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面對面]盧勤:忠告家長(5月29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30日 10:06)

    進入[面對面]>>

  CCTV.com消息(面對面):

  
  千萬個家長面臨的矛盾,
  盧勤:今天當家長真煩
  千萬個孩子面臨的苦惱
  盧勤:今天當孩子真累
  盧勤:很多父母和孩子已到了勢不兩立
  她是孩子們的知心姐姐
  她用行動挑戰傳統家庭教育觀念
  盧勤:成長比成績重要
  家庭為何遭遇家庭教育的風波
  迷茫的家長 失落的孩子
  盧勤走進《面對面》為天下父母開出家庭教育的五大秘方。

  盧勤:1948年生於北京,20歲赴吉林省插隊;34歲起擔任《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主持人,52歲創辦《知心姐姐》雜誌,她個人撰寫的關於家庭教育的圖書銷售超過300萬冊。

  最近,一場由南京市委宣傳部舉辦的市民學堂系列講座吸引了一千多名聽眾,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從其它城市趕來聽講座,這位主講人就是曾經影響過兩億多孩子的家庭教育專家——盧勤,盧勤是《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的主持人,這次講座的全部內容都來自她的新書《告訴孩子你真棒》,這本書出版之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書中講述的家庭教育的問題引起很多家長的關注。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紛紛找到她諮詢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

  記者:你的書,你的欄目,乃至你本人,為什麼會那麼的受家長們的關注和孩子們的關注?

  嘉賓:因為我提的話題是他們所關心的話題,我説的問題是他們正在發生的問題,所以我現在的感覺,今天當孩子真累,今天當家長真煩,今天當老師真難。

  記者:會不會因為你做這一行,所以你會把這個問題自覺不自覺放大?

  嘉賓:你知道現在找“知心姐姐”來傾訴的這些孩子和父母,也已經到了一種很多父母和孩子都勢不兩立,別以為事情沒有發生它就不存在。它天天都存在著。


  盧勤在她的書中指出了目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並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案件觸目驚心,那就是2000年發生在浙江省京華市的一起殺人案,這件當時震驚全國的案件發生在一個17歲的少年身上,這個名叫徐力的少年在家中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盧勤作為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的主持人到少管所看望徐力。

  嘉賓:見了徐力,我當時就挺震驚的,如果不是戴著手銬,我怎麼也想象不出這個孩子能把他母親打死,

  記者:徐力殺母的事件,當時我也去做過採訪,但是到今天我也沒明白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嘉賓:他説我跟我媽媽感情不算太好,我們家有兩居室,我有自己獨立的房間,但是我在家裏沒有一點秘密,我們家沒有一張桌子是帶鎖的,我寫的日記放在桌子裏媽媽可以隨便翻看,看著不順眼就打我罵我。有一次我寫的我和同學去溜冰了,媽媽知道以後把我狠狠打了一頓,笤帚都打斷了,以後我再也不寫日記了。媽媽對我的希望就是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至少要考浙江大學,都考不上,我雖然是一個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學生,可是我是這個班倒數第四名的學生,媽媽有個同事的孩子是我們班前三名的學生,每次考完試媽媽總是拿我的成績跟那個孩子比較,總是説你怎麼那麼笨呢,別人能考前三名你怎麼考不到,你是豬腦子啊。他説當時媽媽那種指責就讓他內心裏特別反感,他覺得他非常盡力,但是父母對他要求非常高。

  徐力的案件當時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在猜測徐力殺母背後的動機和原因,作為家庭教育專家的盧勤聽完徐力的講述之後,她在書中這樣描述當時自己的心情:當我走出看守所的時候外面下著小雨,我的臉上一直流著熱淚,內心裏特別不平靜,我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愛和恨就像一張紙的正反面,正是過高的期望扭曲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扭曲了一個孩子善良的心,使他走向了極端。

