、海南等地分數也偏低。從教育資源配置來講,對某些特殊地區特殊群體進行某種傾斜、照顧、補償是應該的。我們向某些不發達地區進行某種傾斜,是為了對已有的某些不平等進行某種補償,可以理解。但是給已經具有教育資源絕對優勢的城市補償就會讓人匪夷所思。

  顯然,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偏差製造了不公平,而“高考移民”正是這個有偏差政策的副産品。不去糾正政府公共政策的偏差,卻把板子打向“高考移民”,未免有失理性。如果政策環境仍然存在,這種打擊效果如何恐怕也大可懷疑,因為人們完全可能由顯性移民轉向“地下移民”。

  對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説,政府對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干預或許是應該的,但是,這樣的配置和干預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高考移民警示我們,即使以省市自治區為計劃單位來配置高考資源的制度本身沒有疑問,它的具體分配過程也必須在陽光下操作,貫徹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原則。惟有此,才是杜絕“高考移民”現象的治本之策。 (作者:氣橫西北誰人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