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高考作文當鼓勵多層面思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09日 08:41 來源:

   讀了昨日《新京報》社論《高考作文:離現實再近些》,我有話要説。論者希望作文題目能讓學生“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社會的點滴進步”,其良苦用心固然可貴,不過,如果作文題目的指向性太強了,則可能限制考生自由而舒展地為文,因此題目還是應把視角展開得大一些。

    正如有論者所言:“單就作文命題而言,它限定的只是思維的方向、取材的範疇,如果心憂蒼生,什麼樣的命題都能寫成經世之文;若從考查語文能力的角度説,字是否正,文是否順,更與命題無關。”的確,我們不能讓作文承擔太多沉重的精神份量,更不要刻意讓考生寫出的文章體現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實,考試作文首先檢驗的是作者謀篇佈局、駕馭文字的表達能力,以及探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事實上,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緊扣著“強化思維、注重表達”這一中心不變的。在我看來,時弊要針砭,蒼生要關注,但作文題目不能僅限定在此範圍內。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高考競爭激烈,關乎社會公正和人才的選拔,必須防止宿構、猜題、押題等應試思想的滋長與蔓延,為此,高考作文命題在開放的前提下須要加大限制性。據我了解,自話題作文采用以來,宿構套用讓閱卷者感到防不勝防。有論者指出,2005年各地的作文題由過去一味地講究“誠信”等道德灌輸,轉為現在強調學生內在的人生反思,強調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現生活,標誌著高考作文命題進入了成熟期。

    而社論所肯定的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題《北京的符號》,在我看來,這個題目所蘊涵的意義正是多層面的,可做現實層面的思考,也可做形而上的抽象探討。

    □薛克智(山東學者)

責編:倪聰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