  記者:望子成龍也沒錯。

  嘉賓:首先成人然後才能成才,然後才能成功,他沒有做人這一個基礎,這個龍是飛不起來,

  記者:但是從小他媽媽就是這麼教育他的,也不是第一次罵孩子。

  嘉賓:就是非一日之寒了,從小到大一直積聚在心裏的一種,從開始不滿到後來仇恨,到最後就産生這種暴力了。有時候心裏壓抑的孩子特別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他不知道怎麼去發泄他心中的不滿。

  記者:但是徐力媽媽管教孩子所做的方法,她的心情都是大多數家長都在做的。

  嘉賓:是的,因為徐力這個孩子太內向了,他媽媽有的時候下班以後情緒不太好,徐力説跟他媽媽説句話,媽媽説你甭理我煩著呢,所以他們家沒有聲音,因為他爸爸也不在,他爸爸一週才回來一次,他本來可以出去打球兒,打球兒也可以宣泄,但是他媽媽不讓他打球兒,

  記者:那你説他媽管的不對嗎?

  嘉賓:他媽管的不對,他媽對這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太不關注了,他孩子也需要尊嚴啊,他媽媽那種管教讓孩子尊嚴蕩然無存啊,

  記者:但是我們為徐力來辯解的時候,你不覺得對家長不公平嗎,對他媽媽不公平嗎?

  嘉賓:不是,由於他媽媽對他心理健康方面長期忽視,所以他等於是面對這些矛盾他沒有一種解決的方法,他就走向了極端。

  記者:但是他媽媽所有的管教,他也應該明白出發點都是善良的。

  嘉賓:對,是這樣的,所以他現在很後悔,事發之後他非常後悔。

  記者: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他的普遍性在哪兒?

  嘉賓:我們就要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為什麼會産生極端,那其他在孕育的那些問題是不是應該得到關注。

  記者:那是願望不對呢,還是手段不對?

  嘉賓;願望和手段都有問題,爸爸媽媽對他只有一個希望,考大學、考重點、考名牌,他其他的成就感全沒有。


  盧勤把家庭教育出現的問題歸納為5個方面,其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家長對孩子普遍存在過高的期望,她認為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最終帶來孩子的無望。

  記者;為什麼會是過高的期望?

  嘉賓:讓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情,有一個孩子有一天打電話打到我的辦公室,説我是全校最自卑的學生,我説你的成績不好嗎,第六名,我説那很不錯,她説你不知道,我內心世界裏是非常自卑的,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就讓她要考一個重點大學,她説我也很努力但有的時候就考不好,爸爸媽媽就氣急敗壞就打她,她説有一次最恐怖的是爸爸把我的褲子扒掉,拿了皮帶的鐵頭打我的腿,打出了血媽媽卻捂著我的嘴不讓我哭,我現在想起來渾身都顫抖,後來我考上這個學校了,媽媽特高興,媽媽覺得她很成功,她到處跟別人説我女兒特棒,考上這學校了。後來她上了這個學校以後她特別自卑,她把自己保護起來不跟別人交往也不理睬別人。

  記者:但是過高的期望有什麼錯呢,所有的父母都看重自己的孩子,

  嘉賓:孩子是這麼個特點,蹦一蹦能夠著他就繼續有希望,老夠不著他就累了,他就沒希望了。

  記者:那孩子生下來以後,做父母的不會希望我的孩子沒出息。

  嘉賓:你説什麼是出息,當大官是出息還是當廚師是出息,只要能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就叫有出息。

  記者:那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當兵我就希望他當將軍,他當廚師我就希望他當最好的廚師。

  嘉賓: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適合當廚師、是不是適合當士兵。

  記者:達不到這個目標,難道説這個目標本身錯了嗎?

  嘉賓:這是説你有目標還是孩子有目標,這孩子自己要有目標,孩子自己的成就感來自自己的目標,不是來自於父母的目標啊

  記者:但是孩子的目標從哪來?不需要父母的引導嗎?

