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從志願者馮艾説開去!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0日 13:34)
志願者(英語 Volunteers),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名稱,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驅使、不受法律強制,是基於某種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感,為改進社會而提供服務、貢獻個人的時間、才能及精神,而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人或人群。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從志願者的定義可以看出,志願者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凡是對他人能夠提供幫助,對社會促進公共福利的事情,都是志願者施展才能的領域。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能主動選擇做一名志願者,我認為那應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而作為馮艾,一名26歲的復旦大學社會學專業在讀研究生,2000年8月大學畢業後,主動到寧夏西吉縣支教一年,從2003年9月至今,又作為大學生服務西部計劃志願者,到雲南寧蒗縣執教。她主動放棄大都市生活的溫馨和浪漫,毅然決然地選擇去面對西部的荒涼和艱苦,看她滿臉微笑地講述她的西部故事,同樣作為一名青年,我深感內疚,打心眼裏佩服她的堅強和無私,針對許多和她一樣平凡的人而言,馮艾的確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如同馮艾一樣,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志願者都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大到支援祖國建設,小到照顧老人、為殘疾人提供服務、幫助兒童等,只要是祖國需要的地方,只要有弱勢群體的地方,都有著他們的無私奉獻。
作為五四獎章獲得者,馮艾説“我和其他志願者比起來,我做的工作微不足道,包括我現在生活工作的地方,戰河鄉中學,跟很多志願者比起來,那個地方條件是好的,很多志願者比我更不容易,他們很小就到了雲南,有的志願者還不到21歲,就去當地服務”。的的確確,他們的艱苦很多時候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得到的,而面對這些選擇用這種最樸素和艱苦的方式實現著自己人生價值的志願者,我們不禁要問自己一句“他們為社會做了那麼多,而我們做了什麼?”
這讓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新聞説,幾年前中國人在巴黎的時候,時常會被問:“你是日本人嗎?”但如今,再走進香榭麗舍大街的時候,老闆會問你:“你是不是中國人?”因為“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太富裕了。”據一位熟悉中國的當地人士透露,中國內地人現在有條件來法國旅遊的人大部分都是生意人和官員以及一些高級白領。這些人的消費能力都很強。這對於剛剛達到人均GDP一千美元的中國人來説,是該高興還是該反思呢?”(此段新聞轉自《大公報》)。是的,目前中國有錢的人是不少,但是貧困的人更多,為什麼在共青團的號召下,有如此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志願者行列的同時,我們卻看不到“中國富翁慈善家”的身影呢?我想,這應該是一件很值得考慮的事情。
寫到這裡,想起了幾句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誠然,這恐怕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非我等凡人所能企及。但是現如今,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缺少愛和關懷,這是非常可怕的,我認為“馬加爵案”就是一個典型的體現。雖然我們大可沒有必要讓每個人都去參加志願者協會,但是對於我們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而言,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儘自己所及主動去幫助他們,那就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而這些,很多人卻是做不到的。
幫助別人,對於社會,對於自己,都應該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而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時候,我們的社會該會是多麼的美好!(開往春天的地鐵82)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