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鄭板橋是座橋嗎?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7日 11:09)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一天,我經一位老朋友的盛情邀請到一個房産商家做客。房産商的別墅優雅別致:中西合璧的庭院綠草如茵,精心修整的花卉,雕塑、噴泉一應俱全。潔凈的鵝卵石鋪就的路徑延伸到赫然矗立的主人豪宅。我走進老闆家的大門,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富麗堂皇、氣派典雅的景觀。
主人待客的態度倒平易隨和,閒侃閒聊間,將話題扯到他那豪華的會客廳裏的裝飾書畫上。老闆會客廳的正墻上是鄭板橋的手書體橫幅“難得糊塗”;側壁是達 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和徐悲鴻的“八駿圖”。這些書畫都裝裱得精美壯觀。我思忖:這老闆文化品位還挺高的,看來是個儒雅的商人。便問起他購買這些裝飾品的初衷來。他的回答卻讓我瞠目結舌、啼笑皆非。他那令人噴飯的回答是:“我們做生意的最講吉利。遇水架橋、逢山開路,舍小利給客戶叫‘難得糊塗’這樣才能把生意做大。所以我最欣賞那座鄭板橋上刻的‘難得糊塗’的字了。”“那這幅‘八駿圖’呢?”,我忍俊不禁地再問他。“這還用問!古老班時,人出門就騎馬。龍馬精神嘛!我們做生意的就要像馬那樣勇往直前。‘八匹馬’是酒令上的‘8’的用語,也是要‘發’的意思。這個徐悲鴻的古老畫家算是畫出了我的心裏話。”我強忍著沒笑出聲來。又問他:“您為什麼喜歡‘最後的晚餐’呢?”他答道:“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要歡歡喜喜過除夕夜的。那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晚餐來度過一年當中最後的晚餐。親朋好友在這一年中最後的晚餐中歡聚一堂。大年三十我邀請親朋好友來歡度這一年中最後的晚餐,有了這幅畫就增添了氣氛。”我不禁悲涼了、啞然了。
在老闆的客套聲中我走出了他的宅院。回程中,以前那些常聽説的一些人附庸風雅搞得張冠李戴的趣聞突然很快地閃現在腦海裏。不免嘆息“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其實,這位老闆成天忙於贏利的事情,難有閒暇學習文化也還情有可原。老闆靠文化物品來點綴自己以突出其身份也還不怎麼過分。可是,時常可見的出了行內常識笑話的事情就讓人納悶不解了。出了名的歌手不懂得柴可夫斯基、莫扎特、施特勞斯為何人;每逢端午節總要吃粽子,教語文的教師卻不知屈原是我國哪個時代哪國人;領導幹部作報告把“參差不齊”中的“參差”讀做“cān chā” ;如此業內知識的缺乏,總不能自圓其説講是疏忽所致吧。
世間的正常人大概沒有不追求財富的。但在向財富的追求當中,有一些人卻陷於一種認識誤區:有了物質文明就自然有了精神文明。就算我文化水平不高,你們文化人有的文化用品我都會擁有,你們買不起的高檔文化用品我都買得起。無論是名貴書畫、精裝大部頭的百科全書、高檔時髦的家用電器、最時新的電腦……我都買得起。在他們那裏文化用品等同於文化,用文化用品點綴成了有文化品位了,把高檔文化用品當作自己精神文明炫耀品了。
文化品位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的確不能離開一定的物質基礎。我們不能設想一個露宿街頭、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乞丐,一個家庭經濟捉襟見肘孩子沒讀完小學就被迫輟學的人能夠有閒情逸致逛書市上閱覽室追求文化品位。
然而,畢竟物質和文化二者的需求是緊密相連但又各具特點的本質屬性不同的兩種基本需求。它是人的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兩種基本需求。物質文明不能等同於精神文明。文化品位、文化修養、精神文明的程度畢竟不能靠文化用品的點綴來湊數的。否則就會鬧出“鄭板橋是一座橋”的笑話來。(網友:阿祥52)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原帖 發表高見!
→→網評天下 更多話題!
責編:李菁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