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從非典影響看經濟:由國富民強到民富國強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0日 08:21)

  中國青年報消息: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出緊急通知,決定對受非典疫情直接影響比較突出的民航、旅遊、客運、出租汽車等行業,在今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此前,國務院9日發出通知,決定對相關行業實行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政策。財政部同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對相關行業減免15項政府性基金,而且年內不再出臺新的基金。

  經濟界人士認為,本次減免稅費的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層次之多,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

  我國此前尚沒有對突發事件、特定行業進行短期減免稅收的先例。正因為沒有先例,而且力度非常之大,怎麼高度評價都不過分。雖然其中的一些減免稅費政策在我看來多少還是出於權利和利益補償的必需如受非典影響較深的餐飲等行業被要求不得辭工,以免疫情向農村和外地擴散。為此,相應的行業為國分了憂,自身卻失去了一定的“用人自主權”並承擔了一些額外的損失。

  我把它稱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民富國強”的開山巨作。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它以實際行動體現了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在發展思路上由“國富民強”到“民富國強”的實質意義上的思想和政策轉變。從中,我看到了我國在基本發展思路上與國際接軌的鏗鏘腳步聲!

  以往,我們總被告之,大河無水小河干,只有國家富強了,個人才能富裕幸福。因此,我們的崇高理想和政策走向,就是國家第一,集體第二,個人的權利和利益被放在最無關緊要的位置。如果再從整個中國歷史的長河來考察,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莫不都是以為中央政府聚財為第一要義,強調的也都是“國富然後民強”,卻幾乎無一例外總是沒有成功的。因為其往往導致民間和基層政府財力每況愈下甚至枯竭,民間的活力由此受到窒息和束縛,而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能力則往往受到重重制肘而效率不高,甚至在缺乏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監督的條件下加劇了腐敗和社會財富向官僚和官商集團集中,導致社會貧富兩極過度分化,甚至為社會動蕩埋下種子。

  事實上,只有小河有水的時候,大河才能奔騰不息;只有民富了,才有國家的強大興旺。在一些行業遭遇危機時,政府制訂措施給予政策扶持,是各國通行的做法,如“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向航空業提供150億美元資助,使其順利渡過難關。今年5月9日,美國眾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了布什政府提出的刺激經濟的減稅方案,計劃在10年內減稅5500億美元。同樣遭遇非典危機的香港政府則拋出了涉及金額118億港元的一連串救市舉措。

  有關專家稱,本次享受減免的行業屬第三産業中的部分行業,在全國稅收總額中所佔比重不大,對全國整體稅收的影響有限。但是,此次稅收減免,對受非典影響的行業以及企業本身非常重要。也就是説,國家以眼前利益的少許犧牲,為眾多行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換來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和為自己盡責,並不是簡單一句“珍惜時間,努力工作”就可以做到和做好的,你要讓他有盡心盡責的地方才行。説到底,人才的發展和為國家盡力,需要的就是一種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如果個人、企業、行業都無從發展,又拿什麼為國家盡責?

  任何真正的愛國都是需要有能力和“資本”的。當國家“俯”下身來關注每一個弱者的生存發展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是在培植最基本的為國盡責的力量。歷史的經驗表明,國強不等於民富,而民富則幾乎沒有國不強之理。(童大煥)

責編:劉英來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