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9日 19:02 來源:
遼寧省制定的“十一五”生態保護目標提出,“十一五”期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10%的村鎮建成“環境優美村鎮”,改善全省2300萬農民的生産生活環境。今後5年中,要建成100個環境優美鎮和1000個環境優美村。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寧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遼寧省和其他省市一樣在制定“十一五”計劃時充分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和一致性,把農村生態保護列入“十一五”目標。
先污染後治理、工業文明帶來環境問題既不是固有的發展模式,更不是不治之症。生態破壞與工業化、城市化、就業壓力、資源短缺、貧富差距攪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累積成嚴峻的社會難題。某些人的先富犧牲了多數人的環境,某些地區的先富犧牲了其他地區的環境。環境不公加重了社會不公。我國農民為現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他們卻愈來愈被排擠在現代化成果之外。不僅如此,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現代生態難民,是環境污染的第一受害群體。頻頻從媒體爆出的“垃圾村”、“癌症村”、污水河等觸目驚心的污染破壞了農村的自然生態,威脅著農民的身體健康。農村不應當成為城市“世界工廠”的垃圾場,這是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解決環境一發展問題的治本之策。近年來,常熟投入鉅資實施48項重大生態工程,目前已完成33項,部分完成和正在建設的有15項,累計完成投資52.5億元。常熟形成了完善的市鎮兩級生態規劃體系,實現了生態規劃“全覆蓋”。據統計,全市直接用於環境改善和生態保護投入所佔的GDP比重,始終保持在2.5%以上。去年10月,常熟市榮獲“國際花園城市”桂冠,成為全國首個捧回“綠色奧斯卡”的縣級市,為百姓和後人留下一筆豐厚的財富。(新華報業網10月8日) 與此同時,黨委和政府需要建立一套能夠修正地方官員決策的考核標準,這就是官員環保考核。環保考核應包括公眾環境質量評價、空氣環境質量變化、飲用水質量變化、森林覆蓋增長率、環保投資增長率、群眾性環境訴求事件發生數量等指標,並嚴格考核加以督促。
人與自然相和諧, 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政府在讓廣大人民充分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生活在大自然的“原色”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作者: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