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2日 13:59 來源:
2月27日,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再次重申了“中國的教育是成功”的觀點。(見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之所以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因為他覺得“中國的教育發展,讓絕大多數老百姓受益”。具體表現為一組教育發展的數據:到2005年,95%的人享受了“兩基”教育,基本掃除文盲,基本享受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在校生超過3800萬,入學率達到5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達2300萬,毛入學率達到21%以上。王旭明強調説:“這在發展中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網民們的看法與王旭明的“成功論”恰恰相反。在新華網、人民網等網站,網民們幾乎沒有認同“中國的教育是成功”這一觀點。網民的話相當深刻、相當尖銳。比如,有網民説:“中國改革最不成功的就是教育!現在既出不了大師,又出不了真正有用的人才;倒是出了教育亂擴招,出了教育高收費,出了教育貧困生,出了教育暴發戶”,“中國教育成功與否,應該由老百姓來評價”。
網民與教育部發言人分歧的焦點在於:教育部發言人強調的是教育發展的速度,教育發展的規模及覆蓋面;而網民們強調的是教育的培養成本、教育的發展質量以及教育的效益。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會有差異。那麼,教育發展的速度快了,規模大了,覆蓋面廣了,能夠上學的人多了,是不是意味著絕大多數老百姓就一定能從中受益呢?顯然不是。教育要想讓老百姓受益,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要讓老百姓的教育投入與教育産出,有一個最佳的效益比,使老百姓覺得送孩子到學校讀書合算;二是要讓老百姓的子女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後,能夠成人、成才。
然而,在這兩個方面,我們的教育做得都不成功。從投入産出來看,有人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從支付能力看,中國現階段大學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還有人説,以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均純收入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前不久發佈的《2005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研究報告》也顯示:教育花費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可見,“讀高中拖累全家,讀大學拖垮全家”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從人才的培養質量來看,老百姓在支出鉅額的教育費用後,並不能使孩子將來一定有好的發展前景。理想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現實的教育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紮實實。“死讀書,讀死書”的應試教育怪圈,讓四分之三的學生花錢當四分之一學生的陪讀。教育的現狀是“上級不滿意,百姓不滿意,學生不滿意,連教師自己也不滿意”。
當然,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決不止一兩個方面,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列舉的教育發展數據,雖然也能説明一部分成績,但要説中國教育很成功,的確為時尚早。(作者:丁仁能)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