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中國高度重視消除貧困  

央視國際 (2005年12月18日 17:57)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委託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撰寫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二00五》十六日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增長奇蹟中的受益者與落後者之間的鴻溝正逐漸拉大,這種不公平尤其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性別之間及不同人群之間表現得極為突出。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消除貧困。

  重視消除貧困,首先要正視貧富懸殊的現實。這次發佈的報告指出,中國的弱勢人群,尤其是無地農民、民工、下崗職工和農村人群,處於極端貧困的生活環境中,他們正是這種正在不斷增加的不公的受害者。在城鄉差距方面,目前中國城市人口的人類發展指標為零點八一,而農村人口的人類發展指標為零點六七,僅是前者的百分之八十三。不公平在東西部之間和不同省份之間同樣顯著體現。基尼系數以零點四為警戒線,當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基尼系數大於零點四時,便認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了社會不公平。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已超過零點四,甚至可以達到零點四五。

  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在過去的26年間,中國的年均GDP增長率高達9.4%,年人均GDP增長率高達8.1%。中國迅速的經濟發展幫助2.5億人民脫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樣,中國在人類發展方面的進展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人均壽命已超過70歲,在其他人類發展指標,如文盲率、入學率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基本達到可與發達國家相比的程度。目前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省、自治區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類型。改革開放以後的貧困發生率也從31%顯著下降到2.8%。

  中國政府已經把消除兩極分化作為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思路中佔據了20多年的“先富論”,在“十一五”規劃中轉變為“共同富裕”的主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在《關於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中指出:“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我國貧困人群主要分佈在農村,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減免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對貧困家庭兒童在義務教育期間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在農村建立合作醫療制度,讓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子女上學、就業等方面享受與城市人口同等待遇,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實施,將使“三農”問題逐步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將使農村貧困面貌得到極大地改善。城鄉公民基本權利和機遇的不平衡問題,是導致貧富差距懸殊的重要原因。為此,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了要努力加快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大教育投入,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十一五”時期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實行區域協調發展,這些更是解決我國貧富差異懸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重大的決定性的戰略性措施。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財富,人民的安樂富足才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2002年出臺的新發展政策中提出要建設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現在,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旨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以造福全體人民。“五個統籌”戰略要求更好的協調和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開發與對外開放之間的和諧發展。“五個統籌”與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內涵和實質保持一致。中國政府已承諾要以千年發展目標為方向,而且這一目標也完全能夠通過努力實現。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消除貧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王夢奎在該報告的序言中表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所追求的,不單是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和改革的成果。伴隨着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不難理解,在有十三億人口而又經濟落後、發展很不平衡的中國,實現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是極其艱巨複雜的。完成這些任務,需要解決大量的政策問題和實際問題,而且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作者:黃草坪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