  嘉賓:孩子的目標是在體驗中獲得的那種感受,他從小成功到大成功,他第一次獲得的小成功、一種小小的成就鑄成了他走向成功最後的目標,但是他沒有成功的感受他怎麼能有目標呢。

  記者:你能不能給家長一個原則,我們對孩子的未來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期望才是適度的。

  嘉賓:我覺得父母要想清一個道理,你到底要什麼,所以我跟很多父母説成長比成績重要,這是我給他們的一個忠告。

  記者:那很多家長的邏輯是沒分就考不上學校,考不上學校他就可能找不到好的職業,這也是現實。

  嘉賓:是這樣的,但是考上學校難道他就成功了,我剛才舉的例子就是一個,已經考上學校了,好像爸爸媽媽認為達到理想了,實際上她的內心世界依然是一片昏暗。所以我覺得對孩子來説最重要的是興趣和他的成就感,怎麼在學習中能夠有成就感,這樣他對學習就永遠保持一種興趣,不要逼他,人為別人做事總是非常被動的,人要為自己去做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很願意學,考試我很有感覺,這個孩子就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覺得父母不要讓孩子産生一種代替你去實現你的夢想,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種補償心理,我們小時候沒得到的、我們青春的時候沒得到的讓孩子去得到,

  記者:你的意思是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是不應該是父母理想的補充?

  嘉賓:對,你總結的非常精彩,就是這個意思,他只是你的一個生命夥伴陪他走一程就夠了,他將來幹什麼是他自己的事情,別管那麼多,也不要管他一輩子。


  盧勤指出,家庭教育中出現的第二個誤區是家長對孩子過度的保護,她認為現在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對孩子過度保護最終會帶來孩子的無能這一嚴重的惡果。

  記者:孩子生下來就是需要保護的,或者18歲之前父母都有監護的義務,為什麼會説過度的保護?

  嘉賓:過度的保護就是説該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替他做了。

  記者:能給我們舉個例子嗎?

  嘉賓:比如説衣食住行吧,今天父母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幹,你的任務就是唸書,一切事都我幹,我帶孩子去夏令營,有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一個煮雞蛋發呆,我説你不愛吃煮雞蛋嗎?愛吃,我説那你怎麼不吃呢,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我説你們家雞蛋長得什麼樣啊?我們家雞蛋是白的、是軟的好咬,這雞蛋太硬咬不動,我一問這孩子,從小從來沒有看到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

  記者:這種常識的缺乏是因為保護所帶來的嗎?

  嘉賓:是的,因為爸爸媽媽認為我都給你準備好是我對你最大的愛,其實他錯了,最大的愛孩子是讓孩子學會去做這些事情,他自己親手去做一個事兒比你給他做好了請他吃,他感受好多了。

  記者:但是孩子的成長確實讓父母操心,社會那麼複雜,我擔心孩子學壞,我不知道他走出家門以後他會交什麼樣的朋友,他會去幹什麼樣的事,這種擔心不是正常的嗎,這種擔心就需要給孩子一種保護。

  嘉賓:確實,你説的這個事我也非常理解,因為我也是個獨生子女的媽媽,我跟很多父母講一個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你能保護孩子在今天在你身邊不出事,你保證不了他一輩子不出事,因為他不會自我保護,今天,第一大殺手就是意外傷害,有一件事對我觸動挺大的,就在去年聖誕節那一天,有一個媽媽走進我的辦公室,她很漂亮,而且穿了一個紅色的衣服,一進門就跟我説我女兒很愛看書,想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些書,她三年級她死了,我説她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就是在金星離月球最近的那天晚上,女兒爬到家裏六樓的窗臺看月亮,結果不小心從窗臺上摔下去,摔死了,

  我當時就説孩子為什麼會掉下去,媽媽只是告訴她不要上窗臺,媽媽從來沒有告訴過她怎麼上窗臺,如果你想擦玻璃,你要用左手抓住一個結實的東西,然後晃一晃沒問題再開始操作,如果上窗臺不要兩隻腳都出去,一隻腳在裏一隻腳在外,你只要教會她怎樣去面對才行,所以在我們家庭教育中不字太多了,不要下河、不要游泳、不要乘梯,不要爬高,什麼都不要幹,那我能幹什麼,其實今天應該讓孩子教會怎樣去做。

  記者: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怎麼樣的保護才是適度?

