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讓我們一起拒絕“高考狀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1日 14:36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高考結束了,接下來考試的成績,考生的去向,誰將成為執牛耳者,都將成為考生、家長和社會熱烈議論和廣為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各大媒體競相搶奪的一大新聞資源。

  “高考狀元”現象,不是一天形成的。隨著通訊的日趨發達、交通的日益便利,信息的廣泛交流,報道、追蹤、訪談、在線、直擊“高考狀元”,甚或延伸至老師、家長、學校、社區都跟著火一把。它承載著多少人的期望和夢想,演繹著幾家歡樂幾家愁緒,但“高考狀元”現象帶給人們的不全是慶賀和驚喜,也有遺憾和慨嘆。

  拒絕“高考狀元”就是拒絕應試教育的落後模式。“高考狀元”是應試教育催生出來的“活樣板”,某種程度上也是現代版的“范進中舉”,多多少少印記著死讀書、讀死書的影子,殘留著“填鴨式”教學方法的痕跡。 去年8月24日央視《新聞會客廳》播出《我的“神童”兒子為何肄業回家》,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媽媽不能跟在身邊,魏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2003年,他因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而在魏永康的成長過程中,似乎都在印證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模式的成功,其實他現在的處境足以證明他的失敗乃至整個教育體制都值得好好反思。象魏永康這樣的高分低能兒在高等學府裏絕不是個別。我們的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恐怕不是“高考狀元”所能回答的。

  拒絕“高考狀元”就是的拒絕“高考狀元”的英雄觀。不少考生和家長、老師往往把“高考狀元”看成是值得景仰的英雄,學習上的“明星”。神化“高考狀元”的學習過程,片面追求題海戰術、分數至上等教學方法,誤導中學生在學業一定要鶴立雞群,出人頭地,“考不驚人誓不休”,這樣希望逾高,失望逾大。巨大的落差甚至使有的考生在絕望中走向人生末路。這樣的悲劇每年都有,確實發人深省。還有的考生在英雄“旗幟”的招引下,忍受病痛,被抬進考場。據6月9日人民日報報道,6月7日下午3點,浙江海寧南苑中學高考點出現感人一幕:考試鐘聲響起,兩位老師一前一後抬著一副擔架,從6樓的休息室直奔2樓的考場。擔架上躺著的是患了腰間盤突出症、疼得直不起腰來的考生倪佳萍。筆者不禁要問,高考與生命相比,哪個更重要?

  拒絕“高考狀元”就是拒絕“一考定終身”的擇業觀。我們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願,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榜上有名,考上名牌大學。但是我們應該理智的看到,雖説高考是一種相當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但往往是遺憾多於期待,會有考生臨場發揮不好,考得不理想,甚至大失所望,這也是正常現象。能夠被冠以“高考狀元”的畢竟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學生各有韆鞦的特長並不能通過一個高考顯現出來,不代表他們考得不好就沒有能耐,就沒有出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各有各的前程。對熱愛知識的青年人來説,成功的大門永遠向他們敞開,多元的社會為他們提供很多深造的機會和成才的途徑。像許振超、包起帆、鄧建軍等崗位能手,同樣能夠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同樣受到社會的尊重。

  拒絕“高考狀元”就是拒絕狹隘的人才觀。高考不是目的,高分不是目的,高學歷不是目的,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的綜合素質提高,培養更多的合格勞動者、建設者、創造者,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才是根本目的。理性地對待“高考狀元”,就是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品德、能力和實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身份,不唯資歷,努力營造一種付出必有回報,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強烈氛圍。這樣我們才能摒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褊狹心態,改變那種把高考當節過、把優者當星捧的庸俗舉動,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高考對待成長中的青少年。

  拒絕“高考狀元”,從根本上就是為了創造一種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同時也有利於學校、家庭更加科學地面對高考,有利於社會輿論更加理性地對待高考。也是為了讓一茬接一茬的青少年們永遠相信人生是那麼的五彩繽紛,天地是那麼的寬廣遼闊。 (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