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憂見大學生成“負翁”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31日 13:52)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近日,一項涉及南師大、南理工、南郵等多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正成為具有較強消費力的群體,每年的平均消費額超萬元。大學生的消費視野呈現多元化的特色,支出結構包括了情感(戀愛與人際)支出、旅遊支出、網絡與通訊支出、化粧品支出等。(12月30日揚子晚報)

  大學生們花錢的瀟灑,早有不是新聞,然而這條年人均消費額超萬元的消息,還是讓人感到了驚訝。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表明,中國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至9000元之間,以這個數字為坐標觀照大學生們的消費,顯然已是入不敷出,都是“負翁”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誰也不會要求大學生一定要再去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緊日子,但是對於尚無經濟收入,全靠家庭供養的大學生來説,每年平均消費超萬元,無論如何不能説是合理適度的。而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供子女上大學絕非易事;大學生一年消費超萬元的另一面,恰是父母的節衣縮食。“可憐天下父母心”,子女伸手要錢,做父母的給得無怨無悔,然而大學生是否體諒過父母的艱辛?今天常聽到一些大學開展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的新聞,要求大學生們寫一封家書或者放假回家時給父母洗一次腳等等。家書應當寫,腳也不妨洗,但是花錢省一點,減輕一點父母的負擔,不也是更好的孝道和感恩嗎?倒是家書寫了,腳也洗了,一轉身又是大把要錢,瀟灑消費,全然不管省吃儉用的父母恨不得把一分錢掰兩半花,這能叫孝道、能叫感恩嗎?

  問題還不止於此。如何花錢,看似是個人消費行為,但從深層的意義上説,又是價值觀的折射。正像做“負翁”,充闊佬,盲目消費、攀比消費,不只是浪費了鈔票,而且是丟棄了儉樸這個傳統美德一樣,勤儉也不只是節省幾個鈔票,而更是在陶冶、砥礪一種精神風貌。“歷覽前賢人與事,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二字,有兩層意思,惟有儉樸了,才會有勤奮。無法想象,不知儉樸為何物的年輕人,會志存高遠,發憤圖強。大學畢業,走上社會,不僅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且更要造福社會,報效國家。然而同樣無法想象,做慣了“負翁”充慣了闊佬的大學生們將來走上社會,又怎麼會珍惜社會、國家的財富,勤儉創業?要是讓其掌管社會、國家的財富,又如何讓公眾放心?從這個角度看今天大學生們的“消費報告”,我們還能無動於衷麼?(作者: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