  嘉賓;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隨時發生事告訴孩子怎麼辦,比如説在家炒菜不要不讓孩子進廚房,怕孩子燒著,孩子要學會炒菜,就告訴他炒菜怎麼點火、怎麼滅掉、怎麼關煤氣,如果你一個人在家做飯著火了,油鍋著火怎麼辦,別著忙,放上涼水那就慘了,擱上鍋蓋,拿鍋蓋一蓋就沒事了,這些事情都是讓孩子操作中告訴他,比如説媽媽讓我把剪子遞給她,我拿著剪子尖衝著她交給我媽,我媽説這不對,這很不禮貌也很不安全,你要拿著剪子尖把剪子把遞給別人,這就叫教育,教育是一種榜樣和行為,它不僅僅是説教,

  記者:就是教導孩子怎麼去應對危險,而不是告訴孩子説我們不會有危險。

  嘉賓:對,不要告訴他有媽媽在你就沒有危險,不要説,過度保護的孩子很怕失敗,他承受不了失敗,所以我覺得要該放手就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

  盧勤在書中指出,家庭教育的第三大誤區是家長溺愛孩子,她認為家長對孩子過分的溺愛最終使孩子變得無情無義。

  記者:可能溺愛的例子很多,我們還是願意聽知心姐姐給我們舉一個例子,什麼叫溺愛?

  嘉賓:讓孩子沒有愛的感覺的愛就叫溺愛,比如説過生日這件事,沒有告訴過孩子生日的涵義是什麼,從來沒有把自己的生日告訴過孩子,孩子也從來沒有對媽媽的生日有過感覺,孩子就這樣長大了,長到上中學有個媽媽就終於痛苦不堪了,他媽媽給孩子過了那麼多的生日,結果有一天她過生日好友打來電話向他祝賀,他不在家他兒子接的,好友跟他説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兒子説我媽媽過生日關我屁事,他媽聽了這話就流眼淚了,就想起自己的那些付出孩子一點感覺都沒有,一片冷漠,説我養的哪是孩子,整個是個豺狼,我説這豺狼誰培養的不是你自己培養的,孩子的愛心就像一個小苗,你在乎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就會滅亡,你從來沒有在乎孩子的愛,我就真的覺得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只關注他的學習,不在乎孩子小小的愛心。有一個孩子就説看到爸爸媽媽正在那看電視呢,端兩杯茶過來了,爸媽喝茶,本來想聽到一句表揚的話,沒想到爸爸媽媽把臉一沉説:別借著倒茶的功夫出來看電視,知道你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我用你倒茶啊,我自個兒不會倒啊,唸書去,考一百分比什麼都強,那孩子就説了我再給他們倒茶我就不是人。

  記者:但是很多父母都認為我的付出不要回報,是一種境界。

  嘉賓:對,這是誤區,只有付出愛的人才能感受愛,只有孩子能感受愛,愛才能變成一種心靈的成長,比如説像錢這樣的東西,他想要錢你就給他錢這是不可以的,該給他多少錢就給他多少錢,多餘的不能給,

  記者:十塊錢在有的家庭來説是很多的,但是對於有的家庭又是很少。對於家長多少錢合適,標準是什麼?

