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留學留成“垃圾”誰之過?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1日 14:13)
2003年下半年,中國正式推出“留學預警”制度,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教育部便已經發出多達17條留學預警信息,其中大部分是關乎海外留學機構資質、留學市場狀況的警示,涉及歐洲、北美洲、澳洲、日本幾乎所有中國學子存有留學意向的區域。這是一個及時而必要的好制度,但折射出一番令人沮喪的糟糕局面。
事實上,國門打開,視野放遠,國民能有更多外出留學的意向與選擇,是時代進步之貌,而在廣東等經濟發達的沿海省份,這一現象更是日新月異,民間送子女讀“洋書”的風氣更為濃烈。但也恰恰是基於這種需求的增長,國外留學機構也頗有些龍蛇混雜、泥沙俱下。看看進入教育部預警名單的這些校名,無一例外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其中亦有克萊登大學之輩,甚至還有一些專門針對中國學生開辦的“中國學校”,往往是中國學生交足了學費,學校便立刻宣告倒閉,欺詐性質十二分明顯。
但這些問題,究其根本還只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隨著“留學預警”等制度的建立並廣而告之,國內對於國外留學機構的資訊也將能夠更快捷、更準確地查詢與獲知,相關受騙上當的局面想必可以迅速好轉起來。反倒是目前國內這“消費”留學的一方,越來越盲目跟風,失去了對留學意義與操作的理性態度,更值得我們這個留學生源大國好好地擔憂一番。
近日國內媒體報道成都一家庭花費70萬元之巨送15歲的兒子負笈西遊,前往德國留學,冀望于收穫回一個“國際型”、“複合型”的人才,但結果相反,孩子兩年來沉迷于網絡遊戲,連德語都沒有學會,成為一件不折不扣的“留學垃圾”。家長將兒子接回國後,總結教訓認為:事情辦砸,只是因為忽略了一個因素,孩子的自製力太差。
這無疑是一個極為經典的例子,因為它幾乎包括了我們在留學這個問題上需要謹慎擔心的所有問題:一、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選擇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便送孩子出國留學——我們不知道,這些年齡階段的孩子,有幾個能有不差的自製力。二、如同這位家長設想的,孩子在國內難以出類拔萃,所以更需要出國鍍金,拿回洋文憑才可反敗為勝——我們姑且不談孩子如何不自製所以不爭氣,這位家長顯然還是下手晚了許多,君不見國內人才市場上眾多的“海龜(歸國)”都紛紛變成了“海帶(待業)”麼?三、同樣是許多家長的觀點:孩子即便出國修不成正果,學得一口地道的洋文,將來回國也是一樣優勢——只是不知這花上幾十萬去學外語,是不是反倒襯出自己孩子的某種巨大劣勢呢?四、這些現象跟選擇什麼學校無關,而只跟如何選擇留學有關——在這番心態下送孩子留學,即便沒有克萊登大學擺局設套,吃虧上當依然還是難免的了。
實際上,所有的疑點之下,需要澄清的是留學的意義,以及此後的輕重緩急。在標準意義上,留學的訴求,只應該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留學地的本土文化抱有研究的志趣;二是求學更上一層樓需要獲得國外才能提供的物質條件、研究環境以及學科積累等。因此,即便是當年派出旅美幼童留學取經,也是基於第二點的強烈訴求而作出的國家行為。而在更普遍的意義上,這兩點都強調留學人員在留學之前應該已經具備必要的心智素質與學養積累。所以長期以來,出國留學者多為至少已在國內獲得本科學歷的成年人。
因此當下國內的留學低齡潮,就蘊涵有拔苗助長的危險了。讓未成年的孩子離開熟悉的母語環境與文化底蘊,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學習再平常不過的常識,其結果,必定是以邯鄲學步者為多——既中斷了對自己國家社情的了解,又只得國外文化之表象,這樣的“留學垃圾”,即便嘴裏夾雜的洋文再玄妙,人才市場也只怕要頻頻給臉色看的。對於家長來説,這也難免要辜負他們所謂要給孩子“真正素質教育”的美意。而事實上,更多的家長,只怕還沒有這樣的覺悟,多數還是從弄個洋文憑回來“光宗耀祖”的“低度”著眼,結果適得其反。這樣造就出來的“留學垃圾”,豈能責怪孩子沒有自製力,完全是家長自己沒有自製力嘛。
責編:任今航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