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廣西武鳴縣先進性教育為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7日 20:36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新華社南寧4月27日電(記者 王立芳)廣西武鳴縣雙橋鎮下淥村有200戶797人,絕大部分是壯族,2001年農村常見的水牛在這個西南山村就只剩下3頭,如今僅剩下1頭。村裏人打趣説:“現在牛是當寵物養,以後小孩要看牛只能去別村看了。”牛的消失見證了下淥村農民生活的變遷,也見證了農村黨員帶領村民致富的歷程。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下淥村人也種龍眼,也是滿山遍野的龍眼。但種下龍眼樹後要6年才開始挂果,而且産量很低。為了改變現狀,村黨支部通過廣西農學院教授的指導,從1990年開始引導村民用嫁接的方法種龍眼。

  1992年,韋世林等4位村民率先種上的20畝龍眼開始挂果,1993年産量就達到了7500公斤。那年,龍眼的市場價達到每公斤24元,韋世林他們每人賺了近4萬元。從此,下淥村的村民開始念起了他們的“龍眼經”。

  1998年以後,龍眼的價錢開始下跌,村黨支部及時帶領群眾調整種植結構,又先後引進了芒果、砂糖橘、香蕉等水果的名特優品種種植,並引導農民走持續發展的“養殖-沼氣-種果”生態模式之路。

  滿枝頭的碩果也是一大旅遊資源。2003年,下淥村人看準了城裏人的休閒需求,開發出“農家樂”旅遊項目:春可看花,龍眼花、荔枝花、芒果花、青棗花……從夏天一直到冬天都可以摘果,龍眼、黃皮、荔枝、芒果、砂糖橘、大青棗……今年到現在才三四個月,有的農戶就已經賺了三四千元了。

  現在,下淥村農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家家戶戶耕地、噴農藥、運輸等都是機械化,以前農村常見的水牛也完成了它們的使命。

  武鳴縣城廂鎮大皇后村三面環水、水美田肥,村民喝的是本村牛奶場産的鮮牛奶,住的是寬敞的樓房,出門開的是摩托車;他們白天到村企業上班,晚上可以上村圖書室、文體活動室、科技諮詢室學習或休閒。然而,就在十幾年前,村民人均年純收入還不足800元。説起這一切變化,村民都説:“全靠村黨支部這個‘車頭’帶!”

  近年來,大皇后村黨支部根據實際情況,發展村裏的養殖業。如今,全村養魚面積近100公頃,人均産魚1噸,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魚村和“萬元塘”村,産品遠銷雲南、貴州等地,並引進企業,養殖水奶牛、“三黃雞”等,多種養殖並舉。

  “種養穩村、工業富村”,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大皇后村黨支部又以租賃、承包、出讓的方式盤活土地資源,大膽引進老闆和鼓勵村裏能人興建村辦企業,全村有400多農民進入村辦企業務工,人均年工資收入三四千元。

  2005年大皇后村工農業總産值達80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家家戶戶有摩托車,大部分農戶住上了樓房。

  在農村黨員的帶動下,武鳴縣13個鎮、218個村(居)委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經濟。村民日子好過了,不僅可以從容地規劃自己的未來,而且可以參加村裏大事的決策。

  翻開下淥村村民代表會議記錄本,有關村民議事的內容寫得清清楚楚。村民韋林清説:“村的大事小事都是通過村民代表會議通過的,不説投資幾百萬元承包1400畝搞‘生態樂園’這麼大的事項,就連合作醫療報銷這樣的小事村民也都清楚。村委會這樣民主辦事,群眾放心。”

  如今,每年的“三月三”歌圩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外國的遊客參加。經濟發展、生活富足,武鳴縣的農民用歌聲和舞蹈與各方朋友分享好日子的喜悅。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