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讓我常常處於感動之中,因為那種醉酒般的感動,我倍加熱愛我的職業─記者。記者,是一種需要激情的職業,只有自身煥發了激情,才能用飽含激情的筆去激活別人的激情。 激情來源於感動。 做記者十幾年,每一次采寫,我都被深深地感動,眼含熱淚去傾聽,眼含熱淚去感覺,眼含熱淚去表現。最終把我的感動變成許多人的感動。”這是人民網第五屆記者節徵文一等獎作品 《記者──永遠令人感動的職業》中的一段催人淚下的感言。
今天我們迎來了第六個記者節。2000年11月8日,是新中國第一個記者節。這一天我有幸被當時的阜寧報社邀請參加一個座談會,本以為是一個很簡樸的紀念活動,來到會場後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主辦單位縣委宣傳部、縣廣播電視局、阜寧報社等部門創意非常獨特,將大會議廳重新佈置得像個競技場,所有的桌子全都被擺成一個圓周,既沒有高高在上的主席臺,也沒有一排排的聽眾席,不管是新聞單位的正式編輯記者,還是像我們這樣的單位通訊員,都挨個坐下,顯得非常自然而和諧。桌子上擺滿了果品,與會者每人發一隻紀念第一個記者節的鋼質茶杯,還特地印上字。
我進去的時候,縣委書記、縣長等縣裏主要領導全都到了,大家圍坐在一起,非常溫馨。記得縣委書記的講話非常精彩,沒有稿子,主要內容是説近年來阜寧報和阜寧電視臺的記者以及各單位的通訊員在報道主旋律和經濟建設方面功不可沒,同時號召與會的各部門負責人、各大企業的頭頭今後都要一如既往地對新聞報道工作給予支持。還現場為報社兩名“泥腿子”筆桿子被特聘為國家幹部頒發了聘書,一位四十好幾的老筆桿子顫顫巍巍地從縣委書記手裏拿過證書時,竟哭了起來。此情此景,至今難以忘懷。
都説記者是無冕之王,而我卻看到另一種詮注的記者。記者是責任的踐行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新聞媒體和記者們的重大責任。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以重大的主題宣傳、慶典宣傳和典型宣傳為切入點,精心策劃,週密組織,使新聞宣傳形成強勢,充分反映了社會輿論的主流。 不久前,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目錄公佈,中國記協一位負責人説:“這些獲獎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抓住了‘三個重大’--重大主題、重大典型、重大事件;體現了‘三個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達到了‘三個增強’--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影響力。” (見11月7日新華網)
記者是正義的代言人。他們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統一起來,頂住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干預,甚至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積極履行輿論監督職能,積極反映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推動和促進了一系列關乎民生問題的最終解決。
記者是道德的捍衛者。《記者──永遠令人感動的職業》的作者張美華寫道:“每一次這樣的採訪都是一種心靈的凈化;每一次這樣的寫作都是一種思想的昇華。我的採訪對象、我筆下的人物感動著我,也提升著我的情操。我從他們身上常常獲得一種崇高感、莊嚴感。這種情感燭照著我的靈魂,默化著我的雜念。”誠然,記者的職業道德引領著社會風氣,那些為了領取“封口費”而成了瞞報礦難“幫兇”的記者背離起碼的職業道德,為錢而休筆,為錢而封口,面對神聖的稱謂和這個神聖的節日應該捫心自問。
記者節不是“記者證節”,我的理解不僅包括通訊員而且還應包括關注新聞關注人的時評人,都有權利擁有這一節日。印度著名文學家普列姆昌德説過:“責任感常常會糾正人的狹隘性。當我們徘徊于迷途的時候,它會成為可靠的嚮導。”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發揮各自的專長和優勢,利用各自的社會角色,運用網絡這一平臺,反映社情民意,反映來自最基層群眾的聲音。從而營造網上輿論宣傳強勢,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局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在第六個記者節到來之際,謹以此文向網評天下所有版主們、向所有孜孜不倦向網評天下奉獻原創評論的網友們,向CCTV.COM所有編輯記者們致以節日的祝福! (作者:梁江濤)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春天