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點評:上合組織經貿合作步伐明顯加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2日 23:3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記者葛萬青 王作葵)“自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步伐明顯加快。這種合作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對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常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是中亞國家發展的需求

    趙常慶指出,中亞各國在獨立後普遍遇到了通貨膨脹、商品匱乏、經濟下滑等嚴重困難。1992-1994年間,一些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甚至驟降到獨立前的一半。此後,這些國家又先後遭遇東南亞經濟危機和俄羅斯金融危機。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不少中亞國家都希望通過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借助區域多邊合作走出經濟低谷。

    除從中國進口大量日用品、食品外,中亞國家還希望中國能對其生産性項目進行投資,提供電信、信息技術、農機、化肥生産等方面的實用技術,並借助與中國的地緣優勢,打開通向世界市場的出海口。

    談及區域多邊合作,趙常慶強調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小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不一定要刻意追求全面發展,這樣不僅難度很大,而且也沒有必要。

    趙常慶説,原料輸出型國家並不意味經濟落後。以澳大利亞為例,雖然其主要出口産品是鐵礦和羊毛,但由於加工業發達,仍然躋身世界經濟發達國家行列。中亞國家也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加快本國加工産業的發展。

    他認為,中亞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中國因素可以幫助中亞國家加快這一進程。中國政府承諾向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提供9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並已開始實施為其他成員國培訓1500名專業和管理人才的計劃,這些都將給中亞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

    “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利和多贏的。對於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地區性組織來説,經貿合作堪稱是富有生命力的‘常青樹’。隨著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政治關係將更加穩定,安全合作也將得到加強。”趙常慶説。

    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陳玉榮説,上海合作組織在促進中亞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突出的建設性作用。首先,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本著“互信、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制定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和方向,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確定了127個合作項目。與此同時,上海合作組織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也已啟動。

    資料顯示,1992-2001年10年間,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四國的雙邊貿易額分別增長了47.18億美元和10.12億美元,而2001-2005年5年間,這兩個數據又分別猛增184.33億美元和71.49億美元。

    陳玉榮説,貧困是威脅中亞地區穩定和安全的關鍵因素之一。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對維護地區穩定有著長遠意義。陳玉榮表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能源、交通、電信、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潛力。過去5年中,這一組織為啟動經濟合作已做了很多文件準備和項目設計工作,在新時期關鍵是要把這些項目付諸實施。

    趙常慶認為,中亞國家是中國的近鄰,蘊藏豐富資源;中國則可幫助中亞培訓各級管理、技術人才,開拓廣闊的旅遊市場,在防治沙漠化等環保項目中開展合作。

    決定未來的三大要素:觀念、規則和機制

    趙常慶認為,與安全、政治問題相比,經濟合作更容易達成共識,找到共同語言。同時,拓展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貿合作還有待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問題。應通過人員培訓,高層互訪等方式,加強對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開展多邊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消除戒備和猜疑心理。”趙常慶説。

    他認為,開展合作的另一個前提是要制定統一的規則,為多邊和雙邊談判打下基礎,掃清障礙。“信息交流不暢、缺乏相互了解也是阻礙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的因素之一。在這方面,各國政府應出臺更多鼓勵政策,通過設立擔保基金等措施降低企業風險,減少後顧之憂”。

    趙常慶説,上海合作組織還很年輕,因此要量力而行,不能急於求成。“上海合作組織在經貿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是要建立起商品、資本、勞務能夠便捷流通的自由經濟貿易區”。

責編:張蘭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