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 環保新聞何時不再冷?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5日 09:01)


  一條投資了幾十億的桂梧高速公路將穿越桂林的岩溶峰林密集區,(詳情:[共同關注]桂林高速公路之爭)這讓地質專家極為震驚的事件似乎並未能引起媒體的特別關注,在圈地、拆遷報道普遍激起社會公憤的時候,環保這一弱勢領域內的新聞依舊讓人們反應平淡。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幾位聯名向總理寫信的地質專家説,即將全線施工的桂林—陽朔67公里路段將徹底破壞峰林地貌的原始性、完整性,使自85年就已開始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的桂林將喪失“申遺”的基本條件,造成不可挽回的歷史性失誤。

  環保的自然弱勢已讓我們頗多感慨,而如果這種弱勢是人為的原因,在對它的有限報道中,限制專家發言、將爭議人為冷化處理,為專家代言甚至歪曲專家觀點,這樣的做法就不僅會讓專家憤怒,也會讓知情人感覺過分。


  桂林一家有影響的媒體稱桂陽高速在確立方案前,專家就已充分考慮到它了對環境的影響,而事實上卻是岩溶地質專家彼時並未能參與論證,按照國家自然風景保護區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桂林這樣一個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中修建像高速公路這樣的永久性建築物必須報請國務院批准,這個工程卻不能出示相關的批文和文件。

  桂林這家媒體的假新聞背後是它迎合當地政府的舉動,而桂林市政府冷化爭議讓其成為冷新聞的原因不過是因為在盲目的經濟利益驅動下,對短期發展指標的考慮。

  這樣的冷新聞是經常能讓人讀到的:


張家界觀光天梯

  比如張家界風景區,在因大量人工濫造建築而被聯合國亮出“黃牌”不得不耗資十億恢復原貌後,卻還任由龐大的鋼架在世界自然遺産上攀爬,造價1.2億的觀光天梯,在被叫停了八個月後,對它的報道還著力集中在其運營的利好方面,很少能聽到環保專家被主動邀出來談保護世界遺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中國最後的生態江之一怒江,在對其河谷生態系統沒有作綜合評估之前,河流專家所呼籲的十年內不應啟動的怒江大壩開發計劃,卻在半年內被通過,總投資近千億的十三級水壩工程雖經民間環保組織極力調解暫時叫停,但在強大的經濟利益刺激下,在地方利益的左右下,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聲音還是那麼微弱,被淹沒在水電開發的呼聲中,有關它的新聞無疑又是容易讓人略過的冷新聞……((舊文參考:中國最後一條處女江,是否也會失於人道?))

  同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域內斥資過億的環保工程,讓人不禁反思的是它們為什總要在質疑中停工,而在動工前評估不足?


怒江大峽谷

  像桂陽高速這樣需經國務院審批的項目最後都能被地方私自通過,那麼對這些重大工程的審批是否普遍存在著依法行政的問題。因為“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上説,“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要進行合法性論證”,那些重大工程在立項之前,本應召開專家座談會、聽證會和論證會嚴密論證,但真正做到的卻幾乎寥寥,那些瞞上的工程是否都有必要補上這些程序,重新科學性地過濾一遍,以確保長遠無憂?

  即使有一些工程聲稱已經過論證,但它是否只是地方政府在一手遮天地充當裁判員,專家的“環評”作用到底發揮出了幾分?如何能讓環保專家的建議真正得到政府的尊重而非流於表面?是否應統一規定在對重大工程的審批中,專家論證所佔的比例應不低於決策總數的百分五十,否則工程就不允通過,在這種尊重科學和公正的層面上來確保工程的合理性?

  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已是共識,什麼時候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不再成為經濟利益操縱下的冷新聞?(陶然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張會玲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