  嘉賓:沒有標準,在這方面沒有標準,只是一個在你的家庭生活中你認為你的孩子在他的消費中多少錢是有度數的,不能因為你有很多的錢隨便給孩子。

  記者:但是做父母的一個普遍的心裏可能認為孩子到了學校以後穿的太破,用的東西太差可能會出現一種自卑的心理。

  嘉賓:不能説太破,就是乾淨吧,但是有一個最重要的觀點,我覺得父母應該早一點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財富,是人的財富,我有一個朋友是深圳的一位,原來的小學老師,他兒子是深圳市十傑青年,結果孩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學,到北京去讀書,到飛機場爸爸一看人家的孩子都是穿的名牌的旅遊鞋,自己孩子穿的普通的球鞋。他跟他愛人倆人跑到免費商場立刻買了一個名牌鞋,寄給他兒子,兒子立刻回了一封信,爸爸當我收到這雙鞋的時候,我才知道,你太不了解你兒子了,你給我的東西,你雖然沒給我名牌鞋,但是你給我的東西是別的同學沒有的,電腦剛剛産生的時候你就給我買了電腦,人家同學都沒有跟爸爸媽媽出去旅遊過,你一到暑假就帶我出去旅遊,祖國的很多江河我都去過,國外我都去過,我比別的孩子都有知識,都有眼界,這就是你給我的財富。你的孩子培養到今天,一旦長大他就明白這是愛,這才叫愛呢,長大了以後他恨你,他除了會穿衣服他什麼都不會,這時候他就恨你了。記者:溺愛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表現?

  嘉賓:這是精神方面的了,孩子對父母過度的依賴,愛得讓孩子離不開他,這就非常麻煩了。

  記者:怎麼講?

  嘉賓:比如説孩子的獨立性吧,咱們就説現在很多大男孩兒都十幾歲了還跟他媽睡一床呢,他離不開他媽。

  記者;不可以嗎?

  嘉賓:兒子從母體中出來,從胎盤裏剪斷的時候,第一次分隔,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了,一切你替他照顧得好好的,連被子每天都給你蓋好,什麼都替你照顧的五體投地的,孩子就一點空間沒有了,餓不著凍不著冷不著,在媽媽的這種母愛下,他很舒服,那這個孩子一旦,別説走進社會,他走進大學就受不了,慣子如害子啊,最後對父母很仇恨的那些孩子,多數都是溺愛的孩子。

  記者:那愛和溺愛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你劃一道線。

  嘉賓:我覺得愛是適度的,是在讓孩子獨立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一些必要的精神關懷,溺愛呢,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讓孩子感受不到的愛一般就是溺愛。

  記者:作為父母怎麼區分,孩子要吃麥當勞我不給他吃,我這叫愛了,給他吃了這就溺愛了,一週吃三次我就給他吃一次,這就不溺愛了。

  嘉賓:這要看家庭的情況,家裏的情況,如果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但是如果你家沒有這個條件,然後就讓孩子去,正是在害孩子。

  盧勤在書中指出,家庭教育中的第四大誤區是過多地干涉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她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家長過多的干涉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無奈。

  記者:什麼叫過度的干涉?

  嘉賓:比如説偷看日記偷聽電話,這是孩子最反感的,他們也有了一種權利意識啊,他有隱私案權嗎,一個四年級的小男孩兒問我媽媽偷看日記對不對,我説你怎麼知道媽媽偷看你日記,他説我就知道我媽媽偷看我日記,可我一直沒有證據,有一天我就寫了一篇日記,媽媽今天早晨我發現你有白頭髮了,媽媽你是為我累的啊,媽媽你一定要愛惜自己,為了表達對你的愛,我把你的白頭髮珍藏在日記本裏了,當天晚上他媽就偷看,一看到這篇特感動,看到最後一句把白頭髮珍藏在日記本裏了,翻了半天沒翻著找了半天沒找著,拔了一根擱在裏頭了。第二天,兒子看到這個白頭髮了,媽你又偷看我日記了,他媽説沒看,那根白頭髮不是好好在那裏夾著呢嗎,孩子説,你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吧,我根本就沒夾白頭髮那根白頭髮是你夾進去的,當時我覺得這孩子特可愛,覺得他媽更可愛。可是到了初中,這個可愛的媽媽變成可恨的媽媽,

  記者:但是什麼樣的隱私應該尊重呢,是所有的隱私嗎,孩子畢竟就是孩子嘛。

  嘉賓:我覺得首先要有種尊重的觀念,這孩子,尤其是到了初中,開始有種獨立意識了。

  記者:但是父母除了這個途徑以外還有什麼途徑去了解孩子呢?

