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第三極》特別報道之九:大本營的日子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0日 22:43)
|
|
|
大本營一角 |
CCTV.com消息(網站特派記者陳琦報道):大本營的生活從19號的中午就開始了,剛到的十多號人被分配進了四五個軍用大帳篷,卸車、整理個人用品,大本營海拔約5200米,在這裡換個衣服,鑽個睡袋都要大喘幾口氣,更不用説提個箱子什麼的了。第一天到這裡,按醫生的囑咐,儘量保持休息,一切行動都要以慢為標準。我住的帳篷在大本營的最南角,在整個營地中離珠峰最近,透過軍用帳篷的窗戶可以看到珠峰美麗的夕照。可是有其利也有其弊,這裡離食堂和水房最遠,大概有兩三百米。
|
|
|
營地最豪華的帳篷 |
先説説我們的帳篷,這是一個棉制的班用帳篷,裏面橫七豎八地放了七張床,加上大家的箱子,整個空間佔得滿滿的。我從來沒有奢侈的想過野外還能睡床,床上還能有墊子。雖然是鋼絲床,但大家已經很滿足了。在帳篷裏面,大家開動腦筋,用一些廢紙板墊在碎石地上,讓腳舒服一些。一般到下午,營地就開始起大風,晚上到七八級風是很平常的事情。棉帳篷的密封性不好,只能自力更生來內部改造。老賈拿小刀在門簾上劃幾個洞,然後用線把兩邊的門簾縫緊。繼松用軍刀把紙箱裁成小塊,堵在漏風的窗戶上,帳篷裏六個人群策群力,盡力改善簡陋的居住條件,為以後的生活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
|
|
食堂裏的第一頓飯 |
每個帳篷裏有兩個暖瓶,日常飲水需要去水房打,而整個營地的飲水則要靠人從百米之外的冰河挑水。在最北邊有一排軍用帳篷,那是水房、廚房和倉庫,廚房裏的幾位四川師傅的手藝還不錯,營地裏幾十號人的伙食全由他們打點,廚房那個巨大的高壓鍋保證我們能在高原吃上熟米飯。在它對面的兩個長方形帳篷是我們的食堂,裏面簡單地用木板拚起桌子和椅子,因為時差的關係,早飯時間十點,午飯時間兩點半,晚飯時間七點,每到吃飯時間,食堂容納不下那麼多人,只能分批進行。餐具是統一的不銹鋼飯盆,惱人的是沖洗問題,因為水資源不富裕,勤快的人拿點開水涮涮,再拿紙巾擦乾,更多的人則是拿水涮之後直接套上一層保鮮膜了事,這也是一種特殊方法。
|
|
|
從這裡將圖像傳回北京 |
了解了吃飯問題,再來介紹一下它的對立面,在營地的東邊有四個環保廁所,是這次攜帶的高科技産品。雖然它僅供解決大問題,但確實為大家提供了不少方便,至少不用關鍵時候露天受凍,珠峰的風是有名的大,某人的大白話挺有道理"再也不用擔心風大的時候連紙都疊不上了"。可是到了晚上,幾乎沒人能夠有勇氣衝出帳篷到廁所那裏去,個人問題就各自開動腦筋內部解決了。山下的小問題到這裡都是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
|
|
改造我們的帳篷門簾 |
據大本營的後勤總負責于良璞老師介紹,午後的大本營,一般空氣濕度為零,所以嗓子疼和鼻子發幹流血是常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喝水。
|
|
|
帳篷內部一角 |
入夜,大風把帳篷吹得呯嘭作響,這裡晝夜溫差有二十多度,晚上的室外溫度一般都降到零度以下,外出必須用羽絨服手套頭燈等全副武裝,帳篷裏那盞節能燈散發著幽暗的白光,大家都默不作聲的躺在床上,有的人正忍受著高原反應的折磨,風刮了一夜,原本應該12點熄的燈也長明到天亮,很多人因為高原反應和不適應睡袋一夜無眠。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