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 尋找失落的“年味”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7日 10:2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如今,男女老少都在抱怨,“年味”淡了!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並品嘗過往昔濃濃“年味”的中老年人,對時下過年越來越淡的“年味”,內心難免會涌上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來。

  所謂“年味”淡了,實際上是相對而言的。如今,每到過年時分,人們會在內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過年的情景進行“時空切換”,於是舊時“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的那種強烈期冀,那種“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蒸饅頭”的倒計時氛圍,隨著人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再也找不到合適的由頭和載體。而在那些小康或殷實之家,平日的生活與過年時的生活,早已融為一體。這樣以來,過去人們平日裏省吃儉用,過年時大肆排場張揚的習俗,便也就永遠失去了存身的空間。結果,過去因全身心操辦年節而提起來的心勁沒有了,濃濃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物質基礎”。

  從精神層面來説,舊時所謂的“年味”,又主要體現在到處洋溢著一種拜親謁友的濃濃氛圍,以及對天地君親和諸路神仙所要表達的虔敬之類的民間崇拜與民間信仰。可如今,即便拜親謁友,也無需再做太過複雜的安排和準備,挂個電話,發個短信,抑或發封Email,所有的親情表達都全能“擺平”或“搞掂”。但是,對於親情或友情的表達,再精彩華麗的語言,與以往那種正式的登門造訪相比,也都顯得蒼白和平淡了許多。而借助鞭炮、春聯、福字、年畫、年糕、元宵、燈謎等等構成了龐大深厚的年文化的載體或道具,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下,已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已成為落後和愚昧的象徵。而新流行的種種“都市文明”元素,就不僅難以營造出一種舊時過年的文化氛圍,更難以承受傳統年文化的傳承重任。這樣以來,濃濃的“年味”,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精神支撐”。

  再者,隨著現代文明的滲透和普及,千百年來國人基於農耕文明而創造出的那種充滿情趣、快感與魅力的過年方式,也都隨著都市化色彩的濃厚而被人們淡忘。於是,春聯、守歲,以及燃放鞭炮和拜年等等年文化的傳承和延續的方式和鏈條,漸漸也出現了斷裂的跡象。因此,作家馮驥才説:“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凸顯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則將會失去自信心和光榮感的根由。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如果我們還不清醒、不自覺、不有力地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其載體,我們傳統的、本土的、主體的精神情感,便會無所依傍,漸漸淡化,經裂緯斷,落入空茫。照此下去,我們如今在過年時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會出現在將來的更多時刻和更多地方。那時的人們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貧乏。而這些物質的富有和精神的貧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們留給他們的。”

  的確,“年味”的失落與年文化的衰敗緊密相連,故而要尋找到業已失落的“年味”,就必須以傳統年文化為模本,重新創造出一種與現代生活彼此交融的年文化元素。而這種全新的年文化元素,正是傳統“年味”得以寄存和延續的“母體”了。(作者:周士君)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