  嘉賓:我覺得要溝通,這樣從小跟孩子有種習慣,有話要當面説一説,爸爸媽媽也會發現一些問題的,發現問題以後要用一種正常的手段跟孩子去進行溝通,溝通啊如果從小不溝通,長大溝通就真的很困難了。

  記者:碰到一個誠實的孩子你幸運,碰上一個愛撒謊的孩子你怎麼溝通啊,他能跟你説實話嗎?

  嘉賓:就是説他的信任程度有多少,完全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你去聽信了他的謊言,你就不去調查,慢慢越來越説謊,他一旦説了實話你就打他,這孩子絕對不會跟你説實話,孩子無論跟你説什麼,愛聽不愛聽,成績好不好,結果怎麼樣,都能承受,然後幫他分析,看這事怎麼辦比較好,孩子就能夠慢慢的在父母面前實話實説。

  記者:什麼樣的事情父母應該干預什麼樣的事情不應該干預?

  嘉賓:比如説孩子交友,比如一個女孩兒跟男孩子交友,男孩兒和女孩兒交友是正常的友誼,父母不要干預。

  記者:這能夠相信孩子的自覺性嗎?

  嘉賓:自覺性是爸爸媽媽培養的,我覺得這跟教育方法有關係,

  記者:我相信偷看也好用各種極端的手段也好,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早戀。

  嘉賓:對,當然一旦孩子有了朋友以後,爸爸媽媽要有一種心平氣和的眼光看她,不能夠把她看成洪水猛獸,父母越緊張的事是孩子最願意幹的事,最有刺激的事,父母平和下來孩子反而輕鬆了,接納你孩子的朋友沒什麼了不起,但是要告訴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是選擇終身的伴侶,不要一見鍾情。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有一個孩子有一天很坦率的跟他爸爸説,本人看上一個女生,又聰明又漂亮又賢惠,我能跟她結婚嗎,他爸爸説好啊,你能看上人家,人家能看上你嗎?她也看上我了,説我也很有魅力。爸爸説好啊,你能被一個女生看上説明你不簡單了,如果你將來想在縣裏發展,你可以和她繼續發展,如果你將來想去市裏發展,你應當到市裏去解決問題,如果你將來想去省裏發展,你應該去省裏解決問題,如果你將來想去北京發展,你應當進京去解決問題,如果你將來想上國際上發展,你應該出國去解決這個問題。兒子一聽,那我就不著急了,等等再説吧,爸爸給了他一個眼光,就是孩子不要近視眼,要看得遠一點你的終身的伴侶會陪伴你成長往前走的,你如果很短視你將來會後悔的,

  記者:但是你這種溝通的方法當然是一種很理想的方法,很民主的方法,我想我們小時候課桌上都有三八線,這種震懾力也有作用,不許交往。

  嘉賓:這就是一個新的課題。我覺得禁止在今天這代孩子可能做不到了。

  記者:有變化了。

  嘉賓:我問過很多孩子你們的性知識哪來的,多數都是從同學那裏問來的,很少是問家長,還有個別孩子是看書的。所以這種交流你想肯定會發生。

  記者:那家長應該對孩子開放嗎?

