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藝術作品緣何頻遭非議?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2日 13:44)
近日,兩幅藝術作品遭遇輿論非議,引人深思。據11月21日《解放日報》報道,在《紀念齊白石誕辰一百四十週年油畫邀請展》上,當觀眾們沉醉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秘藏的46幅齊白石作品中時,也被畫展上另一幅大膽的作品“擊中眼球”。那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丁一林的作品,畫面以齊白石水墨畫意為背景,上面竟然覆蓋著兩張交錯重疊的人民幣百元大鈔,畫的左上方,還有隱約的半張百元美金。讓人民幣直接入畫,並以此來解讀和紀念藝術大家齊白石?該作品的出現,立刻引起了觀眾和專家們的爭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1月11日《齊魯晚報》報道,正當中國美術館“法國印象派精品展”火爆展出之際,一組名為“故國”的中國雕塑作品,以兩個裸體男性為主體,古人髮式,一站一跪,面露悲哀痛苦之狀,出現在美術館庭院中,引起觀眾的爭議。然而,另據11月21日《北京娛樂信報》報道,該作品獲得了全國美展銅獎,為此次評選三甲中北京地區惟一的雕塑作品。
必須指出,這些作品無不具有獨特的表現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都是經過藝術家們精心構思、細膩刻畫,堪稱嘔心瀝血之作。可是,藝術家的力作為何得不到輿論的一致喝彩,竟惹來一片非議?
眾所週知,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勇於探索、大膽試驗本無可非議,進而還應該大力提倡。毫不諱言,如果藝術家囿于陳規、消極保守,恐怕我們的文化事業至今還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恐怕也只有藝術家們的善於創新、善於突破,才能孕育一個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繁榮局面的到來。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文化産業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自發萌動、上世紀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新世紀的培育發展三個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明確將發展文化産業作為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我國文化産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現在,文化産業已成國民經濟支柱,其經濟總量與房地産業相當。於此般時代契機下,倡導與鼓勵藝術家的創造精神、試驗意識尤為必要。
不過,儘管“隔行如隔山”,筆者的職業與藝術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也”,的確無法從專業角度去評頭論足,然而,還是曉得一點——藝術不可游離于生活,游離于大眾——的重要性。
筆者以為,一位藝術家在創作時首先應還原服務人民、服務群眾的意識本位。要思量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要讓人民滿意、使群眾接受、為觀眾欣賞、為社會增添藝術情趣,進而達到陶冶人們情操、提高生活質量、引導真善美的積極效用。而倘若把大眾的生活態度、道德觀念不與顧及,把人們的接受能力、思維方式不與考慮,“專心致志”地沿著前衛、先鋒、另類、邊緣等特殊的視覺前進,恐怕就很容易觸發人們的誤解或曲解,反而喪失了藝術形象的文藝價值、社會價值。這一點,希望引起我們的藝術家們深思再深思。
人民幣能否入畫?下跪雕像就代表“醜陋的中國人”?觀眾的聲聲非議如潮而涌起。希望藝術家們不要太多抱怨我們觀眾理解能力差,而應多多思量人們的質疑緣何而發,想一想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網友:胡志偉)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