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夏日流火話高考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7日 17:26)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一年一度的高考開始了,許許多多“苦讀寒窗”十幾年的中學生走進考場,接受一次千帆競渡數風流的重要檢驗。這次檢驗,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些學生的命運,也是他們十多年讀書生涯的最終評判。整個夏日,高考將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待,從小學到中學,許多老師的精心栽培,更多的人,在為孩子們精心打造方便快捷的“高考綠色通道”。每年的高考,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心酸與歡樂!

  社會在進步,如今的高考也已經走向人性化。近四十年前,持續多年的高考也被當成封建科舉而遭廢棄。在那個瘋狂年月,高校招生完全成了一種政治化的講習。改革開放給中國注入全新活力的同時,也為高考制度平了反。從此,越來越多擁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步入高校,逐步成長為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

  十多年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讓那些高分考生成為真正的“高能”人才,這是我們至今都在爭論的話題。高學歷、高文憑不等於高水平、高能力,這似乎已是積極倡導素質教育者的共識。可素質教育説來容易做來難,儘管高考制度存在許多亟須改進的弊端,我們至今也沒能找到一個可以取代它的高校招生制度。

  教育改革,也應當放眼世界、著眼未來。在積極進行素質教育改革試點的同時,我國也在借鑒國外辦學經驗。一方面鼓勵並扶持民辦高校發展,有條件地穩步推進高等教育産業化;另方面也在探索改進官辦高校的辦學模式,進行名牌高校的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教育,也必須適應現代化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從招生到教學,始終把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數百萬學生培養成“考試專業戶”一樣高分低能的書獃子。

  一些教育體制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有類似我國高考的中學會考制度,但由於他們的高校大多為民辦,中學會考的成績往往只作為招生錄取的參考,不起決定性作用。給高校招生充分的自由、自主,由他們根據自己制定的綜合素質測試來選擇“可塑之材”,這在西方已經成熟的民辦高校教育中,已經非常普及。我國高等教育的産業化改革曾招致廣泛批評,這是由我國高校的公辦性質和不成熟的市場機製造成的。公辦高校的産業化教育和自主招生,在沒有成熟有效的制度化制約和監督時,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應。大力推進新興民辦高校建設,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公辦高校的這一“先天不足”。

  高考留給我們終身難忘的記憶,或許還演繹出許多故事。記得多年前在高中時,我一直不太適應一些老師的教學方式,更煩感沒完沒了的摸底考試。一位年輕的物理老師,鼓勵我們拋開課本大搞題海戰術,而另一位年老的英語老師則大講語法之重要。我是曾被那兩位老師斥為“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倔頭”。我一直認為,無論如何,所有學科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學好數理化,必須堅持以課本為主。而在學習語文和英語時,我又把很大精力用在了課外閱讀上。高考前夕,一些老師和同學看著我填報的志願不以為然。我記憶最深的是,面對別人的質疑與嘲笑,我堅定地告訴他們:我不知道是不是會考得比你們好,但我有把握在高考時考出我的最好成績!後來的事實,讓那些同學和老師大跌眼鏡。

  國家擴大高校招生並放寬高考條件後,給了更多人步入高校的機會。高校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殿堂,她儲備了國家最多的智力資源。多年前,高校還沒有擴招的時候,由於入學率很低,高考被稱為決定命運的“獨木橋”。現在,廣大考生應當明白,高考只是人生許多重要抉擇中的一個,而且機會也不只一次。天生我材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成為國之棟樑,但這絕不是、也不應成為成才的唯一道路。

  流火的夏日,流火的高考。衷心祝願廣大考生從容面對高校的選擇,發揮出最高水平,步入理想的高等學府。也要有一種得失淡然、從頭再來的豪邁。路就在腳下,只要有了坦然面對一切的精神氣概,多年的辛勤耕耘,一定有個好收成!(作者:李映潔)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