  嘉賓:家長早一點告訴孩子比較好,家裏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早買一本書,放在孩子床上讓他自己看,一個健康的科學的孩子能看懂的書,比他看那些黃書去尋找刺激好多了。所以我覺得這種青春期的這種交往並不是説阻止孩子交往,是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學會交往,我記得反正我給兒子寫過一封信,兒子上中學,老師説,你兒子夠有眼力的啊,看上班裏一個女生,我當時就挺苦惱的。

  記者:你怎麼辦呢。

  嘉賓:後來我回去就給他寫了一個條,上面寫著,一個國家強大了別的國家都會跟你建交,一個人強大了別的人都會跟你友好,一個男人強大的,好多女人自然會來找你,不要苦苦的等一個人。我擱他桌子旁什麼都沒有説,至今都沒説,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母親給孩子的一點點建議,就夠了。

  盧勤指出,家庭教育的第五大誤區是家長過分地指責孩子,她在書中舉例説,《知心雜誌》給孩子們做過一個調查,如果爸爸媽媽給你一個承諾,你最希望得到什麼?在受訪的3671名同學中有56%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能看自己的進步並肯定自己,有54%的孩子希望爸爸媽媽不要老説別的孩子比自己強。盧勤認為,一個孩子,他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積極評價。

  記者:什麼叫過多的指責和過分的指責。

  嘉賓:爸爸媽媽有個特點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比較,一比就把孩子比下去了,對自己孩子的滿意度是最差的,咱們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滿意度是比國外的家長滿意度差多了。就是這種比較呢,我給你舉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小男孩兒跟我説,我做夢都想當幹部,我從來沒當過,好不容易當個小隊長,樂得屁顛屁顛的,回家跟我媽一説,媽我當小隊長了,我媽當時把嘴一撇,小隊長有什麼好吹的,那是中國最小的官了,我小的時候當的是大隊長,本來想給我媽一個驚喜,我媽還沒瞧得起我,我當上中隊長了,你媽這回高興了吧,我媽高興什麼啊,我媽回來就問我,大隊候選人有沒有你啊,爸爸媽媽的標桿永遠超越孩子的水平。

  記者:你的意思對孩子應該是鼓勵為主?

  嘉賓:對。

  記者:能罵嗎?

  嘉賓:父母在教訓這種有錯誤孩子的時候要頭腦冷靜,不能夠那种太氣憤的時候,不能自控的時候不要教訓孩子,在很冷靜的時候把孩子找到一個沒有人的房間裏跟他面對面,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説這件事情,你的感受,你做這件事媽媽是多麼的傷心,然後為什麼你會做這樣的事情,然後把事情的結果過程全部説清,沒有隱瞞,然後媽媽還要説一句話,當孩子承認錯誤的時候媽媽要相信這是最後一次了,最後還要給孩子一個愛的啟發,你還是媽媽的好孩子,這叫一分鐘懲罰,一分鐘批評,時間都不用很長,一輩子不會忘記。

  記者:能打嗎?

  嘉賓:打孩子呢,我是不提倡的,用什麼方法呢,比如説這孩子最愛幹嘛啊,比如説玩遊戲機,最愛上什麼地方去玩,今天你做錯了就不許你玩了,因為這個他最喜歡的,但是由於你最喜歡的這件事不能做了,讓他覺得很難受,這也是一種懲罰。

  記者:我相信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換句話説,我們回想我們成長的過程,沒有挨打的小朋友恐怕很少。

  嘉賓:我就跟很多父母説,打孩子的父母都是無能的父母,你沒有力量去征服他的心, 你只有用武力,但是你早晚有一天會打不動的啊,他比你還高了,你打得動嗎,所以這個方法今天我覺得不要再使用了。

  盧勤現在經常被邀請到全國各地開辦家庭教育的專題講座,所到之地都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她的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贊同,但是也有人對她把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全部歸在家長的頭上的觀點表示不能接受。

