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背離生存倫理的房地産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7日 17:48)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誰都不會否認,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尤其是當房地産被定位成國家支柱産業的時候,中國的城市化擴張進程就成了實現現代化的突破口。正是在這種發展衝動的大背景下,原本還擔負著“居者有其屋”生存倫理的房地産被完全市場化的悖論吞噬了。
其實,“居者有其屋”和“耕者有其田”的古樸生存倫理,從來任何統治者都不敢忽視,其必須保障這一生存倫理得以傳承,只不過,窮人與富人所棲居的房屋不同而已。但遺憾的是,如今,發展的衝動卻忽視了房地産必須背負的生存倫理,許多觀點有意地把生存倫理完全地掩藏在了市場經濟的大旗之下,籠統地把所有的房地産都披上商品的外衣,任其資本對房地産商品進行宰割,並從中牟取不義之財,同時,政府也在房地産這個商品的外衣之下逃避了承擔“居者有其屋”的生存倫理的責任。
筆者並不反對把一部分房地産作為商品的思想和觀點,但前提必須在保證“居者有其屋”的生存倫理之後,在“居者有其屋”的生存倫理之內的房地産絕對不能夠作為商品而交由資本任意擺布。在這方面,雖然政府多年來也斷斷續續地推出諸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特價房”、“解困房”、“安置房”等政策措施,但時至今日效果卻不是很好,其原因就是惡性的資本始終都遊弋和跟蹤在政府的政策措施後,他們利用資本,滲透和控制這些房屋——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完美表演,致使今天仍然有不少的貧窮者買不起房和住不上房。
多年來的房地産發展,人們接觸到的更多的宣傳是對房地産業的無限讚美、誇大、誘導和誤導之辭。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利用行政手段不合理的低價徵地、低價補償、強制拆遷、違法建房(其中包括政績房和形象房),致使大量土地被佔用,許多農民遭遇到了種田無地、就業無著和低保無份的可憐境遇,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全國4000多萬失地農民中,60%左右生存困難;在城市大規模的強行野蠻拆遷中,引發的對抗性上訪年年增多,04年上半年有關徵地拆遷的上訪量就超過了03年全年總量。
之所以政府和房地産商以及傳媒的配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房地産熱,惟一的解釋只能是各方利益的共謀,加之金融機構的按揭配合、媒體“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的誘導和誤導,造成今日城市負債一族越來越多,單就上海和北京的按揭購房一族的負債已經分別達到了155%和122%,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其結果必然導致這些負債一族的生活質量水平下降。背離生存倫理的房地産的危害太多太多,虛高房價引發的社會躁動和不安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潛藏的社會危機也是顯而易見的。
最近,國家七部委聯合出臺的《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雖然説對抑制失控的房價有所作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受到影響的目前來看只是炒房一族,而並未觸及房地産的深層次矛盾。因此,筆者認為《意見》只是對背離生存倫理的房地産業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並非是讓房地産回到生存倫理中來——至少應當讓那些不屬於商品的房屋回到生存倫理中來,從新制定一部符合中國國情的《房屋居住法》,保證所有的人“居者有其屋”的千百年夢想得以實現,這才是長久之計。(文中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 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于冰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