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大師寄語中揭示的道德教育規律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9日 11:30)
|
|
|
北京市十佳少先隊員袁日涉在加強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座談會上發言 |
據人民日報報道,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名震海內外。先生雖已93歲高齡,又正在醫院治療,但仍關心國事。日前,他在醫院同前去看望的人民日報社的同志談起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教育話題時顯得很激動,他説:“我歷來主張對中小學生要講四句話: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同伴和睦。”他還欣然命筆,為該報科教文版重題了這四句話。→→新聞鏈結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季羨林的四句話 ,可以説是先生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體會,飽含著他對廣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和關愛,道出了一位學者和教育家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這四句話對於今天如何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筆者理解,季羨林強調的熱愛祖國,並不是一個政治概念。他指出我國一是歷史悠久,二是邊患不斷,所以要強調培養青少年的愛國心。這裡面有兩層含義,歷史悠久值得我們愛,邊患不斷需要我們愛。從這兩個意義上強調熱愛祖國是順理成章的。熱愛祖國,應該是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強制要求不來。在國家概念還十分強化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意識非常重要,它能夠幫助青少年樹立國家民族意識,增強責任感。
孝順父母,也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是説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敬別的老人,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愛別的孩子;二是説對自己老人不敬的人也不會敬別的老人,對自己的孩子不愛的人也不會愛別的孩子。所以説,孝道思想是社會人性化的一種粘合劑,對於創造一個和諧、關愛、互利的社會具有積極意義。不過筆者以為,把“孝順”二字改為“孝敬”可能更好些。
尊重師長,既是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也是培養尊長良好社會舉止的實踐要求。目前,許多中小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往往有兩代六位大人呵護著,容易養成“惟我獨尊”的不好習慣,踏入社會後有的會過於張揚個性,目無尊長,因此帶來不必要的煩惱。而對老師的尊重,正好是一種尊長實踐體驗,對培養尊長意識有積極幫助。
和同學的和睦相處更為重要,這是進入社會交往的起步。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在於每個人都有獨立個性,人的一生中要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交往,具有與人正確交往、和睦相處的能力,是擁有愉快健康人生的基本要求。否則,同人交往總是磕磕碰碰,就會感到生活沒有樂趣,進而會影響到進取向上的人生追求。所以,和同學搞好團結,應該是青少年學習的一個內容。
國家近期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季羨林先生對中小學生説的四句話,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當前的一些教育規律,為我們更好地貫徹剛剛頒發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網友:陳豫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