  記者:你總是站在批評家長的立場説,對孩子有什麼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

  嘉賓:我跟孩子説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我説這點上你們不要以為這是給你爸給你媽學的,他們人生有他們人生的軌跡,你有你的軌跡,你給孩子更多的財富,沒有把孩子變成財富,孩子依然得不到一生的快樂和幸福,這點上我覺得我特別崇拜我媽,我覺得我媽媽在物質和人的問題上看得特別清楚。我媽媽是在1999年9月30號過世的,媽媽生前有一個抽屜一直是鎖著的,鑰匙放在內衣兜裏,當時不知道媽媽鎖的是什麼,媽媽去世以後打開抽屜大家都很驚訝,裏面沒有一分錢,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寫著我們這六個孩子出生的陽曆、陰曆、幾點幾分,和我們生的孩子出生的詳細時間,這就是媽媽的存摺,是媽媽全部的遺産。

  記者:你覺得媽媽跟別的媽媽有什麼不一樣?

  嘉賓:我覺得我媽媽就是很看重孩子,他很看重我們每個人孩子所做的事情,很在意,從小到大我們任何的發展媽媽都看在眼裏,很在意,我覺得我從小的興趣也是從媽媽那培養出來的。

  記者:天下父母有不看重孩子的嗎?

  嘉賓:看你怎麼看重了,比如説我小時候特別愛畫畫,五歲照著我媽媽養的大公雞,畫了一隻彩色大公雞,在北京幼兒園中得獎了,得了五張彩紙,回來跟我媽説“媽,我畫的公雞得獎了”,我媽當時笑的眼睛瞇成一條縫,太好了,我早就説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公雞還要漂亮,就從這我喜歡上畫畫,我們當時家裏挺困難的,給我花了兩塊錢買了一個月票,這是我媽媽對我最高的獎賞了,每星期都去學畫畫,所以至今還特別喜歡,媽媽好像就特別看重你所做的事情,對其他的東西媽媽好像不是太看重。我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有一次街道主任到我媽這來了,説經常在電視上看見你女兒,你女兒幹得挺好的,街道要求報“三八紅旗手”,準備把你女兒報上去,我媽説:“別報,我女兒夠忙了,不當三八紅旗手了”。還打電話給我叫去,説咱們就不當三八紅旗手了,你已經很辛苦了,你現在重要的是把身體養好,當時我就很感動,我媽看重的是人,對其他的那些榮譽,在我媽媽眼中很淡化,所以我覺得在媽媽心目中人是第一位的。

  盧勤出生在北京,她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三,當時在上小學的盧勤在《中國少年報》上知道了知心姐姐這個欄目,從此,她就把當“知心姐姐”作為自己的理想,就在她上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像很多知青一樣,她在東北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直到1978年,她才有機會來到夢寐以求的《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欄目工作,在近20年和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她成為了很多孩子心中的知心姐姐。

  記者:那你做了那麼多年的學生和家長的工作,當了那麼多年的知心姐姐,你來給現在的現實開個藥方,你説該怎麼做。

  嘉賓:和孩子一起成長,我覺得誰都不是先學好才當父母的,都是一邊學一邊當的。孩子也不是説生下來就知道怎麼做孩子,爸爸媽媽和孩子都要看到,眼前我們都是一張白紙,但路要一塊走,不停地學習,什麼事去積極面對,不要回避,總之要走到這一步的,只要體驗就是財富。所以我到各地舉辦各種講座,呼喚社會,爸爸媽媽要成為知心媽媽、知心爸爸,老師要成為知心老師,孩子我覺得跟孩子拉著手一塊往前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過水,這個東西沒什麼了不起的,什麼事去積極面對,不要回避,總之要走到這一步的,只要體驗就是財富。爸爸媽媽要成為“知心媽媽”“知心爸爸”,老師要成為“知心老師”,孩子心靈的訴説要有一個對象,什麼叫溝通,溝通就是傾訴和傾聽,你聽我説我聽你説,能有這樣的環境、培養孩子長大就夠了。

責編:劉棣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