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入市”諍言為何要等美國人説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1日 12:36)

  近段時間,媒體有關我國“入市”話題的討論,可謂如火如荼。但大多都集中在一個聲音上,那就是如何能爭取早日“入市”。搞得我們這些不明就裏的讀者們都還以為,“入市”似乎是一件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大好事。

  誰知,在近日舉行的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第37屆國際大會上,竟然有人這樣説:“如果中國馬上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顯然是弊大於利。”説這話的不是什麼國內的經濟專家,而是當年入世談判桌上坐在龍永圖對面位置的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記者們本來希望她能對中國如何儘早爭取到這一“地位”提出好的建議,巴爾舍夫斯基的回答卻大大出乎了很多在場記者的意料。

  慣來喜歡懷疑的國人,大概馬上會想,這是人家放的“煙幕彈”,不給我們“地位”還假模假式的“發慈悲”。可人家巴氏如今早已並非美國貿易代表,而只是以一個民間專家的身份説這番話的。更何況,人家説的話有理有據,只不過我們國內的專家從來也沒有對我們公眾提出過而已。

  “如果馬上就獲得這一地位,將使中國同時陷入歐美的反傾銷控訴和反補貼控訴的雙重威脅中。本來你們只需要面對其中的一個。”這就是人家的理由。因為反傾銷調查並不會因為“入市”而結束,只不過對於被訴企業應對來説會相對較為有利,而數據顯示,即便是被歐美視為市場經濟國家的日本、韓國、印尼、俄羅斯等國家,其企業在應對反傾銷控訴時的勝訴率也不超過40%;相反,一旦“入市”,更多國內企業就將緊跟著面對本來不適用於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反補貼控訴。我們很多作為出口大戶的國有企業享受的政府給予的特別待遇,比如用水、用電、土地租金、稅收等,這些都是人家控訴你的“把柄”。

  其實,何止反補貼控訴,世貿組織成員還可使用專門針對中國的“特別保障措施”,以及衛生、檢驗檢疫等在內的各種技術壁壘,“入市”並非什麼一勞永逸之舉。在戰略戰術的區別上,我們應該慎重。如果“入市”問題本是一個戰術問題,而我們卻偏偏要把它當作一個戰略問題來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問題雖可能提前解決,但付出的代價將超過實際好處,得不償失。

  當然,“入市”的利弊問題肯定還存在爭議,只不過這樣的爭議卻遠強于無聲的平息。巴氏的話會讓在場的經濟記者深感意外,這足以説明這樣的聲音在國內的極度缺乏到了什麼樣的程度。為什麼這樣的話會出自一個美國人之口,為何我們自己的專家不站出來説話?如果不是學術水平的問題,難道是他們喜歡跟風或者缺乏勇氣?還是根本就沒人重視過他們的聲音呢?這些問題無疑都值得我們深思。(舒聖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慕泉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